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思想的研究▪P2

  ..續本文上一頁

  經中進一步說:

  “舍利弗,其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者,即是衆生界,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本來,在《如來藏經》中,只表達出“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但並未進一步解釋如來藏的意義。而在此經中,則指出如來藏即第一義、即衆生界、即法身,此四者,實異名而同義。在此經中,爲《如來藏經》通俗的譬喻、建立了理論基礎。同時,此經依于衆生界,自叁方面诠釋如來藏的意義。經雲:“複次舍利弗,如我上說,衆生界中,亦叁種法,皆真貴如不異不差。何謂叁法,一者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二者如朱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叁者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如來藏的本質,本與真如法界自體的清淨法相應,因此,如來藏本質也是清淨的。

  與如來藏思想關系更密切的是《勝發經》,《勝發經》的全名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也是一部短經,在大正藏中占了六頁的分量。爲劉宋時代求那跋陀羅所譯。本經的大意,是由勝鬘夫人發願攝受正法開始,進而引申到二乘涅槃的不究竟,由闊揚一乘而說到如來藏。經中說:

  “攝受正法者是摩诃衍。”

  “阿羅漠辟支佛有余過,非第一清淨,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

  “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叁乘即一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來法身。”

  《勝發經》特別強調“正法”,所謂正法,即是大乘,即是一乘,即是如來藏。

  《勝發經》在下一段經文中,說明如來藏的意義:

  “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

  此外,與如來藏思想有密切關系的經典,還有一部《大般涅槃經》。《涅槃經》是一部大經,全經四十卷,是昙無谶于北涼玄始十年(公元四二一年)所譯。在本經中明確揭示出如來藏義。經中稱: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以佛性故,衆生身中有十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佛性如是不可思議,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亦不可思議。 ”

  《涅槃經》在此揭示出“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衰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就是把我、如來藏、佛性視爲同一意義。而此處所說的“我”,並不是婆羅教所說“神我Atman”,因爲經中說:“佛性者貴非我也,爲襄生故,說名爲我。”真正的佛性是第一義空、是中道。在《涅槃經》中,中道佛性是:爲對治斷滅兄,說佛性是有;爲對治我的常見,亦可說佛性是無。如經言:

  “若有人言,一切衆生定有佛性,常祟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一切親生都無佛性,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言說,衆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故破兔角,無故破虛空,如是說者,不謗叁寶。”

  除了以上的經典外,逞有一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與如來藏思想也有相當密切的關系,《楞伽經》在中土共有叁種譯本,最早的譯本,是宋元嘉年間(約爲公元四四O年頃),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所譯的、名爲《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楞伽經》與印度的瑜伽行學派,有著頗爲密切的關系。但亦有其差別之處,就是關于如來藏適一部分。瑜伽行學派的學者,約清淨真如無差別來解說如來藏,《楞伽經》雖然也這樣诠釋真如,但卯有其進一步的解釋。如本經卷二謂: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浮,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複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痰不貴妄想塵勞所汙……”

  經文中繼續說:

  “雲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

  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雄于求那,(求那是梵語guna的音譯,意指功能福德)。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貴際、法性、法身、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爲斷愚夫畏我句故,說雜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雄不貴我見妄想,入叁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如戒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藏。……爲雄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此處的“無我如來之藏”與《大般涅槃經》的“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之方便是不相同的。另一方面,《楞伽經》把如來藏、與瑜伽行學派的阿賴耶識聯合起來。經文卷四中稱:“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爲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識、及五識身。”八識,是瑜伽行學派建立的理論,所謂識藏心,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漠譯藏識。在唯識學中,第八阿賴耶名心,第七末那名意,前六識名識。現在《大般涅槃經》說“八識”,又說“如來藏名識藏心”,就是把如來藏與第八阿賴耶識合爲一了。

  叁、究竟一乘實性論

  在印度,集如來藏思想之大成的論典,是《寶性論》。

  《寶性論》,在大藏經中全名是《究竟一乘寶性論》,這是出于以上經典之後的論典,把已出世的經典中、有關如來藏思想的要義,都引用在論典中,所以這是集如來藏思想之大成的一部論典。此論在印度出世的年代,約在公元四、五世紀之間。我國南北朝時代,北魏永平元年(公元五O八年),中天竺沙門勒那摩提至洛陽,先後譯出八十地經論V等五部二十叁卷,其中就有適一部《寶性論》在內。

  《寶性論》全文四卷,論中有本頌、有解釋的長行,但沒有造論者的名字。照中國傳統的說法,說此論是天竺慧堅菩薩所造。近代經日本學者的考證,推定此論是慧堅菩薩造本頌,世親菩薩造譯論。此論內容分爲十一品,基本上包括兩大部分,即偈頌和釋論。在譯本的前一半是偈頌部分、包括五言四句的偈頌叁百偈,在偈頌中揭示本論的中心思想;在全部偈頌之後是擇論部分,釋論是注釋本論偈頌的。但釋論中也有偈頌和長行兩部分。《寶性論》本論部分主要的內涵,在于論證四法,即佛性、佛菩提、佛法、佛業。也就是諸佛及衰生、依本具的佛性,經過修持貴踐,證得菩提,具足一切佛法功德,而從事濟度衆生的行業。

  在釋論部分,將全論分成佛寶、法寶、僧寶、性、菩提、功德、業七部分,此稱爲“七種金剛句一。因此,全部寶性論,是建立于四法,十一品中,再以“七全剛句一加以诠擇。適十一品的名稱是:一者教化品,二者佛寶品,叁者法寶品,四者僧寶品,五者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六者無量煩惱所纏品,七者爲何義說品,八者身轉清淨成菩提品,九者如來功德品,十者自然不休息佛業品,十一校量信功德品。分別略述其要義如下:

  一、教化品第一:此品的重點,在于說明佛寶、法寶、僧

  寶、性(指如來藏)、菩提、功德、業七者,是本論

  的根本論題,此稱爲“七金剛句一。全剛句是什麼意

  思呢,論主以此七義是自內證之境,此所證之境,有

  如金剛之不能被摧破。至于末尾的句字,是文字章句

  之句,故稱全剛句。釋論論主爲了證明七金剛句符合

  經說,乃引用《陀羅尼自在王經》做爲經證。此經于

  序分中說明七句的前叁句(佛寶、法寶、僧寶部);

  後四句在《菩薩如來法門差別分》中廣說。釋論以偈

  頌說明七金剛句的順序:

  從佛次有法,次法複有僧,僧次無礙性,從性次有智。

  十力等功德。爲一切衆生,而作利益業,有如是次第。

  此偈頌在說明,在佛、法、僧叁寶之後,次有“無礙

  性”。無礙性,就是有叁寶因的如來藏。由而證得無

  垢的智慧——菩提。菩提本具恒沙諸功德,以作利益

  衆事業,以上就是七金剛句的互相關系。

  二、佛寶品第二:此品的根本偈文是:

  佛體無前際,及無中間際,亦複無後際,寂靜自覺知。

  既自覺知已,爲欲令他知,是故爲彼說,無畏常恒道。

  佛能執持彼,智慧慈悲力。及妙金剛杵,割截諸苦芽。

  摧碎諸見山,覆藏顛倒意,及一切稠林,故我今敬禮。

  偈頌的意思是說,佛體沒有初中後際,于自覺寂靜的

  佛本體後,爲欲令未覺知者覺知,乃爲彼說無畏常恒

  之道。佛以智慧與慈悲的利劍,割斷苦芽,摧毀諸種

  執見的叢林。另有一頌,說明佛寶所具的八種功德:

  無爲體自然,不依他而知,智悲及以力,自他利具足。

  所謂八種功德,即一者是無爲之體,二者自然,叁者

  不依他知,四者智,五者悲:六者力,七者自利益,

  八者他利益。

  叁、法寶品第叁:此品的根本偈文是:

  非有亦非無,亦複非有無,亦非即于彼。亦複不離彼。

  不可得思量,非聞慧境界,出離言語道,內心知情源。

  彼真妙法曰。清淨無塵垢,大智慧光明,普照諸世間。

  能破諸噎障,覺觀貪嗔癡,一切煩惱等,故我今敬禮。

  本品偈頌的意思是,對治貪、嗔、疲之“真妙法”,

  是非有非無,亦非有無,亦非在有無之外,而是離開

  語言思量,唯自內證的。這種大智慧之光,能破諸噎

  障,對治煩惱,故我今敬禮皈命。

  四、僧寶品第四:此品的根本偈文是:

  正知正見眷,見一切衆生,清淨無有我,寂靜真實際。

  以能知于彼。自性清淨心,見煩惱無實,故離諸煩惱。

  無障淨智吝,如實見衆生,自性清淨性,佛法僧境界。

  無閡淨智眼,見諸衆生性,遍無量境界,故我今敬禮。

  本品偈頌的意思是,具有正知正見者,以自性清淨心

  ,觀諸煩惱無自性,正知一切法無我。以無障礙智慧

  ,觀見正覺佛性,遍在一切衆生。對于衆生心自性清

  淨,遍無量境界,我今敬禮皈命。

  五、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第五:此品的根本偈文是:

  真如有離垢,及遠離諸垢,佛無量功德,及佛所作業,

  如是妙境界,是諸佛所知,依此妙法身,出生于叁寶。

  以上偈文,表達的是一切親生有如來藏。依于何義而

  說衆生有如來藏呢,頌曰:

  佛法身遍蒲,真如無差別,皆實有佛性,是故說常有。

  偈文的意是說,有叁種義,如來說一切時、一切衰生

  有如來藏:一者如來法身遍在一切,二者如來真如無

  差別,叁者一切衆生皆悉貴有真如佛性。

  六、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此品的根本偈文是:

  向說如來藏,十種義示現,次說煩惱纏,以九種譬喻。

  九種譬喻是什麼呢,也就是《如來藏經》中所列舉的

  九種譬喻,如偈文稱:

  萎華中諸佛,衆蜂中美蜜,皮殼等中實:糞穢中真金,

  地中珍寶藏,諸果子中芽,朽故弊壞衣,纏裏真金像,

  貧賤醜陋女,懷轉輪聖王,焦黑泥模中,有上妙寶像,

  衆生貪嗔癡,妄想煩惱等,塵勞諸垢中,皆有如來藏。

  此九種譬喻,在本章第二節已予解釋,此處不贅。

  七、爲何義說品第七:此品的根本偈文是:

  處處經中說,內外一切空,有爲法如雲,及如夢幻等,

  此中何故說,一切諸衆生,皆有如來性,而不說空寂,

  以有怯弱心,輕慢諸衆生,執著虛妄法,謗真如佛性,

  計身有神我,爲令如是等,遠離五種過,故說有佛性。

  偈中初問,有爲法如雲、如夢、如幻,一切是空,何

  以在此佛又對衆生說有如來藏呢

  對此的回答是:爲

  欲使衆生,舍素五種遏失,即持有怯弱心者,輕視下

  劣襄生者,執著于虛妄法,誹謗真如佛法者,計身有

  神我者。爲此說有如來藏。

  摘自《中華實筏》 第十九期

  

《如來藏思想的研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