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于凌波

  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

  “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

  一、如来藏与佛性

  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贪嗔烦恼身中、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此又称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卯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如《胜鬘经·法身章》曰:“如来法身不雄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藏与佛性为同一意义,佛性,可说是“佛的本质一,或者说是“佛的本性”。一切众生,皆具有与佛相等的本性,因此衰生皆具有成佛的势能,未来皆能成佛。佛性即是如朱藏,或称为“如来胎”——能藏如来的东西,所藏的是“如来之胎儿”。当然这是一种譬喻,意指为烦恼所缠的众生,人人皆具有未来成为如来的如来智。

  如来藏说,是大乘佛教的产物,是不共法,并不是源自原始佛教的经典。但如果在原始经典中探索的话,在《阿含经》中亦可找到一些端倪。如《增支部》说人心光净,但为客尘烦恼所染;《杂阿含经》中说:众生之心被客尘烦恼所污染,心如清净,众生就会被净化。《七佛通诚偈》中的“自净其意”之说,提出了为客尘烦恼污染之心,可以净化的可能性。部派佛教时代,大众部、分别说部,都认为有自性清净性。法藏部所传的《舍利弗毗昙》中,也有受客尘烦恼覆蔽之心是假心,清浮心是真心之说。

  公元世纪开始前后,大乘思想兴起,此后大乘经典相继出世,在般若、法华、维摩诘等经典中,都有自浮心为客尘所染的教说。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称:“是心非心,心相本净故”。《大智度论》卷六十亦说:“翠竟空即是翠竟清净”,当然这是以大乘空宗的立场来诠释如来藏,而与如来藏的说法有着距离。公元三世纪间,如来藏思想兴起,一些重要的经论相继出世。最早出现的《如来藏经》,明白的宣示:“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而《不增不灭经》进一步把如来藏予以理论化。《胜鬘经》也是如来藏说的重要经典,如该经《空义隐覆真实章》载,如来藏可分二种,一者如来藏超越烦恼,或与烦恼不同,亦即如来藏中烦恼为空,称为空如来藏。二者,如来藏具足一切法,而与烦恼不离、不脱、不异,此即不空如来藏。又、同经《法身章》称,如来藏有在缠与出缠二种,一者在缠如来藏,谓被烦恼缚的状态,此包含空与不空二如来藏;二者出缠如来藏,为脱离烦恼缠缚之状态。

  出世较晚的《佛性论》,在《如来藏品》中,谓如来藏之藏,有三种意义:一者所摄藏,一切众生悉摄于如来之智内。二者隐覆藏,如来法身无论因位、果位,俱不改变;然众生为烦恼所覆,故不得兄。三者能摄藏,如来果德,悉摄藏于衰几夫心中。同卷《自体相品》谓“藏”有自性、因、至得、真贵、秘密等五种意义:

  一、万有悉为如来之自性,由自性之义而言,称为如来藏。

  二、此藏乃圣人修行正法而生之对镜,由成为境界之因义而言,称为正法藏或法界藏。

  三、信此藏可得如来法身之果德,由至得之义而言,称为法身藏。

  四、此藏超越世间一切虚伪,由真贵之义而言,称为出世藏,或出世间上上藏。

  五、一切法若顺此藏则得清净,反之则染浊,由秘密义而言,称为自性清净藏。

  印度的大乘佛教兴起后,作为大乘佛教主流的,前有中观,后有瑜伽。唐代义浮法师撰《南海寄归内法传》称:“所云大乘,无过两种,一者中观,二者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一切唯识”。义净是公元七世纪后叶(六七一—六九五)到印度求法,当时印度没有“如来藏学派”,当然以后也没有。印度佛教如此,西藏佛教也是如此,西藏也是把大乘佛教限于中观、瑜伽二派,并不以如来藏思想为中观、瑜伽之外的独立学说。

  何以如来藏思想未能与中观、瑜伽鼎足而=一,取得主流的地位呢

  原来自古以来,印度的传统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以“梵”为宇宙的绝对原理,具有主宰神兼创造神的地位,梵是宇宙的原理,而我Atman则是个人的原理。宇宙的原理与个人的原理,本质上同一不二,因此Atman就是常、一、主宰的神我。婆罗门教虽因佛教的兴起而一度衰微,但到公元四五世纪时,婆罗门教又以印度教的名称重予复兴。佛教为适应潮流,一方面说如来藏,甚而明确的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泉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但是另一方面佛弟子所公认佛陀的教法,是观一切法因缘所生,故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如果就此接受在蕴处界中,有一个常住的清浮如来藏我,又太不平常。于是不得不给予如来藏以合理的解说。于是就有了以如来藏是约真如空性说的,或说如来藏是约缘起空性说的;或说泉生位的如来藏,是“无我如来之藏”等诸说。

  但是,如来藏说或佛性说传到中国后,卯为中国人欣然信受,并且成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支配中闽佛教千余年之久。此中原因何在呢,贵以中印雨国文化背景不同所使然。这一点留在以后再讨论,于此先探讨如来藏思想的发展。

  二、如来藏思想的发展

  在印度,如来藏思想是公元三世纪开始兴起的,而于公元四五世纪间,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思想。此一思想发展的过程,自如来藏经典出世之先后可窥知其轨迹。而最早出现的如来藏思想的经典,是《大方等如来藏经》。

  如来藏经的漠译本,经文一卷,据《出三藏记集》所载,西晋惠帝、怀帝年间,沙门法炬曾经译过一次,但已经失传。而现在大藏经中所存的《如来藏经》,是西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四O六年),佛陀跋陀罗的译本。在大正藏中,是全经只有四页的小部经典。收入大正藏卷十六,自四五七至四六O页。

  本经是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为宣示的主题。经文开示,佛现神通变化,现出无量数的千叶莲花,大如车轮,同时绽放。各莲花中皆有化佛,放出无量光,光明灿烂。而在须吏之间,佛以神通力使莲花枯萎,而花内化佛结跏趺坐,放出无量千百光明。这幅昼面表达了九种譬喻,来说明如来藏的意义。经中的根本譬喻,是以枯萎的莲花比喻众生的烦恼,而以化佛比喻众生的如来藏。经中称: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无数莲花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花内,相好庄严结跏趺坐,放大光明象靓希有靡不恭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衰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襄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与我无异。”

  此上段经文之后,另一段经文称:

  “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兄诸花内有如来身结跏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如是善男子,佛见衰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浮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上一段经文,包括了如来藏的基本思想。综合经文内容,可得以下几点概念。即一者、在烦恼所缠的众生里面,有具足如来智、如来眼的如来。二者、如来观察其无染污的如来法性,认为虽在诸趣烦恼身中,而与如来无异。三者、烦恼所覆的衰生,在听了如来说法之后,灭除尘劳,净化自心,则显出如来藏之作用。四者、适内藏于一切襄生中的如来,是普遍的、法尔如是的真理。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这普遍的真理则永恒不变。

  全部经文,以象征性的九种譬喻、来表显如来藏的存在。适九种譬喻,第一种就是上述的萎花中的诸佛喻。以次八种是:

  第二、群蜂的淳蜜喻:谓一切泉生有如来藏,人莫能知,

  像淳密在岩树中,无数群蜂(烦恼)围绕。如来为

  “灭除烦恼蜂”绕开发出众生的如来藏。

  第三、皮壳中的坚贵喻:像粳粮未剥离皮壳,贪愚的人以

  为轻贱可素。而此粳粮,外虽似无用,内贵不毁坏

  。如来“为说灭除(烦恼)法,令得一切智。”

  第四、粪土中有真金喻:像真金堕于粪土中,真金不坏而

  人莫能知。正如“烦恼淤泥中,如来性不坏”一样。

  第五、地中宝藏喻:譬如贫家地下有珍宝藏,人皆不知。

  “有宝而不知,故常致贫苦。”宝虽埋于地下,而

  宝性不坏。就如众生的自性清净心,虽覆盖在烦恼

  中,亦是无始以来自然清净。

  第六、核内种子喻:庵罗果的果核,种子在果核内。而如

  来藏在无明壳中,就像果核中的种子一样。

  第七、弊衣里金像喻:有人持真金像,行诣他阂,怕真金

  像途中为人劫夺,乃里以弊衣。此人道中死了,人

  不知弊衣中有金,任之紊捐旷野。而真金像虽在弊

  衣中,而其金性不改。

  第八、贱女发轮王喻:一贫贱丑陋女子,里人所恶,而怀

  有贵子,当为圣王王四天下。喻衰生怀佛种性,终

  将证得法王位。如偈称:“身怀如来藏,而不自觉

  知。”

  第九、铸模内有金像喻:铸师铸得真金像,未除泥模。

  “愚者自外观,但兄焦黑土。”而众生的“烦恼淤泥

  中,皆有如来性。”

  《如来藏经》以这些浅显易解的譬喻,说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为如来藏思想奠下了基础。除此经外,其他几本相关的经典,都是如来藏思想发展上的顺增上缘。于此介绍另一部简短的小经、比《如来藏经》更短,在大正藏中占了不到两页的分量,名称是《不增不灭经》

  这部《不增不灭经》。正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公元五二五年),菩提流支所译。经名“不增不减”,是表显众生的如来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意思。并且此经把众生界与法界等化,经中谓:

  “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雄法身有泉生界,衰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义一名异。 …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