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研究 第十八章 六度

  唯識研究

  周叔迦

  第十八章 六度

  得了「見道位」,才是「入唯識地」;再修行「六度」,才能成就「入唯識果」。「度」字的梵文叫作「波羅蜜」,是「度到彼岸」的意思。由死生這一岸度到涅槃那一岸;由有漏這一岸度到無漏那一岸;由不覺這一岸度到一切覺悟那一岸。這「度」便是船筏的意思。六度便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由能布施才能不染著富樂;由持戒才能沒有犯過的心;由忍辱才能不被苦所惱壞;由精進才能修行善法無懈怠心;由禅定才能離一切散亂的因,專一心意;由智慧才能合理的簡擇種種法,入唯識觀。由施戒二波羅蜜能對治「不發修行心」;既發起修行心,所以有忍辱、精進二波羅蜜對治「退弱心」;既能發心修行和不退弱,所以有定慧二波羅蜜對治「壞失心」。因何不發修行心呢

  便是貪著財物室家,所以施戒二波羅蜜能對治。因何退弱呢

  便是由修苦的逼迫和遠久的修行,所以忍進兩波羅蜜能對治。因何失壞呢

  便是由于散亂和邪誤的智,所以定慧二波羅蜜能對治。由于正道唯有這六種惑障,所以修行唯有六度。

  再說修道只是兩個目的:

  ①生起一切佛法。

  ②成熟一切衆生。

  就生起一切佛法上說,最要緊是不散亂;由不散亂所以能如實的了解諸法的真理。那施戒忍進四度是不散亂的因;那禅智二度正是不散亂的體。就成就衆生說:由布施度方能利益衆生;由持戒度方能下煩惱衆生;由忍辱度方能受衆生的毀辱而無報複心;由精進度方能生衆生的善根,滅衆生的惡根;由定慧二度方能令衆生的心寂靜;得到寂靜,方能解脫。昕以修行位唯有六度。

  在「資糧位」中也修行這六種行,但是不能叫做六度,唯有「修行位」中所行方能叫做六度。因爲修行中所行有六種勝相:

   ㈠依止最勝:因爲是依止菩提心,菩提心便是習所成種的佛性。

   ㈡事最勝:便是事事能行到極究竟處。

   ㈢處最勝:便是所行唯是利益安樂一切衆生。

  ㈣方便最勝:便是都由無分別智起行。

   ㈤回向最勝:便是所行唯是回向一切智果。

   ㈥清淨最勝:便是無有煩惱障、所知障。

   在修道位修行六度有五種修法:

   ㈠現起加行修:便是隨事誠懇的修。

   ㈡勝解修:便是由于信樂佛教而精進的修。

   ㈢作意修:作意有叁種:

  ①「愛重作意」:愛重是深知六度的功德。

  ②「隨喜作意」:隨喜是愛悅自他所作的六度行。

  ③「願樂作意」:願樂是時時希望能修行六度。

   又有六種作意:

  ①「廣大意」:便是無論修行多少功德,永遠沒有自傲滿足感。

  ②「長時意」:便是從初發心以至成佛中間無有厭足。

  ③「歡喜意」:便是對于所行的六度生無上的歡喜。

  ④「有恩德意」:便是修行六度利益衆生,不感覺自己對于衆生有恩而感激衆生對我有大恩德。

  ⑤「大志意」:便是以無著的心願將修行所得善根施與一切衆生,令彼得到可愛的果報。

  ⑥「善好意」:便是將修行所得的善根施與一切衆生,令彼平等都得無上菩提。

  ㈣方便善巧修:便是由無分別智來修習。

  ㈤成所作事修:便是證得佛果以後所行一切六度事業。

  這六度各有叁種:

  ㈠施有叁種:

  ①「財施」:是贈人財貨,利益他人身心。

  ②「法施」:是教人入正道,增長他的善根。

  ③「無畏施」:是濟拔他人驚怖,利益他人心神。

  ㈡戒有叁種:

  ①「攝律儀戒」:是滅一切惡。

  ②「攝善法戒」:是生一切善。

  ③「饒益有情戒」:是能助一切衆生滅惡生善。

  ㈢忍有叁種:

  ①「耐怨害忍」:是能忍外來一切衆生的怨害。

  ②「安受苦忍」:是能忍自心的一切饑渴寒熱等苦

  ③「觀察法忍」:是能忍住于真理。

   ㈣精進有叁種:

  ①「勤勇精進」:是時時能自勉勵。

  ②「加行精進」:便是勤修。

  ③「不怯、不退、不滿足精進」:是不怕難、不中止、不懈怠。

   ㈤禅定有叁種:

  ①「安住禅定」:是清淨安住法樂。

  ②「引神通定」:是起發六種神通。

  ③「隨利他定」:是以定力功德饒益一切衆生。

   ㈥智慧有叁種:

  ①「無分別加行慧」:是如實智。

  ②「無分別慧」:是根本智。

  ③「無分別後得慧」:是後得智。

  這六度是相輔相成的,隨修一行便也具足其他一切行,假使對于其他一切行有毀犯,這一行也就不能成就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