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大藏經▪P4

  ..續本文上一頁八欽此勝緣,即造叁十余藏及華嚴大經、梁皇寶忏,華嚴道場忏儀各百余部,焰口施食儀軌千有余部,施甯夏永昌等路寺院永遠流通。」所雲河西字即西夏字。現今西夏文全藏已不可得,各地所發現之殘卷約可得經論數十種而已。

  西藏文大藏經西藏于唐初,即第七世紀末,端美叁菩提造西藏文字,譯出百拜忏悔經,是爲翻經之始。至第八世紀以後,吃 奴提贊王、乞 倈巴瞻王時代,大夏及印度等地僧侶,積那彌多、濕連怛羅菩提等學者,相次入藏。加以西藏翻譯官寶護等從事翻譯梵語經典,並且統一譯語,改訂舊譯,梵本所缺,則由漢文、于阗文中重譯補足。以後繼續譯業,前後印、藏譯師凡350人,譯出佛教典籍四千四百余部。第八世紀末,穆地贊布王時,嘎瓦巴哉最初造作目錄,其後至十二世紀末又有察巴和布頓各編定目錄。全藏總分爲兩部:(一)丹珠爾,義爲佛部,亦稱正藏,其中爲經律及密經等。(二)爲甘珠爾,義爲祖部,亦稱續藏,其中爲釋經論、中觀瑜伽諸論傳記及西藏重要撰述。其刻板元皇慶二年(1313)至延佑七年(1320)卻丹熱尺之弟子,江阿嘎布由漢地獲得資財,與羅薩桑結繃、松南窩塞、江楚繃譯師搜集各地經律並秘經,校勘付刻,是稱爲奈塘古板,其板及印本今均不傳。其後相次雕刻有:理塘板、德格板、奈塘板、卓尼板、巴那克板、塔爾寺板、昌都板、永樂板、萬曆板、北京板、拉薩板等。

  1.理塘板是釋迦堅贊等在江峪所刻,但有甘珠爾。1908年毀于兵燹。

  2.巴那克板在不丹首都巴那克,但有甘珠爾。今佚失。

  3.塔爾寺板在青海塔爾寺,但有甘珠爾。今佚失。

  4.昌都板在昌都寺,但有甘珠爾,今佚失。

  5.永樂板是明成祖永樂八年(1410),在漢地據奈塘板複刻。

  6.萬曆板是明神宗萬曆叁十叁年(1605)重刻永樂板,此二板久已毀失,印本亦極少。

  7.北京板是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北京所刻。先依西藏霞盧寺之底本刻甘珠爾,至世宗雍正二年(1724)更刻丹珠爾。以是朱印。故世簡稱赤字板。板毀于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役。

  8.卓尼板存青海卓尼,是瑪色爾衮普王于康熙六十年(1721)至乾隆十八年(1753),在甘肅臨潭縣南卓尼大寺開雕,其中丹珠爾是複製德格板。本世紀四十年代毀于火。

  9.奈塘板正續藏是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和1742年(乾隆七年)第七世達賴所造,依古板爲底本,據察巴、布頓等目錄增補而成。其板今存臧洲之奈塘寺。

  10.德格板正續藏是1730年(清雍正八年)和1737年(乾隆二年),西康之德格王所刻。其中甘珠爾依理塘板,丹珠爾依霞盧金殿藏本爲底本,增補布頓目錄所載諸典。其板今存四川德格縣德格印經院。

  11.拉薩板是第十二世達賴所刻,刊于1933年,僅有甘珠爾。

  12.庫倫板是1920年在庫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複刻德格板。

  蒙文大藏經蒙古文大藏經是第十四世紀初(元成宗大德間),西藏薩迦派大德法光大師與西藏、蒙古、漢、回鹘諸僧自西藏文譯成,後在西藏雕板。至十七世紀時(明神宗萬曆間)又有所補譯。現存蒙文大藏經是清代所整理。據其漢文序中所說,甘珠爾是清康熙中譯,丹珠爾是乾隆六年(1741)到十四年(1749)所譯,亦即同時所刻。

  滿文大藏經滿文大藏經是清康熙中善慧法日大師自蒙文、藏文中譯出甘珠爾,其後漸次翻譯。至清高宗乾隆叁十八年(1773)時雕板,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完成。

  總計以上所述,漢文大藏經板中凡卷子本有二,梵夾本有十六,方冊本有二,鉛印本有五,影印本有二,都有27種,而少數民族語文大藏不在其數,每部藏經的刻板都在十萬以上。當時雕刻所費的功力實在是浩大的。現在除《龍藏》板尚存,余皆消失而遺留下來的印造經本,完全無缺的也不多見了。

  在宋元時代,由于大藏經部帙浩繁,刊刻不易,各地又有刊刻或印造四大部小藏之舉,就是以《大般若經》600卷,《大寶積經》120卷,《華嚴經》81卷(唐譯80卷附《普賢行願品》1卷),(大般涅槃經》40卷,總841卷爲一小藏。《佛祖統記》卷四七說,紹興二十叁年馮楫以俸資造大藏經四十八所,小藏四大部者亦如其數。住雲:「世以《華嚴》、《涅槃》、《寶積》、《珠林》爲四大部。」《珠林》是當時用來代替《般若》大部的。遼代房山石經有《四大部成就記》,即指《華嚴》、《涅槃》、《寶積》、《般若》。

  元福建建陽縣後山報恩萬壽堂毗盧藏,也是指此四大部而論。後山報恩萬壽堂是元代白蓮教的根據地。據現存《華嚴經》卷28題記,此藏是延佑二年(1315)報恩萬壽寺嗣教陳覺琳募衆雕刻,而推吳國公亦黑迷失爲都大勸緣,題記中自稱爲毗盧大藏。但據現在福州鼓山湧泉寺存有毗盧藏《大般若經》、《大寶積經》、《大般涅槃經》,山西太原崇善寺有毗盧藏《華嚴經》殘卷,此外更無他經發現,似當時只刻四大部而止。

  元湖州吳興妙嚴寺,據牟獻《湖洲妙嚴寺記》(趙孟頫書),爲宋嘉熙間(1237一1240)是庵住上人所創,曾刊《華嚴》、《法華》、《宗鏡》諸大部。寶佑五年(1257)是庵卒,古山道安繼之。元至元間道安兩至阙廷,凡申請皆爲法門及刊大藏經板,悉滿所願。此中所稱大藏經板雖不知指何板,但可知元代刊藏是與道安的申請有關的。現存妙嚴寺本《華嚴經》末有至順叁年(1332)妙嚴寺經坊題記雲:「曩因《華嚴》板行于世,繼刊《涅槃》、《寶積》、《般若》等經。」是道安繼是庵之後,刻成了四大部,而且是據大都的弘法藏、南山的普甯藏、福州的東禅藏、吳興的思溪藏、平江的碛砂藏重複校勘而刊行的。

  

《漫談大藏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