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戒
周叔迦
叁界的情形已經簡單說明了。這叁界是果報,所以有這叁界的原因是由于造業。那欲界叁惡趣的原因當然是作惡,欲界叁善趣的原因當然是修善,色無色界的因是修定,超出叁界的因是修慧。因爲我們人是在欲界惡之上、善之初,所以修行必須先要止惡修善,這便是持戒,然後再習定、習慧,所以經中說:“由戒生定,因定發慧。”
儒教的宗旨是叫人止惡行善,所以與佛教的戒學相同,而缺少定與慧。道教的宗旨是叫人抱一守神,所以與佛教的禅學相同,而缺少戒與慧。佛教是具足叁學的。
戒有兩種:一種是“性戒”,一種是“製戒”。性戒所禁止是本性的過惡。凡是這一類的事實,不論是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作了便是罪過。一切世間政治、法律、社會,都是建立在性戒上的。假使人類不知性戒,人類便不能有一日的安甯。違犯性戒的人,不論是不是佛教徒,都是要墮落在地獄;餓鬼、畜生之中的。儒教既是以戒爲基礎,即是禮樂問題,雖然與佛教所用的名詞不同,性戒的意義卻無差別。儒教的五倫八德便是性戒,便是佛教所說十善十惡。儒教是從善的一方面說,勸人應當行。佛教是從惡的一方面說,誡人應當戒,十惡是殺、盜、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貪、嗔、癡。殺、盜、邪淫叁種是身所作的壞事,兩舌、惡口、妄言、绮語四種是口所說的壞事,貪、嗔、癡叁種是意所想的壞事。不做這十件壞事便是十善,即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這十善是佛教的性戒,也是一切人類共居的原則、社會安甯的基礎。世間一切禍事都是由于不守十善、造作十惡才發生的。
製戒是佛教製定的戒律,乃佛教徒所應當遵守的。這製戒依修行之方式及淺深有七種不同,即是:叁皈、八戒、五戒、十戒、六戒、具足戒、菩薩戒。這叁皈是戒體,即是一切戒的基本。以下六種都離不了叁皈。這八戒、五戒二種是在家佛教徒所應當遵守的。這十戒、六戒、具足戒叁種是出家佛教徒所應當遵守的。菩薩戒是出家在家二衆共同遵守的。
叁皈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歸回,依是依靠。譬如幼兒流落街頭,無人撫養。一旦得遇親生父母,這幼兒一心歸回己家依靠父母。凡爲佛教徒亦應如此。久遠以來生生死死,在六道中輪回,如同幼兒流浪街頭。如今得聞佛法,知所應修行,如同遇見親生父母。所以對于佛,對于佛所說的法,對于遵守佛法而修行的先進,應當如同幼兒回家依靠于父母,依靠于父母的教訓,依靠于兄長一樣至誠。受叁皈的儀式是要請一位法師按照儀軌來開導證明的。佛教徒既受叁皈之後,這皈依的心念是不可一時一刻忘的,忘了便非真實的佛教徒了。但是現在佛教徒認爲受叁皈僅是—種拜師的典儀。彼此問答也是說你皈依某法師,我皈依某法師。這句話是最不通的。因爲皈依是皈依叁寶,叁寶之中的僧寶是一切僧衆,並不是單指某一法師。受叁皈時的法師不過是一位見證者而已。受叁皈的佛教徒應當說“我是從某一位法師受的叁皈”便對了。這種言語的錯誤可以證明對于叁皈的意義不明了,也就是對于製戒的體無從得到,那還說什麼持戒呢
在家佛教徒既受叁皈之後便應受八戒。這八戒是在每月上弦、下弦、望、晦的日子受的。上弦一日是初八,望有兩日是十四、十五,下弦一日是二十叁,晦有二日是二十九、叁十。在這六日之中應當擺脫一切俗務,到廟中受持八戒:一不殺,二不盜,叁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香華著身,七不歌舞伎樂故往觀聽,八不高廣大床。此外還有一件事,便是過午不食,由正午十二時起直到明晨天明,中間不准食任何物品,只可飲水。在這一日一夜之中應當以佛爲標准,極力學佛的生活,讀經修道。所以戒文中說“如佛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等。在古時印度在家佛教徒都如此。中國漢、晉時候也如此。不持八戒便不能算正式的在家佛教徒。但是現在因爲星期休假的關系,平時有公務在身,是不能行的。然而不能每月六日,仍當一月一日乃至一年之間有一日受八戒也是好的。
在家佛教徒既受叁皈之後,經過相當的修養,便應受五戒。五戒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與八戒的前五項一樣。但是八戒是要學佛的清淨,五戒是盡凡夫的心力而已。即如淫戒,在八戒之中製一切淫,在五戒之中只禁夫妻以外的邪淫。所以八戒只一日一夜,五戒是盡一生的。
出家的十戒、六戒、具足戒,既非我等在家佛教徒所需要,現在不談了。
其次即是菩薩戒。菩薩戒依據有兩種:一種依據姚秦鸠摩羅什譯的“梵網經”,一種是依據唐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梵網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瑜伽師地論》有四重二十四輕戒。瑜伽戒有完整的組織,有開遮的條文。梵網戒有遮無開,條文雖比瑜伽戒多而意義不備。在《瑜伽論》中說:佛對于菩薩戒是在各法會上隨機散說的,彌勒菩薩將各經所說的菩薩戒綜集成一品。這《梵網經》即是隨機散語之一品,就完備說,《梵網》戒不如《瑜伽》戒,但是就精要說,《瑜伽》又不如《梵網》。所以受菩薩戒的佛教徒對于這一經一論是不可偏廢的。在中國千余年來都是依《梵網》。現在學法相的人以及學西藏密教的人,因爲西藏的菩薩戒宗《瑜伽》的緣故,多半皆主張《瑜伽》而廢《梵網》,似乎矯枉過正了。
七種製戒之中,前六戒是先受後學,不受之前絕對不准學。唯有菩薩戒先學後受,大概是因爲難持的原因罷。菩薩戒的條文繁多,恕不詳敘了。
(載于叁十一年四月《同願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