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佛性?(洪修平)

  什麼是佛性

  

  佛性,本指佛陀的種姓、覺性、體性,後來發展成爲衆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或成佛的內在根據。根據有關研究,梵文主要有叁個:一爲Buddha—dhatu,有佛界之意;二爲Buddha—gotra,有佛種姓之義;叁爲Buddha—garbha,有佛藏(如來藏)之義。佛性一詞在中文佛典中也是稱謂不一,叫法繁多,如法性、真如、實際、如來藏等,不同的稱謂側重點不同,含義也各異殊別。

  佛性觀念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一般來說,小乘佛教認爲,成佛者僅限于釋迦牟尼一人,其他人不具佛性,也不能做佛,如法藏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又稱《華嚴五教章》)中說:“若小乘中,但佛一人有佛性,余一切人皆不說有。”在小乘佛教後期出現了佛性思想的萌芽,特別是對心性問題的探討促進了佛性觀念的産生。早期佛教主要通過“四谛”、“五蘊”、“十二因緣”等理論來解說衆生沈淪于生死輪回中的原因,認爲人生無常和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的無明與惑業對人本淨心性的浸染。基于“心性本淨,客塵所染,淨心解脫”的學說,佛教主張通過修行,使人的煩惱心轉變爲清淨心,從而消除人生的煩惱,解脫輪回的痛苦。人修道的過程也就是清淨心性顯揚的過程。“心性本淨”反過來說即“性淨之心”。衆生都具有這個“性淨之心”也就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叫做“佛性”。可見,佛性論的産生與佛教的解脫理想相關,並與佛教對人心的淨染,亦即善惡、迷悟等狀況的認識是聯系在一起的。早期佛教所說的汙染心和清淨心,一般都還不具有精神實體的意義;心只是被“假說”爲解脫論上的主體,而不具有絕對永恒的意味。但佛教的解脫論卻非常需要一個精神實體,無我說與業報輪回的解脫論之間的內在矛盾,使人心向佛性的過渡成爲必要。

  佛性論是大乘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中後期學說的重要內容。大乘佛教對佛的看法與小乘佛教有很大的區別。大乘佛教認爲,佛有許多,不僅釋迦牟尼能夠成佛,修行者,甚至人人都能成佛。大乘佛教興起初期,般若學主要是以性空來解釋一切法,主張“佛性佛性空”、“涅槃涅槃空”,並不從正面肯定任何精神實體的存在,而是通過破邪顯正來揭示萬法的虛幻性,顯示宇宙實相和佛法的不可思議,從而淡化無我與輪回解脫之間的矛盾。但繼之而起的不少大乘經論都直接展開了對佛性問題的論述,如《勝鬘經》、《大般涅槃經》、《佛性論》、《入楞伽經》等。

  《勝鬘經》中的佛性思想主要表現在該論重點論述的“如來藏”問題。如來藏,梵文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衆生煩惱身中所隱藏的本來清淨的如來法身。“藏”是胎藏的意思;如來藏,意謂如來在胎藏中。它是佛性的別名,但更突出了“如來即在衆生身內”,是一切衆生的成佛之因。它雖然在衆生之中,與煩惱雜處,但它的體性卻是清淨的,因而也稱“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勝鬘經》將如來藏視爲衆生存在的基礎,也是衆生成佛的基礎,爲大乘佛教人人都可成佛的宗教信條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大般涅槃經》是系統探討並發揮涅槃佛性論的重要佛典之一。它主張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常、樂、我、淨的佛性四德,強調佛性是一切衆生的成佛之因,從而轉向了對解脫成佛主體的肯定。佛的涅槃只是肉體壞滅以示萬法無常,佛的法身則是永恒不滅的。佛的法身之所以能夠常住不滅,《涅槃經》認爲這是由于明見了常恒不變的佛性之緣故。《大般涅槃經》強調“佛性常恒無有變易”,並認爲佛性具有常樂我淨四德,衆生只要明見佛性,便得常樂我淨,也就得到了解脫。常樂我淨的佛性,不僅是佛之體性,也是衆生成佛的內在可能性和宇宙萬法的本質,因此,佛性、法性、真如、實際都成了佛性的異名。當常樂我淨的佛性與法性、真如合而爲一時,大乘佛教也就逐漸完成了永恒不滅的絕對精神實體的理論建構。

  當然,並非所有的大乘經論都認爲人人悉有佛性或衆生均有成佛的可能。《入楞伽經》、《解深密經》和《佛地經論》就提出了“五種乘姓證法”,後來成爲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識宗所特有的主張。“五乘種姓”,意謂一切衆生先天具有的本性有五種,由阿梨耶識中清淨的無漏種子和染汙的有漏種子所決定,不可改變。五種姓的內容爲:第一,“聲聞種姓”,謂此種姓聽聞佛陀聲教而得悟道,修行的最高果位爲阿羅漢;第二,“緣覺種姓”,謂此種姓能“自覺不從他聞”,即能自己通過觀察思維十二因緣等佛說教理而悟道,修行的最高果位爲緣覺(音譯辟支佛);第叁,“菩薩種姓”,謂此種姓修持大乘六度,求無上菩提,利益衆生,將于未來成就佛果;上述叁乘一定會達到相應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或佛)果位,故又分別稱爲聲聞定姓(定性聲聞)、緣覺定姓(定性緣覺)和菩薩定姓(定性菩薩);第四,“不定種姓”,謂此種姓具有叁乘本有種子,遇緣熏習,修行究竟會達到什麼果位還不一定,故又稱“叁乘不定姓”;第五“無種姓”,謂此種姓無善根種子,將永遠沈淪生死苦海,雖然可以修生爲人或轉生天界,但永遠不能達到解脫。這種說法把一部分衆生排斥在成佛的可能性之外,據說玄奘在印度求法時,曾想回國以後對此說加以修正,但遭到其師戒賢的反對。因此,玄奘回國以後仍然堅持印度舊說,把五種姓說作爲法相唯識宗的根本教義之一。一般認爲,這也是法相唯識宗在中土很快就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佛性觀念傳人中國後有了新的發展,許多宗派都提出自己特有的佛性理論。最初以討論佛性問題著稱者是竺道生,他根據已譯出的六卷本《泥洹經》,大膽地提出人人皆有佛性,一闡提也可成佛的主張。叁論宗的代表人物吉藏對佛性問題做了全面的研究,在《大乘玄論》中總結了以往關于佛性,尤其是“正因佛性”的十一種觀點。吉藏作爲叁論宗的代表人物,繼承的是中觀派的基本思想,因此他的主張是“中道佛性”。天臺宗具有豐富的佛性思想,智顗提出了“叁因佛性”的觀念。叁因指的是,一、正因,衆生本來具有的佛性;二、緣因,通過修行,由福德善根顯示出來的佛性;叁、了因,智理相應的佛性。天臺宗對佛性理論的拓展還體現在“性具善惡”和“無情有性”等學說上。華嚴宗的佛性觀念總的來說借鑒了《涅槃經》等佛典的主要思想,具有圓融相即的特點,並對佛性與法性作了細致的區分。淨土宗的佛性觀念主要蘊含在對念佛往生淨土的原理和方法的論述中,如《觀無量壽佛經》中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人一切衆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不但肯定人人都有念佛求生淨土的可能,而且將佛的願力與衆生心緊密聯系在一起。在佛性問題上,密宗認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大日經疏》中雲:“自性清淨心金剛寶藏,無有缺減,一切衆生等共有之。”禅宗的支派衆多,情況複雜,但其佛性觀念總體上來說也很明了,就是承認人人都有覺悟的可能,強調即心即佛,見性成佛。

  (摘自《佛學問答》洪修平、許穎 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