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彌勒菩薩的慈悲精神
黃誠
在中國的很多寺廟,人們常常會看到一個笑容滿面、長長耳垂、圓圓大肚、袒胸露腹的菩薩,也會熟悉他身邊有一幅“大肚能容,容天下准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對聯:其實這就是人們描繪彌勒菩薩(Mait revaB。dhi sattva)在人間“大慈大悲”的佛教形象。彌勒菩薩的慈悲精神是感召衆生實現成佛理想的峭神動力。彌勒菩薩正是倚賴于他的慈悲心腸,乍塵世中身體力行其“利他”的菩薩道行,並在利他中獲得自利,從而實現其佛國淨土理想。
一
彌勒,全譯爲彌帝隸、梅低梨,迷谛隸,每怛哩、梅怛利耶等,華言“慈氏”,意指慈悲。“彌勒”是菩薩的姓,其名爲“阿逸多”(Aiita)①。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爲佛的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去世。②據說,釋迦曾預言,他離開此世間後,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兒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叁次說法,繼續弘揚佛法和苦渡衆生。這一預言在《彌下生成佛經》有非常詳細的記載:“爾時彌勒佛于華林園。其園縱廣一百由旬。大衆滿中。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大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叁大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彌勒佛既轉*輪度天人已。”
爲什麼彌勒菩薩要以“彌勒”爲自己的名號呢
佛經記載了其中緣由,並提供了多種說法。我們可以從經文窺見到其中緣由:一是因姓稱名,因爲彌勒是菩薩的姓,所以稱其爲彌勒菩薩。故有《注維摩經》日:“什日:彌勒,菩薩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二是因其修“慈心叁昧”而獲得無上慈心而得彌勒之名的。《賢愚因緣經》雲:“何因緣故,得彌勒字
佛答:“過去久遠,于閻浮提中,有一佛出世,名日弗沙佛。彼時有國王,名昙摩留枝。往佛所時,見一比丘人慈心叁昧,形身安靜,放大光明。王見則問佛,此比丘入何叁昧,光明乃爾
佛答王雲:此比丘入慈心叁昧。王聞此語,信增欽仰言:此慈心定巍巍乃爾,我亦修習此慈心叁昧。爾時,昙摩留枝王,今彌勒是。于世則發此慈心,自此以來,常字彌勒。久習性故,至成佛時,猶名慈氏。””叁是因其有發慈悲大願的殊勝因緣而被稱爲彌勒的。所以, 《法華嘉祥疏二》說:“彌勒,此雲慈氏也。過去值彌勒佛發願名彌勒也。”《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也言:“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是因緣名慈氏,爲欲成熟諸衆生,處 于第四兜率天,四十九重如意殿,晝夜恒說不退法,無數方便度人天,八功德水妙華池,諸有緣者悉同生。”可見,彌勒之意與其修“慈心叁昧”和發慈悲大願是密切相關的。然而,彌勒不僅在姓氏上以慈悲爲標榜,還在自我的修學途徑上以“修慈悲心”爲指歸,遵循佛陀在《華嚴經·修慈分》中對其所言的教導:“應修慈心,以自調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羅蜜,修慈心時,未離分別,未能不起我、我所見。”而發心修行,並把修行與修人間的慈悲心相結合,展示了其慈悲的佛教形象。彌勒菩薩的慈悲精神,不僅表現爲對每個活體生命的尊重和關愛,而且涵泳著普渡衆生出離苦海的願力。據佛經記載,彌勒舍家人山後,勤修梵行,誦持《慈叁昧經》而一心不亂,因爲看到兔王,母子二獸,爲救他人而自投火中燒成熟肉以供他人食用的這種奉獻精神而深受感染。于是,發出內心的誓言:“甯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衆生。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甯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衆生。如佛所說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滿足,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③可見,彌勒注重修行,並持守戒律,不爲己而殺生的慈悲精神是多麼的偉大,是多麼的令人崇敬仰。
總之,彌勒以彌勒爲名、以慈爲種姓,修慈悲心、發慈悲願,鮮明地表明了他心慈、性慈的慈悲本色,同時展現了他大慈大悲的佛教形象。可以這樣說,彌勒的慈悲精神是其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感召人們心懷慈悲,進入佛國淨土的精神力量。
二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慈悲精神是彌勒的一貫精神。那麼,彌勒是如何實踐其慈悲精神的呢
首先,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建立了一個清靜莊嚴的國度“彌勒淨土”,它是人們向往的精神家園。這一淨土佛國是什麼樣的呢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做了非常詳細的介紹和描述:“彌勒佛國,從于淨命無諸谄僞,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得不受不著,以微妙十願大莊嚴;得一切衆生起柔軟心;得見彌勒大慈所攝。生彼國土調伏諸根,隨順佛化……叢林樹華甘果美妙極大茂盛,過于帝釋歡喜之園,其樹高顯高叁十裏,城邑次比雞飛相及。皆由今佛種大善根,行慈心報俱生彼國;智慧威德五欲衆具快樂安隱,亦無寒熱風火等病,無九惱苦,壽命具足八萬四千歲無有中夭,人身悉長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極妙安樂,遊深禅定以爲樂器,唯有叁病:一者飲食,二者便利,叁者衰老。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有一大城名翅頭末,縱廣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七寶莊嚴,自然化生七寶樓閣,端嚴殊妙莊校清淨。……灑淹塵土其地潤澤譬如油塗,行人往來無有塵坌。是時,世人福德所致,巷陌處處有明珠柱。光喻于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純黃金色,其光照耀晝夜無異;燈燭之明,猶若聚墨香風時來吹,明珠柱雨寶璎珞,衆人皆用服者,自然如叁禅樂,處處皆有金銀珍寶摩尼珠等……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伏諸根,如子愛父如母愛子,語言謙遜皆由彌勒慈心訓導,持不殺、戒不瞰肉故……有如意果樹,香美無比,充滿國界,香樹金光生寶山間充滿國界,出適意香普熏一切。”這淨土佛國簡直就是人間的天堂啊!可見,彌勒慈尊是化濁世黑暗爲光亮的大明燈,更是衆生未來的大皈依處。而這一彌勒世界它的存在意義就在于讓人們看到希望,使人們相信經過修學是能夠到達幸福的彼岸世界的,這樣就樹立了淨土佛國的價值標杆,而成爲人們追求的目標和落腳點。
其次,彌勒爲人們指出了一條通往佛國淨土的修行之路。其具體方法和要旨是:一是要作兜率天宮觀。《上生經》雲:“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若有比丘及一切大衆,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爲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這實際上是說,欲界的衆生要求生兜率,接受彌勒菩薩的教化,待時機成熟再與菩薩一同下生成佛。所以,作兜率天宮觀是彌勒心懷慈悲開出的度人的方便法門。二是要持守戒律,“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
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④說明“五戒、十善”、“具足戒”和“八關齋戒”爲修佛的基本條件,故當持守。而“身心精進、不求斷結”,則要求人們勤于修煉,精進不息精,心無雜念和挂礙。因爲,身心皆作種種利益一切有情的善業,所以心要有懷有一種慈悲心,念念爲衆人。叁是要修六事法。所謂六事法,窺基大師在《觀彌勒菩薩上生經疏》雲:“六事法者:一是精勤修福,敬、恩、悲田中,所作業等。二是威儀不缺,堅守諸戒行,自住軌則等。叁是拂塔塗地,修飾道場,正理製多等。四是香花供養,四事什物,隨給濟等。五是凡夫行叁昧聞思等定,聖人人正受隨所得禅,或凡叁昧,非六行定;六行定者,必上生故,深住聞思,亦名叁昧。六是讀誦經典,演說修習十法行等。且舉偏勝、易行。上首有此六事,其中一一具攝衆業。若具修六,或能修五,上上品生。若修叁四,上中品生。若修一二,上下品生。”依此六事弘法修持者,就能夠實現佛國淨土的夢想。四是委稱彌勒名、要發宏誓願。《上生經》雲:“應當系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發宏誓願……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觀彌勒菩薩上生經疏》雲:“次明稱念,雖複修行仍須正念,心想形容,口恒稱念。”指出了稱名、發願是消除生死之罪的正確心法,而依據這一法門是可以實現度化衆生的廣大誓願的。五是要恭敬、要禮拜。《上生經》雲:“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禮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以上即爲求生兜率淨土世界所應修持的五種正確方法。可見,彌勒的精神體現于菩薩力行菩薩道,著重于利他,于利他中實現自利,而完成莊嚴佛周;而由他開顯的淨土修持法門,是進入佛國淨土的基本方法和路徑。
再次,彌勒爲了化生衆生,而遊化人間顯慈悲。《佛說慈氏菩薩誓願陀羅尼經》言:“時慈氏菩薩複發願言:若有衆生于未來世末法之時,能讀誦受持者,設以宿業墮阿鼻獄者,我成佛時當以佛力救拔出之。複與授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彌勒菩薩本願經》也說:“若有衆生薄淫、怒、癡,成就十善,我于爾時乃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說,一定的機緣成熟或在一定的條件下,彌勒菩薩就會下生人間而廣度衆生,實踐他那偉大的宏願的。關于彌勒化生人間的傳說很多,有道是:“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⑤。而在中土廣爲流傳的五代梁唐時的“布袋和尚”契此,據說他就是彌勒的化身。契此,又號長汀子,五代的一位高僧,明州奉化(浙江)人。根據《高僧傳》記載:因其以神異著稱,常用杖背負一只布袋人市,故稱爲布袋和尚。他居無定所,四處漂泊,“曾于雪中臥,而身上無雪,人以此奇之。”,其“袋囊中皆百一供身俱也,示人凶吉,必現相表兆。”⑥布袋和尚隨緣度衆,處處顯示禅機。據《景德傳燈錄》記載,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從該僧背後摸了一下,禅師回頭,和尚就說:“給我一文錢。”禅師回答:“道得出,便…
《試論彌勒菩薩的慈悲精神(黃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