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給你一文錢。”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又有白鹿和尚問他:“如何是布袋
”他即刻放下布袋。又問:“如何是布袋下之事
”他則背著布袋走了。又有一次,布袋和尚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問他:“請問和尚在這裏做什麼
”他回答:“我等一個人。”禅師看了看說:“來了!來了!”他說:“你不是這個人。”禅師問:“准是這個人
”和尚就說:“你給我一文錢。”以禅宗的機鋒對佛法進行開示,以達到度化之目的。這是禅門關于布袋和尚的記載。然而,布袋和尚究競是不是彌勒的化身,彌勒和布袋是曆史人物,還是宗教人物或神話人物
我以爲,似乎在人們的視域中顯得並不十分重要,而真正重要是他慈悲精神、寬容精神,而正是他在這樣的遊化人間、苦度衆生的過程中塑造了他大慈大悲的佛教形象。可見,彌勒時刻都在踐行其慈悲精神,他在關愛、尊重每一個個體生命的過程中彰顯了他的菩薩道行。因此,得到了人們的尊重和認同,所以,在民間人們認爲他是彌勒轉世,而爲他建閣塑像。宋崇甯叁年(1104年),嶽林寺住持昙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爲彌勒塑像,並安置于寺廟之中。此後,江浙一帶逐步流行並成定製至今。
叁
彌勒的慈悲精神有何特色
對于我們今天有何啓示呢
首先,彌勒的慈悲精神特點在于體現了一個“容”字,所謂的寬容。古語有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⑦。要做到海納百川的氣度,還需要有慈悲寬容的心量,即是要有寬容、理解、博愛的胸懷,才能真正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慈悲寬容心,對我們今天仍具有積極的意義,它是我們待人處世的一劑良方。因爲有一顆寬容的心,就能綻放出人類的良知,就能消解許多社會矛盾和人類危機。可見,彌勒的“有容”精神,對于推進家庭和睦,人與人之間的人際相處關系與社會和諧,以及構建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面對一個社會,一個世界,我們應該有一個寬容的心態,所謂“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這樣才能讓世界充滿和諧。
其次,彌勒的慈悲精神特點在于體現了一個“慈”字,即“慈心”。佛經雲:“互相惱害近刀兵劫,深著五欲嫉妒谄曲,佞濁邪僞無憐愍心,更相殺害食肉飲血。汝等能于其中修行善事是爲希有……以大悲心能于苦惱衆生之中說誠實語,示我當來度脫汝等。如是之師甚爲難遇,深心憐愍惡世衆生,救拔苦惱令得安隱。”⑧所以,要滿懷慈心,不離慈心,念念慈心,才能善待自己和他人。在家庭中,子女對父母的慈心,就是表現爲一種孝心;父母對子女的慈,就是表現爲一種愛。在工作中,對領導的和同事之間的慈心,則是一種尊重、一種關心。在學習中,對老師和同學的慈心,則表現爲一種尊敬和幫助。在國際關系中,慈悲精神也具有借鑒意義,能減少爭端和對抗。所謂和諧世界,從心開始,若果人人都能有彌勒的慈悲心,世界將不會有沖突和戰爭,人類就能實現和平。
再次,彌勒的慈悲精神特點在于體現了一個“行”字,所謂的慈行,即菩薩道行。在彌勒的慈悲精神之中,知與行是統一的,所謂“知行合一”。所以,《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爾時,彌勒佛見諸大衆作是念言。今諸人等不以生天樂故,亦複不爲今世樂故,來至我所。……修諸功德來至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幡蓋華香供養于佛。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布施持齋修習慈心。行此功德來至我所,或爲苦惱衆生令其得樂。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淨慈。以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施僧常食齋講設會供養飯食。修此功德來至我所。……各欲聞法皆作是念。五欲不淨衆苦之本。又能除舍憂戚愁惱。知苦樂法皆是無常。彌勒佛觀察時會大衆心淨調柔。爲說四谛。聞者同時得涅巢道。”可見,慈悲心必須與慈悲行結合,才能使慈悲願得以具體地落實。因此,彌勒在度衆生中總是把知與行統一起來,從而讓衆生能夠成就涅檗境界。彌勒的這種注重知行合一的行爲,這對于我們今天尤其具有現實的意義。我們不能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而要身體力行我的慈悲、寬容和博愛行動。在面對待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街頭小巷的乞討者以及落後地區失學的貧困孩子,不僅需要慈悲心,更重要的是在于我們的慈悲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慈悲精神是彌勒的一貫精神。彌勒的生存意義和存在價值就在于實踐其慈悲精神。事實上,他在關愛和尊重每一個個體生命的成佛過程中,實踐了其慈悲精神,並深刻地表達了他對于人類的真愛。
①所謂“彌勒”,全譯爲彌帝隸、梅低梨,迷谛隸,每怛哩、梅怛利耶等,華言“慈氏”,意指慈悲。“彌勒”是菩薩的姓,其名爲“阿逸多”(Ajita)。另外有《佛說陀鄰尼缽經》雲:“阿逸多菩薩字彌勒。”“阿逸多”,其義譯爲“無能勝”。又有《注維摩經》日:“什曰:彌勒,菩薩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
②見《镯勒上生兜率天經》。
③《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⑦源于《淮南子》:“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書·君陳》:“有容,德乃大。”
④《上生經》。
⑤《宋高僧傳》。
⑥《宋高僧傳》。
⑧《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試論彌勒菩薩的慈悲精神(黃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