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弥勒菩萨的慈悲精神(黄诚)▪P2

  ..续本文上一页给你一文钱。”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

  ”他即刻放下布袋。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

  ”他则背着布袋走了。又有一次,布袋和尚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

  ”他回答:“我等一个人。”禅师看了看说:“来了!来了!”他说:“你不是这个人。”禅师问:“准是这个人

  ”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以禅宗的机锋对佛法进行开示,以达到度化之目的。这是禅门关于布袋和尚的记载。然而,布袋和尚究竞是不是弥勒的化身,弥勒和布袋是历史人物,还是宗教人物或神话人物

  我以为,似乎在人们的视域中显得并不十分重要,而真正重要是他慈悲精神、宽容精神,而正是他在这样的游化人间、苦度众生的过程中塑造了他大慈大悲的佛教形象。可见,弥勒时刻都在践行其慈悲精神,他在关爱、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过程中彰显了他的菩萨道行。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同,所以,在民间人们认为他是弥勒转世,而为他建阁塑像。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昙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为弥勒塑像,并安置于寺庙之中。此后,江浙一带逐步流行并成定制至今。

  三

  弥勒的慈悲精神有何特色

  对于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呢

  

  首先,弥勒的慈悲精神特点在于体现了一个“容”字,所谓的宽容。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⑦。要做到海纳百川的气度,还需要有慈悲宽容的心量,即是要有宽容、理解、博爱的胸怀,才能真正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慈悲宽容心,对我们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我们待人处世的一剂良方。因为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能绽放出人类的良知,就能消解许多社会矛盾和人类危机。可见,弥勒的“有容”精神,对于推进家庭和睦,人与人之间的人际相处关系与社会和谐,以及构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面对一个社会,一个世界,我们应该有一个宽容的心态,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样才能让世界充满和谐。

  其次,弥勒的慈悲精神特点在于体现了一个“慈”字,即“慈心”。佛经云:“互相恼害近刀兵劫,深着五欲嫉妒谄曲,佞浊邪伪无怜愍心,更相杀害食肉饮血。汝等能于其中修行善事是为希有……以大悲心能于苦恼众生之中说诚实语,示我当来度脱汝等。如是之师甚为难遇,深心怜愍恶世众生,救拔苦恼令得安隐。”⑧所以,要满怀慈心,不离慈心,念念慈心,才能善待自己和他人。在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慈心,就是表现为一种孝心;父母对子女的慈,就是表现为一种爱。在工作中,对领导的和同事之间的慈心,则是一种尊重、一种关心。在学习中,对老师和同学的慈心,则表现为一种尊敬和帮助。在国际关系中,慈悲精神也具有借鉴意义,能减少争端和对抗。所谓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若果人人都能有弥勒的慈悲心,世界将不会有冲突和战争,人类就能实现和平。

  再次,弥勒的慈悲精神特点在于体现了一个“行”字,所谓的慈行,即菩萨道行。在弥勒的慈悲精神之中,知与行是统一的,所谓“知行合一”。所以,《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尔时,弥勒佛见诸大众作是念言。今诸人等不以生天乐故,亦复不为今世乐故,来至我所。……修诸功德来至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幡盖华香供养于佛。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布施持斋修习慈心。行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为苦恼众生令其得乐。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净慈。以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施僧常食斋讲设会供养饭食。修此功德来至我所。……各欲闻法皆作是念。五欲不净众苦之本。又能除舍忧戚愁恼。知苦乐法皆是无常。弥勒佛观察时会大众心净调柔。为说四谛。闻者同时得涅巢道。”可见,慈悲心必须与慈悲行结合,才能使慈悲愿得以具体地落实。因此,弥勒在度众生中总是把知与行统一起来,从而让众生能够成就涅檗境界。弥勒的这种注重知行合一的行为,这对于我们今天尤其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要身体力行我的慈悲、宽容和博爱行动。在面对待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街头小巷的乞讨者以及落后地区失学的贫困孩子,不仅需要慈悲心,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的慈悲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慈悲精神是弥勒的一贯精神。弥勒的生存意义和存在价值就在于实践其慈悲精神。事实上,他在关爱和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成佛过程中,实践了其慈悲精神,并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于人类的真爱。

  ①所谓“弥勒”,全译为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每怛哩、梅怛利耶等,华言“慈氏”,意指慈悲。“弥勒”是菩萨的姓,其名为“阿逸多”(Ajita)。另外有《佛说陀邻尼钵经》云:“阿逸多菩萨字弥勒。”“阿逸多”,其义译为“无能胜”。又有《注维摩经》日:“什曰:弥勒,菩萨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

  ②见《镯勒上生兜率天经》。

  ③《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⑦源于《淮南子》:“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书·君陈》:“有容,德乃大。”

  ④《上生经》。

  ⑤《宋高僧传》。

  ⑥《宋高僧传》。

  ⑧《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试论弥勒菩萨的慈悲精神(黄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