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的象征意義
慎言
《人間彌勒》
曾到寺院朝拜過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漢傳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內,都供奉有彌勒菩薩的坐像。彌勒菩薩像展示給人的是慈顔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見到彌勒菩薩樂呵呵的形象後,都會心生歡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將彌勒菩薩置于寺院的第一層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義。因爲在佛教中,彌勒菩薩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征意義,將彌勒菩薩置于一進寺院的殿堂中,是爲了讓參禮彌勒菩薩的人,能夠從彌勒菩薩這些品格中得到啓迪,從而把自己鍛造成具有彌勒品格的人。本文下面就簡要闡釋彌勒菩薩的這些象征意義。
一、慈悲
慈悲精神是所有諸佛菩薩都具有的情懷。慈悲的含義爲:慈愛衆生並給予快樂(與樂),稱爲慈;同感其苦,憐憫衆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爲悲,二者合稱爲慈悲。諸佛菩薩之悲乃是以衆生苦爲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于此悲者)。對于慈悲,諸多經典中都有所論述。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慈、悲赅攝于四無量心中,而分別稱爲慈無量與悲無量。
在諸佛菩薩中,彌勒菩薩就是經常以慈悲之心來待人的典範。據彌勒菩薩故事中所載,彌勒轉世的布袋和尚平日經常背一個大布袋到處化緣,不論別人給什麼他都不介意。經常有小孩子見到他背著布袋樂呵呵的樣子,便故意鬥他取樂。有的人還往他布袋中投入石塊或者小魚等不符合出家人所應收的東西時,他也絲毫不生氣,還喜笑顔開地將孩子們給他的物品收下。即使一些大人對他戲弄,他也仍然不改笑容。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悲憫衆生的痛苦,給予衆生歡樂。這就是彌勒菩薩慈悲心的顯現。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彌勒菩薩就是爲了隨順衆生,令衆生生起歡喜心,他認爲能夠令衆生歡喜就是使諸佛菩薩歡喜。彌勒菩薩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對衆生懷有無限的慈悲之心,甯願自己受點嘲諷,也不願讓衆生痛苦。
彌勒菩薩對衆生慈悲的另一體現是,化緣所得的東西,他並不是用來自己享用,相反,他一直心系那些處于痛苦中的人們,常將自己化緣所得的東西分發給那些需要幫助的窮人,幫助他們擺脫現世生活的困境。
彌勒菩薩對衆生生起慈悲心的更重要的表現是,他經常在兜率內院爲弟子說法,勸化更多的苦海衆生往生彌勒淨土,將來再下生到彌勒人間淨土度化更多的衆生。按照《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所說,彌勒都率淨土和彌勒人間淨土都是國土莊嚴,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國土,生到彌勒淨土的人,不僅永遠不再受輪回之苦,而且還可以仰仗彌勒菩薩的法力度化更多的人遠離苦海。
在我們現世生活中,彌勒菩薩之所以被擺放在寺院的山門殿堂內,就是讓我們看到菩薩的形象,能夠首先想到彌勒菩薩的慈悲之心。從而從彌勒菩薩的慈悲心中得到啓示,使自己也能懷著一顆慈悲之心,多想想周圍人的痛苦煩惱,盡自己的能力幫助他們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使別人的生活能夠過得更好。
二、忍辱
作爲一個學佛的人,首先應當具有一種忍辱精神。這是一個學佛者所應當具備的基本品格。縱觀佛教的曆史,從諸佛菩薩到曆代祖師大德,無一不是從忍辱中磨練出來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在因地修行時,爲了救度衆生不僅有舍身飼虎、割肉喂鷹的大布施之行,而且爲了救拔一個衆生的痛苦,還挖去了自己的雙眼,但仍不能令衆生滿意,還受到這個嗔心衆生的一頓臭罵,就是這樣的大辱,佛陀也沒有對衆生生起嗔恨之心。
現代高僧星雲大師是譽滿全球的高僧,他在年輕時也曾遭遇過很多磨難,但他都學會以忍耐之心來對待。他剛從大陸到臺灣時,沒有落腳之處,過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會在哪裏。在他窮愁潦倒之時,他想到了他在大陸認識的一位出家人,于是便到那裏去投靠。當他冒雨趕到那位道友那裏之後,那位道友見他衣衫褴褛,僅讓他吃了一頓飯便打發他走了。曾有一段時間,星雲法師到處投靠別人都遭到冷遇,他感到事態炎涼,幾近心灰意冷。但爲弘揚佛法的信念一直在支撐著他,使他遭遇各種白眼之後仍不減少奮進的信念。于是,經過自己多年的忍辱負重的經營操持,他最後終于在佛光山購置了一片土地,並在那裏白手起家,建起了佛光山寺,此後,寺院不斷發展壯大,不僅有了佛光大學,還創辦了佛光中學,小學和幼兒園。
但星雲大師並不滿足只在臺灣弘法,他又將弘法足迹延伸到世界各地,並在很多國家建立了佛光山的分院,分派弟子在這些分院管理弘法,從而實現了其“佛光普照叁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的弘願。
作爲菩薩中忍辱的代表,彌勒菩薩的忍辱更有其典型意義。彌勒菩薩轉世的布袋和尚,曾到處化緣,將化來的物品分給窮苦大衆。在他化緣的過程中,曾遇到很多人的白眼,但他並不作辯解,也不以爲意,而是默默忍受下來。他曾在彌勒偈語中說:“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本偈語就表現了他善于忍辱的精神。偈語中的“缽”是和尚化緣的碗。頭兩句說他行萬裏路,吃千家飯,是個遊方僧人。“青目”是眼珠子放在正中,正眼視人表示對人喜愛和熱情,與“白眼”相對。這句是說布袋和尚在化緣中經常遭到冷遇,甚至連問一下路也有人不理不睬。因此他只好向白雲問路。這首偈語的人生哲理是:世態炎涼,人在社會,常常會遇到一些慣用白眼看人的人。布袋和尚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與之生氣計較,而是用幽默風趣的方式——問路白雲頭,一笑置之。他就以這種忍辱的方式,不僅不給人難堪,還使自己保持了平和的心態。
彌勒菩薩的忍辱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對于彌勒菩薩的忍辱,在彌勒《忍辱偈》中有雲:“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他也省力氣,我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
這首偈語不僅表明彌勒菩薩對生活少欲知足,一切隨緣,而且還能夠忍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奇恥大辱——當有人罵他時,他只說好;有人打他,他自睡倒。有人吐痰在臉上,他也任其自幹。並且心中沒有絲毫嗔恨之心。彌勒這種忍辱之行,對于我們一般凡夫俗子來說,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彌勒菩薩之所以能夠這樣做,就是在告訴我們,對于別人強加給自己的侮辱,我們一定要有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忍辱精神,這樣不僅能夠使自己全身遠禍,而且還可提高自己的心性修養。
彌勒菩薩不僅具有超人的忍辱精神,而且還經常勸人要學會忍辱。他的另一首《忍辱偈》就表達了勸人忍耐的哲理思想。偈雲: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笑聲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能使此心無挂礙,自然征得六波羅。
這首偈語通俗易懂,中心思想是寬容忍辱。它所包含的哲理是:我們在生活中應當不過分計較個人恩怨,做到“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而且在平時生活中,對于別人有意或無意加給自己的屈辱,一定要學會忍耐,切不可怒發沖冠,把本來可以消滅在萌芽狀態的東西,弄得一發不可收拾。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說,學會忍辱,不僅能夠提升人的人格修養,而且還會有助于道業成就。
叁、寬容
寬容精神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寬容也是佛教徒應當具有的基本修養。所謂寬容就是對別人的過錯不予計較,給予原諒。諸佛菩薩都是善于寬容別人過錯的典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住世時,一個外道聽說他很講修行,並且影響了一大批弟子跟從他修行,這個外道心裏非常憎恨。于是就在佛陀向衆弟子說法時,指著佛陀破口大罵。佛陀聽著外道的咒罵默不作聲,等到這個外道罵夠了,佛陀才以輕柔的口吻說:“你送給別人東西,別人若不收,這些東西是誰的?”外道說:“當然是我的。”佛陀說:“你剛才罵我,我不收,你罵的還屬于你自己個了。”外道啞口無言,連連向佛陀道歉。
面對外道的責罵,佛陀不是向一般人那樣以牙還牙,而是對采取了寬容的態度來對待。正是由于佛陀寬容了外道,並且采取了方便善巧的方法來對待外道,才使外道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從而爲自己的行爲忏悔。
作爲諸佛菩薩中寬容形象的代表,彌勒菩薩更是以寬容著稱。如上面偈語中所介紹,他對別人對他的打罵和侮辱,非但不予回複和說明,反而任由別人所爲,這不僅是一種忍辱的表現,更是對他人極大的寬容。彌勒菩薩所展現給我們的形象通常是大肚能容的寬厚形象,就是告訴世間衆生,對別人所做的各種令自己不滿的行爲要學會寬容。只有寬容了別人,才能顯示出自己高尚的修養。同時也能讓別人從你的寬容行爲中得到教益。對于彌勒菩薩的這種寬容,在很多寺院的楹聯中都有不同的描述。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顔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處己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定之含笑,動之含笑,開顔含笑,相見有緣。”這些對聯都勸人爲人處世要懷有廣大心量。寬容別人並不是表明自己的無能與軟弱,而是表示一個人高尚的慈悲仁愛之心和大無畏精神,即能寬容他人的過失,能容納各種不同的見解,能爲利益他人忍受痛苦甚至犧牲自我。我們常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以及“虛心能容萬物,大海不擇細流,學會生公說法,喚起頑石點頭”等,說的就是要我們學會彌勒菩薩的這種寬容精神。
彌勒菩薩有首《插秧偈》說:“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成稻,退後原來是向前。”這首詩歌就是以…
《彌勒菩薩的象征意義(慎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