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的中心思想(馨緣)

  唯識的中心思想

  馨緣

   佛最初說法,從講“四谛十二因緣”開始,這時主要是講業感緣起,十二因緣,說明衆生怎樣流轉世間,怎樣出離世間。流轉世間,無非是由于業。業就是由于煩惱、無明,無明煩惱生起,造業是由于什麼呢?心。小乘的“業報論”重點就是突出這一點。唯心因果是佛教的基本思想。

  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把心分爲生滅門、真如門,由生滅門流轉生死,由真如門回到解脫的境界,證得法身。這就是對于小乘思想的進一步發揚。到了六七百年間,龍樹菩薩、提婆菩薩發揚大乘般若。般若就是講智慧,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叁種。文字、觀照、實相都離不開能觀智、所觀境,也離不開心。中國天臺宗繼承了這個思想,即“一心叁觀”,一個心對諸法作叁種觀察,空、假、中,叁谛圓融,都是把般若思想進一步發揮,還是離不開心。龍樹菩薩有首偈子:

  諸佛出生處,

  墮地獄未減,

  成佛原未增,

  應敬禮此心。

  到了無著、世親菩薩時代,就把大乘經典如《華嚴經》、《解深密經》、《楞伽經》、《勝鬘經》等等,進一步發揚,明確的提出了“叁界唯心,萬法唯識”。

  “叁界唯心”就是指叁界的業報,業、報都離不開心,唯心所造。“萬法唯識”指認識一切世間的現象,離不開內心的分別,“識”就是分別的意思。

  “能分別”是心的作用,“所分別”也是由心觀察對象的作用。在唯識學上,就是識體生起“見分”和“相分”。“見分”就是能觀察、能認識;“相分”就是所認識。“相分”裏面有“疏相分”、“親相分”:“疏相分”就是根據山河大地;“親相分”就是自己的“識”變現的影像。直接了解這個影像,我們緣的影像不是直接對外。“見分”緣“相分”,而“見分”與“相分”都離不開心。色不離識,相不離見(相分不離見分)。也就是說外境是由識所變,你要認識它,有能認識的“見分”,有所認識的“相分”,而“相”不離“見”,“見”不離“心”。“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說明這個道理,這個道理貫穿于整個唯識的理論。佛教不管是小乘還是大乘,中心思想講“唯心因果”,從小乘的“業報緣起”到大乘的“性空緣起”、“真如緣起”、“賴耶緣起”,這一切緣起都離不開心。

  一般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說明“身口意”叁業以“意”業爲主,意業發動身語二業,所以修行人就要自淨其意。

  “意識”是心,《法句經》上講:

  若遠行獨行,

  無身寐于窟,

  調此難調心,

  我說真梵志。

  形容這個“意識”,它的緣慮很遠,它是單獨生起來的,所以說是“遠行與獨行”。

  “無身”是看不到,似藏在洞裏,很深。這個心是很難調的,能夠把這個心給調伏下去,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我說真梵志”,突出修行是以修心爲主。

  在大乘空宗,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講難行道、易行道,難行道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習,易行道講念佛號可以生西方,都是由心。另外講“空”,破我執法執,也是離不開心,在唯識經典中就更爲突出。

  《華嚴經》講:“外境如虛幻,唯識與心作,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心地觀經》、《大乘起信論》講:“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染國土染,心淨國土淨”。《楞伽經》講:“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佛語”就是佛說的語言,以心爲宗,“無門”就是不要執著,去掉執著,就是走入這個門的路徑。“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不管小乘,還是大乘的空宗和瑜伽有宗,都貫通于這一個主題思想。這個主題思想到了唯識法相,更加有系統,並把它發揚廣大。

  (摘自《唯識學在佛法中的地位》)

✿ 继续阅读 ▪ 唯識小史(鉑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