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末法思想與房山石經(魏承思)

  末法思想與房山石經

  魏承思

   中國佛教的末法思想形成于北朝至隋代。經過北朝的廢佛運動打擊, 佛教徒中産生了一種“末法”思想,認爲當時已經進入了末法時代。信行(540一594)創立的“叁階教”便是從這種思想中醞釀而成的。他把整個佛教按照時、處、人分作叁階,當時是佛滅1000年以後,社會濁惡,衆生顛倒,到了第叁階時期,此時必須按照“普佛普敬”的佛法去做。所謂普佛,就是宣傳所有人都具有佛性,一切人都沒有差別,從而導致對一切人不分愛憎輕重的普敬思想。要求僧俗同信同行,勤于實踐。叁階教設立無盡藏院,積聚錢帛,以供修繕寺塔和布施老病貧困之人。叁階教的教義,在佛教看來是反常的,是異端,因此,整個叁階教的曆史是一部被鎮壓的曆史。隋開皇二十年(60年)叁階教被下令禁止,以後又經過多次取締,但仍時起時伏。在末法思想影響下,佛教徒們開始把經典刻在石頭上以流傳後人,體現了使佛教教義永遠存在下去的護法精神。靜琬的房山石經就是這種精神的産物。隋大業年間(605一617)年,幽州智泉寺(今在北京房山縣)僧靜琬爲了准備在未來佛法毀滅後,能使佛經流通于世,發願將一切經刻于碑石上,他30年刻經不辍。靜琬死後,曆代有人續刻。

   自隋至明,共開鑿藏經洞9個,藏石經板4195塊,成爲現今我們研究中國書法和宗教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摘自《中國佛教》

✿ 继续阅读 ▪ 無言之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