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否定
印順法師
平常以爲愛著只是占有的戀著,實則愛的意義極深,不只是如此的。經中常說有叁愛:欲愛、有愛、無有愛。“欲”即五欲——色、聲、香、味、觸欲;對此五塵的貪愛和追求,是欲愛。愛著物質境界的美好,如飲食要求滋味,形式貪求美觀,乃至男女的性愛,也是欲愛之一,這是屬于境界愛的。“有”即存在,佛法以有情爲本,所以每稱有情的存在爲有。如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有愛,即于有情自體起愛,即自體愛。無有愛,此“無有”極難解,近人所以或解釋爲繁榮欲。這仍應依古代的解說,即否定自我的愛。凡是緣起的存在,必有他相對的矛盾性,情愛也不能例外。對于貪愛的五欲,久之又生厭惡;對于自己身心的存在,有時覺得可愛而熟悉他,有時又覺得討厭。這如印度的一般外道大都如此,覺得生活的煩惱,身心的難以調治,因此企圖擺脫而求出離。中國的老子也有“吾有大患,爲吾有身”的見解。這還是愛的戀想,還是以愛爲動力;這樣的出世觀,還是自縛而不能得徹底的解脫。這叁愛,經中曾說爲叁求:欲求、有求、梵行求。梵行求,即是修遠離行,以圖否定存在的愛求。
有人說:佛法是否定生命——反人生的。這是對的,也是不對的。如西方某哲學家說:“道德的目的,在于不道德。”這不道德,並不是殺人放火等惡行,是說:道德的究竟目的,在使人到達超越一般的道德。佛法說了生死說無生,也是如此。一般的人生,愛染是他的特性,是不完善的。情本的有情,含有不可避免的痛苦,有不可調治的缺陷,故應透視它,超脫它。佛法的體察有情無我、無我所,不但離有愛,也要離無有愛。所以佛法說無生,不是自殺,不是消滅人生,是徹底地洗革以染愛爲本的人生,改造爲以正智爲本的無缺陷的人生。這樣,無生不但無此生,更要無此不生。如龍樹的解說無生、即生、無生等五句皆絕。如佛與阿羅漢等,即是實現了情愛的超越,得到自由解脫的無生者。
摘自《佛法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