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個人與社會(釋金明)

  個人與社會

  釋金明

   社會是什麼?社會是許多個人的結合體,而這個結合體中的個人與個人之間,必須要遵守共同的規範與共同的道德行爲。

   人類是群居的,所以誰也不能離開社會而單獨生活。不甯惟是,從學術上說,人類不但不能離開社會,而且在人類的天性上本來就有組織社會的需求,中國的名儒荀子說:“人生而有群”。希臘的哲學家亞裏斯多德說:“人是社會的動物”。這都是說人類的天性有著組織社會的需求。

   人類要求組織社會有兩個目的:第一,爲了要使生活獲得改善;第二,爲了要使生存得以持續。這兩個目的都不是分居獨處所能達到,必須要聚群而居,大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才能夠達到的。同時,爲了要達到這兩個目的,由許多個人組織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其應盡的義務和應享的權利,絕對不能夠享受權利而不盡義務;要知道人生是以服務爲目的,而不是以奪取爲目的;如果這個社會上每個人只要享受權利不肯履行義務,大家只顧奪取而不要服務,那麼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會紊亂了;這個社會不但不能進步,反而要衰退了。所以,人類群居一定要大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每個人都要盡到義務,然後才有權利;人生應該要以服務爲目的,不應該只想占人家的便宜呀!

   目前的社會爲個人私利的人多,爲社會公益的人少;換句話說,以奪取爲目的的人多,以服務爲目的的人少。其實,這是不懂得個人與社會互不相離的密切關系所致。

   爲什麼個人與社會會有互不相離的密切關系呢?這就要說到“緣起論”了。“緣起論”的原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此,是指事物的原因;彼,是指事物的結果。“此有故彼有”和“此無故彼無”,是就空間方面的彼此相依存在及消滅的因果關系上說的;“此生故彼生”和“此滅故彼滅”,是就時間方面的前後相引而生起及消滅的因果關系上說的,清楚一點地說:這“緣起論”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于空間的彼此相依和時間的前後相引的密切關系而存在的。現實社會的每一個人,既是由于空間與時間的彼此因果關系而生起、而存在的,那麼所謂個人實是全體社會的産物而不得脫離的一份子;而所謂社會實是許多個人的集團,也不能離開個人而存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極爲密切,而彼此的互相影響也很大!個人的健全能夠促成社會的進步,而進步的社會也能促進個人的健全;反過來說:個人的懦弱會使社會退化,而退化的社會也會使個人懦弱。所以個人與社會的一動一靜都有彼此相互的影響,人類生存的意義乃在求個人的健全,以謀全體社會的幸福與進步,但是,這並不是輕個人而重社會,實在是因爲所謂全體的社會已經包括了個人,社會能夠得到幸福與進步,個人的幸福與進步也在裏面了。如果只是專爲個人謀幸福,而不惜妨害到社會的幸福,結果,社會的幸福被害,個人的幸福也得不到了。所以,如果大家明白了“緣起論”,便會知道:利益他人,則成自他兩利;損害他人,則成自他兩害。知曉了這個思想,便能確切了解到爲社會服務是人生應有的道德行爲,實則于己于人都有益處;而自私自利,實則于己于人都沒有益處。

   中國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很有禮貌的好孩子叫孫叔敖,有一天,他在路上看見一條兩頭蛇,因爲他曾經聽人家說:“看見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他想:他今天看見了兩頭蛇,不久一定會死去了,當他想到這裏,心裏立刻聯想起一件比自己死去更加重要的事情來,這就是那條蛇還在那裏,每天從這條大路經過的人很多,一定還有很多人會看到,那麼就有很多人會因此而死亡了。孫叔敖爲了要救很多人,避免很多人因此死亡,他便把那條兩頭蛇打死,然後在路邊地上掘一個洞,把蛇埋了。他做了這件事以後,回家告訴他的母親道:“媽!我今天不幸看見一條兩頭蛇,不久一定會死了。”他的母親問:“爲什麼?”孫叔敖答道:“人家都說,看見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母親又問:“那麼,那條兩頭蛇現在在哪裏?”孫叔敖說:“孩兒怕過路的人看到,也和孩兒一樣會一個個死去,所以就把那條兩頭蛇打死,而且把它埋了。”母親聽了這一句話,微笑著安慰他道:“好孩子!你存心救人,一定不會死。”果然,孫叔敖後來不但得到長壽,而且做了楚國的宰相。

   根據“緣起論”的哲理說,個人與社會,實在是息息相關的。孫叔敖存心救人得到好的結果,這也可以說是利益他人,則成自他兩利。

  

  摘自《佛講演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