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培養無著心(遊乾桂)

  培養無著心

  遊乾桂

     什麼是無著心?

     無著心,簡單說,便是沒煩惱的心態。

    什麼東西、什麼事情、什麼憂愁都不放在心上的“無住”、“無心”、“無著心”,代表的是真正的堅強,因爲它沒有爲我的動機,也沒有爲人的動機,而是超越人我的實現。

     對于事事無著的人而言,內心是“虛空”的,所以大肚能容,沒有偏袒,不心執求。佛家雲:“憂生于執著,懼生于執著;凡無執著心,亦無所懼。”

    無著心的反向便是“愛之適足害之的狀態”,愛一個所愛之人,可能會時時加以保護,生恐稍有不慎,被人奪走、如此戒慎恐懼的心情,往往會使自己亂了方寸,也讓他人壓力重重。

     不執著並不代表不愛對方,相反的,反倒給對方一個足以魚遊大海的廣闊天空;執著反倒成了一種限製,緊緊地捆著對方,自己痛苦,他人難受。

    無著心的培養用來“打破執著”,但在日常生活中,這種要求其實困難重重,畢竟執著緣于渴望,渴望緣于苦樂感受,苦樂感受緣于根塵之觸。

     修持無著心的最大目的,在于擺脫“情緒”的支配,讓愛恨情仇不在內心積存。

    無著心培養有七問:

    一問:這樣難過有意義嗎?

     二問:怨天尤人有效嗎?

     叁問:恐懼有用嗎?

     四問:死命掙錢所爲何事?

     五問:權力可否抵命?

     六問:是否企圖占有全世界?

     七問:咬牙切齒于事有補嗎?

    與其說它是無著心培養的七種方法,不如說是七種冷靜觀察或者自我省思,通過反複練習,慢慢地擺脫名利的枷鎖、權力的追逐、欲望的羁絆,訓練自己心平氣和地傾聽身體內的聲音。

    我稱它爲修持的准備期,是進入實踐時期非常重要的內心觀照。日常生活中無疑會遇上一連串的難題,也許是缺錢,也許家計太重,也許住家太吵,也許工作不順,也許孩子生病,也許與家人難以溝通。

    某些心理學或許可以幫人克服難題,但效果有限;有些哲學思考的方式可以令人突破障礙,但仍無法根除病根。因爲太多的方式都屬于“他律”,只能治標,無法治本;沒有自律,任何一種修特都無法具備很大的收獲。

     觀照心海,看著自己面對貪癡及諸煩惱時,是否已能悠遊事外,心靈自由,今天有愁,明天自在。

  侯清薦自《工人日報》2000年1O月22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