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病與藥(寬嚴)

  病與藥

  寬嚴

   佛是佛教中最高的聖人,是人格、智慧功德修習到究竟圓滿的稱呼。原來佛是梵文“佛陀”的簡稱,譯曰:覺者、或智者。就是對于一切法的事理、性相、因果、體用、無不現前證覺知見的意思,而且悲願充沛,誓願度化一切衆生。所以一談到佛,我們就會意識到:佛是智慧、慈悲、解脫、自在、光明、清淨、美善、完滿……萬德莊嚴的總稱。

   現代談到醫生是指替人治病的人,而藥師是配藥的人;古代卻不然,醫生與藥師的含義一樣。通常說佛陀是無上醫王,因佛能治療一切衆生的種種疾病。經典說:人的生理上有叁種痛——老、病、死;心理上也有叁種病——貪、嗔、癡。大覺佛陀出世救濟衆生,即是爲了拔除衆生身心種種病患,故贊歎佛爲大醫王。醫生日夜救人,即是爲了減除衆生肉體上的種種病患,故贊揚爲大醫師。

   什麼是病?什麼是藥?病,即是由于四大不調和所起的現象,如經典說:“一大不調,百一病生。”人的身體,某一部分不調和,即會有病,更會影響到全身的不舒服。心的不調也是這樣,我們心裏若是有點反常現象,或是有了某種煩惱,便會牽連及全部精神不安,脾氣暴躁、失眠等等。如此說來,世間的病患就多了,從各個衆生的身心,而擴大到國家、社會乃至整個世界,莫不病患重重。如一個家庭,若父子母女夫妻兄弟姐妹不融洽,此一家庭就是有病;一個團體中的組織分子不和樂相處,此一團體也即有病;再擴大言之,政治不上軌道,是國家病;人類不相協調是世界病。有病即有苦,所以種種災難,種種苦痛,無一不是導源于沖突不和而産生的病態。在某一個時候,我們平常也許會以爲沒有病,身體很強壯,體重不斷增加,其實,依佛法說:“人生無有不病時”,只不過微而不覺罷了。人生從來離不了病。我們既生到人道來,則必定有身有心,有五髒六腑等生理組織,而這些組織因素時時發生矛盾,不時在病中。不過若能使它傾向于調和,調和的成分多,身體便稱爲健康。從這意義看世間的一切,有痛苦,有災難,即無非是病。

   衆生有病,需治之以藥。世間的醫生所用以及政治法律等,都可說是藥。但在佛法中,藥就是佛法——法藥。唯有佛法才能療治一切疾病。剛才說,病有身心、家庭、團體、國家、世界等不同病態;凡能減除苦痛,使苦痛變成安樂的都是藥,因此可以說世間什麼都是藥,處處都有藥,不過我們不知,若懂得了就什麼皆可治病。過去有位學醫的,快要畢業的時候,醫師爲了要考驗他的學力如何,便命他上山采藥,要他見了藥即采回來。結果他去了一天,仍然空手回來。醫師問他何故空手而歸?他說:“滿山的樹木花草,樣樣是藥;藥太多了,叫我從何采起!”這是說,世間一切都是藥,無不可以治病,問題在用藥的人是否解藥性,會不會應病與藥。佛法是不定法,衆生有種種病,佛就用種種法藥去對治,因爲佛法是依衆生的病而施設的,所以說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有了什麼病,就治以什麼藥,若執爲這是藥那不是藥,那就離佛法太遠了。

    佛經說有兩種醫師:一爲小醫師,一爲大醫師。小醫師的醫術不太高明,只善治療一兩種病。大醫師卻不同,醫術高明,能治療奇形怪狀的病。這喻諸佛菩薩具精深的智慧、宏大的願力、廣大的悲行,有種種法門、種種的妙藥,衆生有什麼疾病艱險即治以什麼藥;千變萬化的病,便配以千差萬殊的藥方,從無差錯。

    醫師治病,有標治與本治的不同,頭痛治頭,腳患醫腳,胃痛治胃,風濕祛風祛濕,是標治。探究病源以徹底根除病患,是本治。頂好的醫治,是一面培養元氣,一面預防足以致病的因素。在心理方面,如教以正當知見,信因果,信仰叁寶;在生理健康方面,教以重視衛生,勤以運動,善自調攝起居飲食。身心若調好,根本不會生病。如果不預先防備,而待病發之後才用藥去治,已是下等治法。這雖是必需的,但到底不及前者。古人說:“刀傷藥雖好,不割更妙。”講究治本的,是培養身心的健康,使各各平衡發展,消除疾病的因素。不管治哪一種病都是如此。如病發生以後才去醫治,實已遲了一著。上等醫生無不標本兼治。其實病的問題是在病人本身,如醫生教他注重衛生,預防病因,他偏偏不聽,到最後必定倒黴。

   佛陀替衆生治病,也有治標、治本二法。皈依叁寶之後,能依教奉行,從願行中慢慢地體驗煩惱是搗亂分子,自然就會由減少而終至完全根絕,以達最高理想的實現。佛法爲救治衆生身心的種種病苦,故有消災免難的標治法門。在病人,雖不免會被人譏笑爲“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如能猛自回頭,急求叁寶加被,還不失消災得樂的時機。怕的是不識病,不求醫,那才死而後已。所以,能切實依教奉行,苦難不消而自消,福慧不增而自增。

  摘自《學佛與正見》

✿ 继续阅读 ▪ 病中雜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