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健康談素食
傅益永
根據大腦生理學的說明,人的頭腦活動力,是由腦細胞內具有正反兩種力量交互作用而成。此項正反作用在腦髓裏一層高于一層的撞擊不已,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思考。若單是“正作用”強,此人便是盲目的沖動者。若單是“負作用”強,就變成了什麼都不能做的消極者。所以要頭腦好,必須正負作用都強,而且配合良好。要使大腦細胞充分發揮正負作用,必須充分供給必需養分。這些養分就是麸酸、B1、B6、B12、泛酸及氧等。麸酸須與B1、B12 配合,才能使正作用發揮力量,反之,麸酸與B6 及泛酸配合,才能使負作用發生能力。又在負作用發揮“阻止力”時,並不需要多的熱能,但正作用發揮“進行力”時,卻需大量熱能,須從血液中取用大量的氧,因此,腦細胞須經常有新鮮血液供應氧氣。可是,含麸酸豐富的食物,有大豆、小麥粉、麥麸、花生、豌豆等,但在肉類中很難找到。也因此素食能獲得健全的腦力,創造高超的智慧。
情緒可操縱腺體,它刺激或停止腺體的分泌,甚或改變它的組合。人在生氣、害怕或煩惱時,會經由情緒受壓力産生過多的荷爾蒙,毒害組織,産生疾病。動物身體,與人體一樣,在強烈憤怒或痛苦時會生病,他們在被牽往屠宰受戮途中,會充滿憤怒、恐懼、憎恨等惡劣情緒,致使內分泌發生強烈變化,這些大量的荷爾蒙或其他化學物,特別是腎上腺素,留在肉內,人吃了會毒害人體組織,同時也會對人心智有不良影響。過去曾有過母親生氣時不宜哺乳嬰兒的報告。
音樂、祈禱、色彩、幽默、笑容都有人用以治病,推論素食有療效,自屬可能。筆者曾在日本參觀牧場使用適當音樂增加乳牛産奶的實例。最近臺北市面已有音樂錄音帶治病的廣告出現,惟其效果如何、有待詳細確實評估。最近有東部之行,曾在一奶牛場見到牛群一聞某種音樂,即自動排隊到擠奶室接受擠牛奶。也就是音樂有指揮牛只的能力。
古人即有“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永年”的話。嶽飛滿江紅歌詞中有“怒發沖冠”之句。可惜都沒有進一步的解釋。我曾親自見到將老鼠下半身浸在水中做實驗,經過數小時的緊張,老鼠就産生了腸胃潰瘍。這些事實,都表現出生理與精神之間的密切關系。當然也都同樣能受食物的影響。
聖瑪利安那醫科大學精神神經科副教授岩井寬助氏,將心與體的關聯說“有情緒回路”。戀愛中的女性顯得更美,乃是感情經過這項回路,使皮膚血行良好促進眼內分泌液,增加了眼神的光輝。東京精神醫學綜合研究所諸治隆嗣氏主張,消化器與大腦之間,存在著密接的回路自動控製系統,使心身互爲影響。由此亦可證明食物對精神會有影響力。
美國北達科他州人類營養研究中心主任尼爾森指出,非柑桔類水果,十字花科蔬菜與豆類是含硼最多的食物。尼爾森的同事、心理專家潘蘭德用腦波檢視器測視十五位四十五歲以上男女實驗者腦部活動變化,得知食物中硼量很低時,腦部注意力和警覺性會降低,也會有運動障礙的現象。
美國素食家凱格氏曾著書力證,謂昔年日俄戰役,俄兵所以戰敗的原因,是由于俄兵缺乏持久力,亦即日兵肉食少于俄兵而心神較爲甯靜之故。
日本國立公衆衛生院平山雄博士,以研究學術的眼光,曾發現素食者嗜欲淡、神智清、腦力敏捷;反之,肉食者嗜欲濃、神志濁、神經遲鈍。此與我國《大戴禮記》的話不謀而合。
研究禿發或白發的成因,乃由于精神遭受刺激所致,我國春秋末年伍子胥過昭關之險,一夜須發盡白。法國大革命時的王妃瑪麗·安多瓦尼在獲知自己被判死刑,也于一夜之間白發蒼蒼。這都是因爲精神上的極度負擔,血液無法正常送到發根,使頭發在瞬息間變了質。毛發的主要成分,是含有硫元素的甲硫胺基酸及光胺基酸,這兩種胺基酸較少存在于富含蛋白質的肉食中,而植物性蛋自質的代表芝麻。大豆及花生中卻含量甚豐。按中醫本草早將芝麻與黑發聯上關系,可見中醫也有些寶藏值得探索。
日人岩崎靖雄與中村礦一兩位醫生,合著了一本《從食物改變個性》專書,臺灣有中譯本。我對此書宗旨深表認同。可惜他們對“素食與菜食”分不清楚,對合理的素食不夠了解,因此內容有多處值得商榷,專家都不了解素食,也顯出素食營養教育與普及的重要性。
哈力斯特在華盛頓心理實驗室作過一個實驗,用玻璃管插入冰水中,試者向管口呼出之氣遇冰會凝集于玻璃管中,心理正常者呼出的凝集液透明無色無毒,而怨恨、暴怒、恐怖和妒忌者的凝集液則顯出不同顔色,經分析均含有毒索。妒忌者的毒素,可在數分鍾內毒死一只鼠。而怨恨深者呼出一小時的凝集液可毒死多人,這也是素食者較少發生惡瘡的理由,是否可一試。
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容易受情緒或壓力幹擾而産生疾病,“心身性皮膚病”即爲其中之一,例如“慢性荨麻疹”“脂漏性皮膚炎”“單純疱疹”等,單以藥物並不能達到完全治療效果,還須同時經由“心”去著手,需要患者放松心情,保持規律生活習慣,少吃油膩刺激食品等,素食自然更加理想。高雄凱旋醫院精神科醫師何志培撰文,認爲心理壓力所以造成頭皮出現禿發的“圓禿”,即是由于“焦慮性精神官能症”所致,經處方抗焦慮劑及叁個月的“支持性心理治療”而治愈。另有報導,臺北叁軍總醫院複健科調查209位對象,經以電腦分析後顯示,非明顯病變性下背痛與生活壓力的相關程度頗高,醫師建議,適度舒緩身心,調整生活步伐,將有助于改善因生活壓力及情緒因素引起的下背痛症狀,乃是健康的現代人自處之道。從上例可知,許多生理病的原因是源于心理壓力。在今天的社會中,升學、就業、婚姻、家事、國事、天下事,壓力本來就多,連吃飯都要速食,旅遊休閑也得趕時間,每天的生活,總是繃得緊緊的,欲望像貪得無厭的怪獸,永不厭足的噬啃人們的心。壓力從各方面蜂擁而至,造成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病,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病。而一般人更缺乏這種心理病的觀念。只有在心智靈明、虛心反省的情況之下,才會發現今天發生的許多異常現象,與心理不正常有密切關系,而素食能減少刺激,使人清心寡欲,降低欲求,一念之轉,很自然的消除了許多災害。這是現代社會很少人注意的問題,特別提出來請大家共同研究。
多肉食者必多伴以酗酒,飲酒能損毀學習與記憶能力。這點美國佛洛裏達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傅仁德博士曾用老鼠作過廣泛研究,獲得很多資料。
酒類乃是很多人所喜好的食物,但真正素食的人聯帶的應該不會喝酒,縱然有少數人不戒酒,爛醉的情形一定比肉食者少得很多,這原是很可喜的現象。據醫學研究,因飲酒缺乏節製而帶來的弊害有:影響行爲習慣、人際關系、生活方式、改變意志、還會減少生産力、增加意外事故與犯罪傾向等。長期飲酒的人發生急慢神經系統傷害相當多。很可能樂極生悲,抱憾終生。酒精一進入人體,即隨著血液與其他液體散布全身。當100毫升血液中含有15一55毫克酒精時,視覺即開始受影響,超過35毫克,肌肉即有不協調的現象,超過100毫克,即進入激動期,對外來反應開始遲鈍,駕車容易肇事,如達到200一300毫克,腦及骨髓開始受抑製。講話不清楚,行動不平穩,稱爲不協調期,若上升到400一500毫克時,連延腦也受抑製,意識喪失,體溫下降,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受到抑製,可能危及生命,進入昏迷期。如以血液中酒精濃度零時爲意外發生傾向的基數,則60毫克百分比的意外發生傾向增爲2倍,80毫克爲4倍, 100毫克爲8倍,140毫克高達20倍以上,這就是各國爲什麼規定飲酒不能駕車的原因。根據統計,1991年度臺灣地區機動車輛肇事4729件,死亡3305人,受傷4308人,損失金額估計在臺幣10億元以上。其中有多少件是因飲酒肇事,未加注明,但記憶中曾見報載有好幾次的肇事原因是由于飲酒所致,故在此特加引一些具體數據,請駕車人有所警惕。其實,全部車禍的減少或避免,仍然有賴于駕駛人的自我克製。而自我克製,則來自清醒的人生觀。
奧林匹克之父柯貝爾丹男爵曾經說過:“有健全的身體,才有健全的精神。”而素食則是健康身體的保證。
摘自《身心健康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