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可貴的廣大心(方淮)

  可貴的廣大心

  方淮

  世俗認爲好人大概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團結親戚鄰裏,待人友善,心地善良。其實這是一種狹窄的心胸。這些人心裏裝著的無非就是那麼幾個人。如父母、妻子(丈夫)、兒女,最多再加上兄弟姐妹叔伯嬸母等親戚,還有幾個要好朋友。所謂“親幫親,鄰幫鄰”。這就是“裙帶關系”。至于這麼幾個人之外的芸芸衆生,他們的生死榮辱、憂悲苦惱,則和自己扯不上關系,屬于漠不關心的行列。甚至會幸災樂禍,以談論別人不幸事爲飯後茶話,怡然自得,其樂無窮。

  他們自認爲富有理想,爲名利奮鬥不息,爲創造幸福生活而拼搏。隨著時光的推移,有一些人確實碩果累累,讓一般社會大衆投去了羨慕的目光,認爲他們事業有成,十分了不起。其實細觀這些人的心態,則實在沒有什麼值得尊敬仰慕的地方,首先是他們心量狹窄,眼光短淺。他們孜孜不倦地追求名利,爲的是他(她)自己及他(她)的親戚等幾個人的快樂幸福,並把此作爲他(她)的人生理想,他們的眼光就盯在這麼狹窄的空間之內。其次是這些人缺乏高層次的人生追求和理想。當他們經過辛苦拼搏,功成名就之後,則無非是爲自己幾個人營造“安樂窩”,花天酒地,縱情享受,再沒有更高層次的追求和作爲。第叁是這些人唯求功利,喪失了人世間美好的人情味。他們待人處事的出發點是對自己的事業有利.有大利用價值的人放在自己交往的重要位置,千方百計籠絡接近;有小利用價值的人則稍加聯系則可;而毫無利用價值,對自己名利沒有什麼幫助的人則冷漠無情,恣意對待。至于會給自己帶來一些小麻煩、小不便的人,不管是親戚或朋友,則避之如瘟疫,毅然砍斷關系,用他們的話來說則是“提得起,放得下”。

  其實低級動物界如牛羊豬狗之類,由于動物本能的驅使,他們都會表現出對親族成員的關心愛護。關心愛護親族成員是一切高低級動物所共有的自然本能,決不能列入人類的美德之列。人類與低級動物的根本區別應在于人類活著應有目的,生死應有高級意義,人生應有高層次之理想和追求,應有無限廣闊的心量和眼界,使關注愛護的範圍從低級動物本能的狹窄空間向浩瀚無限的大千世間衆生擴展、飛躍。一切人類美好、高尚、值得人們崇敬追求的東西,均應以此爲出發點和試金石。

  佛陀教導我們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冤親平等”,以完全平等的心態對待宇宙間一切衆生;要關注、關心一切衆生的生死榮辱、憂悲苦惱、生死輪回;要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單對自己有關系、認識的人要慈愛、要同情,對自己不認識、沒有任何關系的人也一樣要平等地慈愛和同情。更進一步,不單對自己有恩或有價值的人要慈愛關心,就是對那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怨敵都要以同樣平等的心態去關心愛護他們。佛教偉大的思想還不只如此,一個真行佛道的佛弟子要立志“衆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佛弟子關懷的對象範圍絕不是那麼幾個親朋,而是十方世界無窮無盡的衆生,不單眼光要放眼整個地球,而且心胸要擴大于宇宙中無量無邊的衆生,這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菩薩情懷。這是多麼感人、多麼值得我們效法的偉大精神啊!

  當然,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包括佛教徒)都無法在物質上平等關懷到世界上每一個人,因爲再富有的人也無法擁有用不完的財富去布施,但“平等心”、“廣大心”是~種待人對事的心態和立足點、出發點,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應事中是完全可以得到體現的。問題在于如何正確理解,如何結合實際,恰如其分地落實和運用。比如說,對待乞付的態度是無法與對待自己的父母妻兒一樣的。問題在于一個真正有著廣大心的佛教徒,在心態上已有大的調整,即使施舍一文錢給乞丐,能抱著真正的平等心去對待,這和他拿錦衣美食給他的親人的心態是可以一致的。只不過在具體數量、內容的處置上,則應按照社會的分配原則合理定位罷了。再如現在的社會到處充滿競爭。公平競爭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經濟活動的必然規律,一些人會錯誤地認爲,既然要有“廣大心”,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把競爭對手打敗豈不是違背了這條原則?其實這是沒能很好吃透佛理和世法,無法自如地運用佛法所致。“物競天擇,優勝劣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我們的一切活動均應順應這個規律,規律便是“道”,遵循規律便是在“修道”。佛弟子對競爭對手沒惡意,采取正當競爭手段,對自己的成功不自得,對對手的失敗不嘲弄,並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平衡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促進均衡進步,共同繁榮。

  從“弘揚佛法,度脫衆生”的偉大事業上,則平等心和廣大心更能夠通徹心靈和行爲。弘法利生的偉大事業應是不分對象、不分富貴貧賤、不分國界種族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這和他自身的身份地位國界種族沒有關系。“下下人有上上智”是很好的說明,所以在弘揚佛法上,廣大心的應用完全是可以揮灑自如,不分對象的。

  廣大心,一顆無限美好、魅力四射、令人仰慕、令人崇敬的心,也是學佛必修的心、成佛應有的心。讓我們大家都來修習這種心,成爲一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實踐者!

  摘自《人海燈》2000年第3期

✿ 继续阅读 ▪ 禅那(關大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