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衆生
戴勝德
佛法告訴我們,除了我們所住的地球有衆生之外,宇宙中無數星球上也有衆生存在;除了我們用肉眼所能見到的衆生之外,還有許多我們用肉眼看不見的衆生,佛陀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說,這一杯水中就有八萬四千個衆生存在。
今天隨著科學的進步,科學家已經不敢否定宇宙其他星球中可能有生物存在。但終有一天,科學家們會證實佛教所說的正確。宇宙中尚有無數的衆生存在。
在顯微鏡底下,一杯水的微生物何止千萬?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不用顯微鏡觀察就能說出這樣合乎科學的事實,能不使人欽佩心服?
佛認爲一切衆生皆具有無量福德智慧,每個人都有可能發展到無比高度的水平。在現象上人與人是不同的,但本體上則完全平等的。《中論》說“不一亦不異”,世間的人和物在現象上是不一,在本體上是不異,就是指人物法則的予盾統一。佛教徒精進不懈地改造自己和忘我地爲一切衆生服務,就在于徹底地了解此一信念的正確。惟其因爲相信一切衆生皆具無量福德智慧,所以他們不會驕慢;惟其相信一切衆生一亦不異,所以他們會從忘我而進到無我,再從人的無我而進到法的無我。
佛陀認爲人的生命象瀑布一樣,一息不停,把時間的概念推展到生命的階段,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人有生老病死,和一切物體的生住異滅及世界的成住壞空是一樣的。但死並不標志著人生斷滅,人生是連續的。生老病死只是人生的現象,不生不滅才是人生的本體,因此人生就是生滅與不生滅的統一體。一切物質和能量的互相轉換,如一塊煤碳燃燒而成爲二氧化碳和灰粉,或如電能轉變爲機械能。我們知道在這轉變中,質量和能量並沒有絲毫消滅,也沒有絲毫生長,只是一種方式上的轉變。
人是有生命的物質,因而和其他物質一樣,可以轉變爲另一方式,但轉變並不是斷滅,佛教所倡六道輪回之說,其理論基礎就在于此。因此,一個低級的生命方式可能發展成爲高級的生命方式。同時,高級的生命方式也有可能退化爲低級生命方式,不管如何轉變,其本體是不變的,在高級方式中並沒有增加,在低級方式中並沒有減少。
人與人的關系又是密切地互相關聯著,並不是孤立的,猶如無數盞燈光的錯綜交織,每一盞燈光都照滿了空間,光與光之間是互不相礙的。人不能孤立存在,其他一切物質也是如此。大乘佛教批判“自了漢”的個人主義思想,提出“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的廣義的群衆觀點。
佛教認爲“我”和人的界限是假定的,如果我們認假做真,那就會造成嚴重的錯誤,使我們走上墮落退化的道路。從物質方面來看,人的構成首先是由于父母的精血,以後的成長是依靠于外界物質和文化的吸收,他的任何一個原子或一點一滴的知識經驗都不是自己的,和他周圍的物質世界及有情衆生是分不開的。同時他的思想和行爲也是息息相關地影響到整個宇宙的有情衆生和無情物質的。
摘自《佛法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