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
李金玲
在成長中求發展,求認同,求肯定,幾乎是每個人的習性,但時空的變化與遷動,卻是無人所能完全預知主宰。
當一個人與舊友相會時,總期待著以前的那般熱情和親密,但經過一段時間分離之後,總會有不同的觀點産生,此時此刻,彼此就當給雙方一點時間,以懇切的、坦然的、開放的胸襟及氣度來面對、探討問題的症結。
溝通是雙向的來往,一般人“我執”相當頑固,認爲自己的觀點才是最正確的,當雙方願意溝通問題時,必當以冷靜的心情、開放的態度,以實用、效率、慈悲爲前提,達成最終溝通的目的。
對于一個初學佛的人而言,溝通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因爲人羞于暴露短處以及不信任的態度,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太膚淺而導致心中有股無形的壓力存在,因而造成許多時間的浪費及對事理的猜疑。在要跨出這一大步時,善知識適切的引導與關懷是相當有力的。運用“溝通”的方式來疏導問題,抒解心結,是修行人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越來越困難的發展趨勢,因爲目前忙碌的商業社會,求生存、求發展以及自我保護的心態過于強烈,已經沒有多余的心力來“溝通”,無論是父子間、夫妻間、師生間,甚至好友之間,溝通似乎已經變成一個罕見的人類行爲,我們今後如何把人類溝通的問題看成一個具有社會性、大衆性的重要問題,也許是社會要更和諧、更美滿的關鍵。
摘自《正法眼》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