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于逆境
▲ Rev. Neil Houston
一、發心的重要
我們應該先思考來聽演講的動機,因爲動機對我們日後的方向有決定性的影響,最純正的動機是發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我們才能克服內心的無明及種種負面的想法,進而培養出正面的品格。現在修行,不只是爲了今生,或爲自己而努力,而是以生生世世利益他人的想法來修行。這種動機建立在慈悲與智慧之上,這樣才會讓我們真正地行菩薩道,並報答衆生給我們的恩惠。
我們在累世尋求快樂的過程中,都是只想到“我”的存在和“我”的痛苦,基本上我們並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及快樂的起因,只是一味地在“我,我、我,”上面打轉。如果我們能夠真誠發自內心地爲他人的痛苦及需要來著想,同時在自己的內心生出長久追尋慈悲、愛心及智慧,這才是真正快樂的源頭。
二、爲什麼我們會經曆痛苦及逆境
無明是心處在一種無知、混亂、受善惡行爲所控製,因爲我們的心長期處在無明的狀態中,才會不斷地經曆問題、感到痛苦。這些外在的問題永遠都存在著,但是如果我們能改變自己的心念,只把問題當做是一種境遇,就不會讓自己的心造成負面的影響,也就不會有痛苦的感受,甚至當心態改變時,所有的逆境及問題就可以改變、可以克服了。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一書中說了一個比喻:地球表面充滿了各種尖石、碎玻璃等。如果我們想繞地球走一圈,而不使腳受傷,我們是不可能找到那麼多皮革來覆蓋整個地球的。但是我們只需要一點點的皮革蓋住自己的腳底,便可以走遍天下了。
所有的修行人都是以轉念入手而達到解脫的目的。而凡夫的心因爲無知、混亂,所以懼怕、討厭問題。
叁、面對逆境時的叁個轉念步驟
1.發自內心的接受問題及痛苦,接受自然界的因果律。
2.不只是接受,還要能像大修行人一樣,看到問題及痛苦可以帶給我們的益處。反觀凡夫只看到問題的所有壞處。
3.不只是看到問題,還要深信問題,體認痛苦必能給我們種種益處,進而打開胸懷去尋找及歡迎問題。
聖人也是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不管面臨多大的問題,聖人永不放棄他們最終的目際。而我們爲什麼還處于無明之中?我們在累世中也接觸過佛法及修行卻沒有完成,這一定是當我們面臨困難時,沒有盡力去克服。
四、接受痛苦的辦法
1. 深信因果、業力
所有的果(痛苦的經曆)都是有因的,而這些因都與我們相關連。“業由心造”,在生生世世輪回中,因爲有嗔恨、驕傲、嫉妒等種種心念,而使我們造了惡業。在今世中,當因緣具足時,這些惡業就呈現了果,這個果就是痛苦。
這並不是說,經曆痛苦就是因爲自己犯罪而受到懲罰;而是說,我在過去因心裏無知、混亂而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情(種了因),所以不論早晚它的果必然會來,這是一種自然界的定律,我們越深思業力及因果的關系,就越有清晰深層的體認,及接受生命中種種的痛苦與逆境。這樣受痛苦才有意義,因爲我們知道痛苦不是隨便發生的,是起于自心的無明。我們可看清自己不是天生邪惡的,也不是無辜的受害者。我們是具有佛性、可以改造的人。
佛陀教導我們要以一顆平靜、清明、智慧的心來面對逆境。面對逆境時能處之泰然,首先就得了解因果的定律。
b.常觀無常
不論是順境逆境,好的壞的都是無常。但是說來容易做來難。這必須透過反覆思惟,深觀才能成爲堅定的信念。放下執著,隨時保持一顆平靜的心來待人、待境。因爲執著越多,痛苦就越深。
c. 培養耐心、容忍心
沒有耐心、容忍心的反應就是生氣,起嗔恨心。人會生氣是因爲別人侵犯了自己定義中的快樂,所以用生氣來保障自己的快樂。但是生氣的結果只有壞處。不但影響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以佛法來講,每一個嗔念都會在心中種下一個負面的陰影,如果不加以淨化,就會成爲日後的苦因。五分鍾的發怒可能造成終身的痛苦。
耐心、容忍心要靠時間不斷地努力才能慢慢培養出來,它們是行菩提道的重要功課,而嗔恨心則是菩提心的最大敵人。
五、看清痛苦
可以帶給我們益處的方法:
1.痛苦是一種惡業成熟的展現,面對痛苦時我們應慶幸今生有能力來承擔它、消解它。從百分之百的排斥,慢慢減到真正地承受它。
2. 提醒自己不要再造惡業,因爲不願再種下痛苦的因。
3.提醒自己要趕快訓練心,使它更有勇氣、耐心,如此當面對痛苦時,感受就不會太強列。
4.幫助自己培養耐心。只有逆境、痛苦、面對敵人才可以給我們機會培養耐心。
5.摧毀驕傲與我慢心。例如生病的時候,我們必須依靠他人的照顧,容我領受別人的愛心、耐心。驕做的人是不可能慈悲的,而慈悲心是自己與衆生快樂的真正鎖鑰。
轉念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改變的,尤其是好的改變,需要時間及不斷地努力才能達成。而心的本質卻是不斷地在變,我們不斷地在認知不同的事物。當我們的心徹底改變之後,不僅只利益自我及家人,同時也利益了所有的衆生。
我們要永遠記住,我們可以皈依叁寶,體悟業力,我們有不可限量的潛力尚未開發。如果一只螞蟻都有佛性,都有可以成佛,爲什麼我不能,爲什麼要恐懼、絕望呢?
摘自《慈霖》總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