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止觀之功德
智炬
禅那,漢譯靜慮,即于一所緣境系念寂靜、正審思慮。《六祖壇經·坐禅品第五》雲:“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也就是說禅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禅,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禅內定,就是禅定一如。于外,面對塵世間的五欲六塵、生死諸相皆能不動心,這就是禅;于內,心裏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禅定,又名“叁昧”,“禅”、“定”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禅內定,專注一境。禅定必須先由“入靜”開始,而到“至靜”,才能達到“寂靜”,此時已經是忘我的境界,從“身空”、“心空”而進入到虛空法界。
學佛之人,若不習定而只空談般若,猶如水中撈月,了不可得,是狂慧也!于戒、定、慧叁學之中,定居于中,戒、慧兩邊少不了它,由此可見修定之重要。所謂戒乃是指持戒清靜,定即是禅定(叁摩地、叁昧),慧就是般若智慧。叁學雖分爲叁,其實一即叁,叁即一,也就是說于戒中仍不離定與慧,于定中亦有戒、有觀,于慧中也有戒與定。
修習禅定之人,若能持之以恒,精進不懈,日久必能具足定力,而後見性,終至了生脫死。然欲進入禅定者,首要之務乃是必須先具有未到地定(未到初禅地之定謂之未到地定)的定力,及能夠徹底嚴守戒律。否則,一切只是徒勞無功罷了。智者大師雲:“性障初禅、事障未來。”其意乃是,“性障之事若不伏除,初禅則永遠不會現前;若只知數息,而不了解六妙門之方便善巧,欲求一心入定者,難如登天,會障礙未到地定之到來;若是福德不足,于世間生活中起了種種的煩惱也同樣會障礙來到地定的到來。”《楞嚴經》雲:“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成其飯,經百千劫只成熱沙;何以故
此非飯本,石沙成故。”其意乃是,“如果不能斷除淫欲而欲修成禅定者,就好像是想把沙石蒸成米飯一樣,縱然經過百劫千劫不斷的蒸煮,充其量也只不過是成爲熱沙子而已,爲何會如此呢
乃因沙石並不是能夠成爲煮成熟飯的根本原因啊!而米究竟才是飯的根本啊!”《摩诃止觀》卷六亦雲:“若初習禅破于事障,發欲界定;破于性障即發色定。故雲“事障未來、性障根本”。性障若除,初禅法起,八觸觸身五支功德生,是初禅相。”若已成就未到地定,卻一直無法發起初禅,當知乃是性障所障而無法發起初禅。有很多人修定多年,何以來到地定久不能得
還有很多人修到未到地定很多年了,定力很強,爲何初禅久不現前
原因即在于此。因此,若欲成就禅定者,勢必要先斷除性障,若不能斷除性障而欲成就禅定,就如同蒸沙成飯,那麼永遠也無法成功。
修習禅定,第一要務除了必須嚴守戒律之外,下一步空間該如何修持才能進入真正的禅定呢
若欲進入禅定者,首先就是要集中心力,專注一事(一心不亂),一般而言也就是必須要進入“空”的定境之中才可以,然而要進入空境,並非容易之事,尤其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爲了名利終日汲汲營營而不能自拔,過于執著世間法,要他一刹那間進入定境,簡直是緣木求魚,難如登天。若照實際的經驗法則,一開始就要求初學者“萬念俱寂,一念不起”是絕難辦到的,不如一開始就教他們集中心力,專心去想一事一物,萬念隨它而起,隨波而落,只要留有一部分心力依法在想著原來要想的那一件事,不令此事消失蹤影,如此即可,千萬不要去管這些雜念的彼起彼落,就讓它起落,我只要在原來的主題上——專注的想著那一件事,如此訓練,久而久之,內心自然能心平氣和,身心進入完全的協調,身見(身體的障礙)沒有了,一入坐刹那間即能入定。
在修習禅定的過程中,身心必須會慢慢地産生變化,由粗而細,由染而淨,此時將會産生八觸的境界,此乃心理、生理的轉變過程。八觸即:
一、動:當地、水、火、風四大相互變動、沖擊,身體便會産生動相。
二、癢:當氣運行到微細神經之時,身體便會産生發癢的現象。
叁、冷:當意識進入到水大之時,身體便會感覺寒冷。
四、熱:當意識進入到火大之時,身體便會感覺發熱。
五、輕:當意識進入到風大之時,便會感到身體很輕,如雲一般,甚至有騰雲駕霧的感覺,身體遨遊于虛空之中。
六、重:當意識進入到地大之時,便會感覺身重如山,不能動彈。
七、澀:身上的皮膚感覺就像樹皮一樣粗糙。
八、滑:身體感覺細滑如乳,像似塗了一層油脂般。
八觸是修習禅定身心變化的過程,若沒有八觸境界,即表示修行者尚未用上功。反之,若是一味追求或執著于八觸境界,又會墮入偏邪,反而成爲修行的一種障礙,無法真正進入禅定。因此,若能對于所發生的一切境界,不執不取,那麼八觸境界自然短暫即逝,未到地必然現前,進入初禅指日可待。
其次,修習禅定還必須要有正信、正見、正行爲基礎,才不致誤入歧途,修道不成反爲外道而不自知。正信即是對佛法僧叁寶的皈信:正見即是無常、無我、緣起、性空的勝解;正行即是戒律和善法的依教奉行。除此之外,在禅定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厭離心,才能舍棄那些處處攀緣的妄念及永無止盡的思慮,明白了知它們的虛幻無常、有礙正道,瞬間生起厭離心,使它們不再能有所期待、依附。心地光明磊落,無欲無求,心無雜念,如此才能進入正定,否則幻覺、煩惱、業障現前,任你如何努力,必然功虧一篑。在禅定的甯靜喜悅中,身心安住,由未到地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漸次深入,自然能達到離欲清淨的境地。
如果上述條件皆已具備,有了未到地定的定力,福德俱足,性障也已經相當淡薄了,于日常生活中正信、正見、正行,生厭離心且能製心一處時,初禅會很自然的發起,當發起初禅之時,心中會有很微細的樂觸,鼻舌兩識暫滅不起,此即稱爲有覺有觀叁昧,初禅之樂主要在身樂。
初禅的發起分爲兩種:
一、是刹那遍身發,一刹那間即遍滿全身。(此類爲發起初禅俱足者)。
二、是運動而動,這一種又分兩類:
1.是由頭部發起,慢慢遍滿全身。
2.由會陰之處發起。
這兩類之中,有一部分人由于性障修除不夠或是定力不夠,初禅發起之後無法遍滿全身,也有可能在發起初禅之後又退失,此時就必須加強修除性障或是增強定力的修持,否則初禅不俱足容易退失。
當定力加深之後,性障越來越淡薄,于定中轉進二禅稱爲無覺有觀叁昧,前五識暫滅不起,只有獨頭意識現前,二禅主要之樂在于心喜,很微細的心喜。
而後繼續修持,定力更深之後再轉進叁禅,世間之樂莫過于叁禅,叁界裏最快樂的境界就屬叁禅中的身心俱樂,色身覺受與心樂都非常的微細勝妙,最後轉進四禅而入般涅槃。
《大智度論》雲:“菩薩知諸法實相故,入禅中,心安隱,不著味;諸余外道雖入禅定,心不安穩,不知諸法實故著禅味。問曰:“阿羅漢、辟支佛俱不著味,何以不得禅波羅蜜
”答曰:“阿羅漢、辟支佛雖不著味,無大悲心,故不名禅波羅蜜。””十方諸佛菩薩,由于了達諸法實相,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定慧不二,皆在禅中,故具足無量功德,能起恒沙妙用。禅修者若能秉持著清淨心、大悲心修習禅定,假以時日必能洗滌煩惱塵垢,達到定心、明心、淨心之境界,圓滿禅波羅蜜。
古德亦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爲塵,一念淨心成正覺。”禅定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議,一念清淨心與菩提心相應,即是不生不滅的功德。
摘自《一音》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