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保居士
安小悅
被譽爲“百科全書式學者”的丁福保(1874-1952)先生,江蘇無錫人,宇仲祜,號疇隱居士,又號濟陽破衲。他在醫學、佛學、文字學、錢幣學等學科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一生中所撰寫和主持編纂的關于算學、醫學、佛學和文史類書刊等有兩百余種,其中最有名的包括《內經通論》、《說文解字诂林》、《佛學大辭典》、《古錢大辭典》等,都堪稱是專業領域內的權威工具書。
丁福保是一個很有修爲的居士,在近代佛教界堪稱佛學奇才,編纂、撰寫、出版了多種佛學著作,如《佛學起信錄》、《六道輪回錄》、《佛學大辭典》、《佛學撮要》、《一切經音義提要》、《翻譯名義集新編》等讀物,箋注了《六祖壇經》、《無量壽經》、《金剛經》、《金光明經》等十余種佛教典籍,其中尤以《佛學大辭典》貢獻最爲傑出,被稱爲是中國第一部新式佛學辭典,是中國佛教界的一項創舉,其影響力非同一般。本文對這位佛學奇才的生平及成就略作介紹。
丁福保居士出生于清同治年間(1874),七歲入家塾就讀,《疇隱居士自訂年譜》中說:“余天性甚鈍。幼讀四書,日僅叁四行,非百遍不能背誦。”可見他並不是一個天生聰明的人。但是先天的不足,可以用後天的勤奮來彌補,所謂“勤能補拙”是也。因此他讀書非常刻苦,每每苦讀到深夜叁更才睡覺,如此,到十五六歲時,學問已大有長進。二十二歲時,他在江陰南菁書院讀書,在老師王先謙的啓發下,確定一生的治學路線,並立志搜集各種文字學之書籍,後于經史之外,兼習算術、代數、幾何、叁角等學科。正如年譜中所說的“讀書先宜求博”,“博之爲道將如何
曰:“在得其要,”。1897年8月,他與哥哥一同奉父親之命前往南京參加鄉試,不料試畢歸來,父親已因肺病早一天去世。丁福保爲此抱恨終身,從此不再應試。
1898年,丁福保到上海師從新陽趙靜涵先生學習醫術,兼學日本文字。
1906年,因到北京廣惠寺吊唁他的數學恩師華世芳,偶然讀到俄文教習余梅生藏的《釋氏語錄》,深感其中奧妙無窮,錄其警句當作座右銘。這是他接觸佛教的初緣。他還爲此作了一首詩雲:“本來無物自無塵,無欲無憂閑道人。無生無死常寂滅,無分別處絕冤親。”之後他又結識了當時佛教著名學者楊仁山居士,受其影響,他開始對佛教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但仍很初淺。再後,至民國,他遷居上海不久,母親病逝,繼而自己又生了一場大病,幾乎死掉,直到此時他才對生老病死感到了痛苦和煩惱,開始思索人爲什麼活著,人生的真正意義何在等問題,而佛教的最終目的正是讓人斷除煩惱了脫生死的,所以丁福保便由此而真正地契入了佛教,並視之爲正信,真正開始虔誠信佛,戒葷吃素,並廣購佛學書籍,深入研究佛法。他在《佛學叢書》的自序所說:“余自垂髫後,即喜披覽典墳,爲義理辭章考據之學者十余年,奔走衣食,任算學教授者六年,翻譯醫書,爲人治病者十余年,積書至十余萬卷,而于各種學問皆一知半解,未能深入其奧宓,惟涉獵之余,性喜刻書,因成《醫學叢書》、《文學叢書》、《進德叢書》,凡叁部。然蹉跎荏苒,年逾四十而道不明,德不立,曉夜以思,爲之懼且恥,茫乎未知人生究竟爲何也。于是悉棄其向所爲學,一心學佛,聚經萬余卷,積數年之力鑽研窮究,始知內典之博大精深,非世間書籍所能比擬。”
雖然人到中年才開始信佛、學佛,但丁福保是個極有慧根的人,不但虔誠恭敬佛法而且勤奮深入地鑽研佛教經典,可謂“勇猛精進,志願無倦”。
學佛初始,丁福保依然以其博通專精、認真求實的治學態度來學習佛法,先從佛學基本知識及主要經典、各大學派的主旨入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基本掌握了佛學的全貌及大要,然後務求其專精,開始收集某一部經典的所有注釋,然後再開始逐步“擬萃衆說,校正異同,推究義蘊”。在此思路指引下他先後出版了《法華經句解》、《圓覺經略疏》、《六祖壇經箋注》等十幾種書籍,另外還有一些學佛初級入門的啓蒙讀物,如《人佛問答》、《學佛試驗論》、《佛藏經籍提要》等十余種。
學佛之余,他以善行踐行佛法之慈悲精神,即捐錢捐物以救濟貧困。他曾在無錫創設貧民教育社,自己第一個捐了叁千大洋作爲倡導,還捐錢給無錫圖書館,讓圖書館購書供人閱讀,以啓發民智。民國初年,丁福保即開始刻印經書以弘揚佛法。他印經流通的方式,在《丁氏佛學叢書》所附的啓事中有說明:“先墊出資金一萬元,爲編譯印刷各費。此舉非牟利性質,故每月不提官利,須持各種佛書流通後,再將基本陸續歸還,若有盈余,決不提取,即以盈余廣印經典;或劃出一分爲印送佛學門經書之用,論其結果,他日即以余款及經典、移交熱心弘法之人……奉勸海內同志,或集款,或個人之款,亦可照敝處章程,開辦佛經流通處,不過暫墊款項而已,墊付資金,他日仍可歸還,在己則無所損失,在人則獲法施之利,自度度人,莫妙于此,大善知識其有意于斯乎
”
丁福保在做刻印佛經方面的工作時,也感覺到佛教經典上面的文字艱澀玄奧,對于初學佛者,想讀懂一本佛經非易事。佛教經典雖然曆來缁素大德多有注疏解說,但古人注疏多重于判教科文,談玄說妙,這些都不利于初學佛者對佛法的契入,更談不上領會其要義。因此,丁福保就選擇了一些卷數較少的經典,依照漢儒訓诂的方式,逐字逐句地解釋,稱之爲“箋注”,雖然未免繁瑣,但在當時仍可算是注解佛經很進步的方法了。
摘自《廣東佛教》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