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世章嘉活佛的貢獻
李才仁加
在格魯派活佛系統中,章嘉是清朝皇帝敕封的唯一“大國師”,主要負責內蒙古、北京、五臺山等地區的佛教事務。而叁世章嘉·若必多吉是以其政教學諸領域的傑出貢獻和業績,在曆輩章嘉中最爲著名。
他8歲入京,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依照前世之例被封“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乾隆帝即位後又封他爲掌印喇嘛,令其掌管京城喇嘛事務,又賜“振興黃教大慈大國師之印”。他一生作爲乾隆皇帝信仰的上師,經略蒙藏事務的得力的高參和特使,多次擔任欽差,代表朝廷處理重要的蒙藏事務。從京城到蒙古、西藏、甘肅、青海、河北承德、山西五臺山等廣大地區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輔佐乾隆皇帝在當時民族邊疆問題紛纭變幻的複雜情勢下,在清朝“興黃教以安衆蒙古”的政策實施方面,在解決一個個藏、蒙地區出現的民族矛盾和邊疆穩定的政治危機中,發揮了重要的曆史作用,全力維護了清王朝國家利益。雍正十叁年(1735年)准噶爾蒙古向清求和後,藏中威脅解除,受雍正皇帝指令,叁世章嘉護送因避准噶爾亂事而移居理塘的七世達賴喇嘛回到西藏。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發生珠爾默特那木紮勒之亂,駐藏大臣被害,乾隆皇帝十分震怒之下,打算建立內地一樣的政治體製來統治西藏,但在叁世章嘉建議下,乾隆帝最終考慮西藏實際,將西藏地方政權交給七世達賴喇嘛,由達喇嘛和駐藏大臣共同掌管西藏事務,由此確定了其掌管西藏地方政府的製度。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世達賴喇嘛在拉薩圓寂,叁世章嘉受乾隆帝之命入藏,在當時複雜的形勢下,他邀請六世班禅一同完成了八世達賴喇嘛尋訪認定事宜,穩定了西藏局勢。八世達賴喇嘛認定後,乾隆帝任命第穆活佛爲攝政,在八世達賴喇嘛成年之前掌辦政教事務,代行達賴喇嘛的職權。叁世章嘉在西藏期間,對本來地位不高的第穆活佛給予大力支持和多方面的關懷,使得西藏地方政權的攝政製度順利確立下來。叁世章嘉還利用他在蒙古各部中的巨大影響來幫助乾隆帝鞏固對蒙古族地區的統治。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當清朝爲平定准噶爾部阿睦爾撤納之亂在新疆用兵的緊急時刻,喀爾喀部的達爾漢親王額琳沁多爾濟放阿睦爾擻納逃脫。被乾隆帝賜死,引起其弟二世哲布尊丹巴和各部王公的強烈不滿,以二世哲布尊丹巴爲首的喀爾喀各部准備起兵反清。緊急時刻,乾隆帝先讓叁世章嘉迅速赴喀爾喀談判。章嘉動身前寫信給二世哲蔔尊丹巴,曉明大義,規勸其罷兵息事。接信後,二世哲布尊丹巴聽從章嘉肺腑忠言,命諸部罷兵,解除了喀爾喀離亂危機。另外,叁世章嘉在促成六世班禅晉京朝觐、陪同乾隆帝迎接六世班禅及其圓寂後善後事務處理等重大活動中竭盡全力,爲鞏固清朝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關系做出了重大貢獻。
叁世章嘉是藏族史上最爲著名的高僧學者之一,尤其在藏傳佛教文化傳播發展方面貢獻卓著。他弟子衆多,最爲著名的如:佛學大師土觀羅桑卻吉尼瑪、嘉木樣·晉美旺波、敏珠爾阿旺赤列嘉措等等。他博覽群書,精通大小五明,通曉梵、藏、漢、滿、蒙古等民族語言文字,熟讀藏傳佛教顯密經典,堪稱佛學、語言文字學大師。他從9歲起就開始著書立說,一生共撰寫佛學著作217部,其中《七世達賴傳》、《宗派建立論》、《喇嘛神像記》、《造像度量經》,《藏文正字學》、《北京白塔寺志》,《五臺山勝地志》、《佛曆表》、《五體清文鑒》等,都是影響深遠的名著。
清朝從康熙帝開始就十分重視佛經的翻譯對勘工作,乾隆帝即位之後,更爲重視這一工作。叁世章嘉國師以精通多種語文,有崇高的宗教地位和精深的佛學知識成爲清代著名佛經翻譯家。他奉乾隆皇帝旨意,他先後負責將藏文大藏經《丹殊爾)部譯爲蒙古文,藏文大藏經《甘珠爾》部譯成滿文。他還將漢文大藏經中有《首楞嚴經》,譯爲滿、蒙、藏叁種文字,譯成後刊爲滿、蒙、藏、漢文四體合璧本。在負責浩大的翻譯工程中,他還編著了蒙古、漢、藏叁種文字對照的文化字典《智慧之源》。這部字典所包含的內容有宗教方面,也涉及邏輯學、語言學、新字體、藝術、醫學等諸方面,爲後世所矚目。
叁世章嘉活佛在藏傳佛教文化傳播方面的巨大貢獻,得到教界學界高度評價。五世班禅稱他爲“教法和衆生的至高無上的怙主”;名僧叁世土觀在其《章嘉若貝多吉傳》中稱:“在宗喀巴大師後能夠與他一樣如律聞思密律的意義及教戒的人,除了我們的吉祥上師章嘉活佛以外,再無第二人。”當代研究藏傳佛教的學者也給于叁世章嘉極高的評價,稱“叁世章嘉以他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高屋建瓴的佛學研究成果,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爲清朝的文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乾隆皇帝興建佛寺的顧問和主持者。 爲實現藏傳佛教爲紐帶,更緊密的聯系蒙藏地區,乾隆皇帝在北京等地興建了許多藏傳佛教寺廟。對此,叁世章嘉或是親自主持,或是擔任顧問,發揮了重要作用。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在與章嘉商議之後,決定由叁世章嘉主持,改建雍正帝即位前居住過的雍親王府(雍和宮)爲藏傳佛教寺院。此後,叁世章嘉還參與了乾隆皇帝在北京、熱河等地的許多建寺工程。如乾隆十六年,孝聖皇太後六十大壽,乾隆帝爲給母親祝壽,改北京西郊甕山爲萬壽山,在山前營建大報恩延壽寺,在山後修建藏傳佛教寺院。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在平定准噶爾部達瓦齊之亂後,依蒙古各部王公的請求,在熱河仿照西藏桑耶寺修建了普甯寺。乾隆叁十六年(1771年),時逢孝聖皇太後八十壽辰,蒙古各部王公紛紛要求到熱河祝壽,乾隆帝又命在熱河仿照拉薩布達拉宮建菩陀宗乘之廟。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又仿照西藏紮什倫布寺在熱河建須彌福壽之廟,供六世班禅來熱河朝見時駐錫。叁世章嘉還參與了北京香山寶相寺、熱河殊象寺等乾隆帝興建滿族藏傳佛教寺院的工程。
摘自《甘肅宗教》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