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量子場論看歸空之境
周昌樂
量子場論是現代物理學的理論。量子場論的觀點主要包括這樣一些認識:
(1)就我們日常感知而言,物質的存在都是不真實的;
(2)就微觀的粒子而言,他們的存在又是依賴于主觀觀測的;
(3)對于沒有物質的真空(零點能),卻可以充滿“生機”,依然會造成可觀測的效果;
(4)在量子尺度下,具有能量漲落的真空,是萬物形成的根源;
(5)物質沒有內在的確定性,一切都是在不斷生滅,此消彼長的過程之中;
(6)萬物都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一個大統一能量場,總能量複歸于零。
比如,在物質存在性方面,物理學家格裏賓就指出:“我們稱之爲真實的任何東西都是由不能視爲真實的東西所構成。”
可能這樣的結論與我們的日常經驗實爲大相徑庭,因此格理賓進一步說明:“有些形而上學家甚至懷疑一棵樹或一間房子在沒人看它時是否還真實存在。這在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看來簡直是太可笑了。但可笑的是我們,因爲,最實際和最客觀的科學—物理學,在20世紀的發現已經不可抗拒地導致這樣的結論,即在亞原子粒子諸如電子和質子的層次上,物體在未被觀測時的確並不“真實”存在。”
進一步“當物理學家試圖探測電子和其他粒子的精確性質時,他們發現那“真實”粒子溜掉了。”倒是把原子束縛在一起組成桌子的看不見的電磁力才真是“實實在在”的。于是就量子場論而言,物質的確定性的的確確無法找回了,取而代之的便是量子真空以及變化多端的能量之場。
在經典物理學的層次上,真空是指沒有物質的狀態。因此它自然被作爲物質能量的零點,即真空本身是沒有能量的。在量子場論中,沒有粒子的基態定義爲真空。但實驗證明,處于基態的量子場與其它場的相互作用依然會造成可觀測的效果。因此,“過去,真空的定義是空無一物的空間,而現在人們認爲它充滿能量與多種虛粒子。”
也許量子場論的結論難以爲我們的日常經驗所接受,因爲量子力學給出的是:“沒有什麼是真實的,我們不去觀察它們時,則什麼也不能說。”
這樣一來,當量子場論引入時空量子化的概念時,就可以解釋真空中物質粒子生生滅滅的過程。由于量子的不確定性,粒子可以從“無”中生出。
所謂的“虛粒子”和“反粒子”,這些粒子並不像真實粒子那樣存在。在真空中,虛粒子和反粒子會不斷地被成雙成對地創造出來,但是只能存在極短的一段時間,接著就立刻消失了。如果在真空中施加某一強場,那麼某些虛粒子可能會“積聚”,足夠多的能量而轉變成真實粒子,這就是利剛強場的能量在真空中生成真實粒子的機製。”
這便是量子場論中的生滅觀,其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成論,小到粒子的生成,大到宇宙的産生,都可以用此理論解釋。有意思的是這樣的量子生滅觀也是禅宗空論所特別強調的。禅宗空論主要源自佛教的般若性空觀,其代表思想主要反映在《肇論》之中;特別是其中的“不真空論”(應解讀爲“不真—空論”)篇,更是用中觀雙遣雙非方法來論述萬物不真爲“空”的思想。這裏禅宗空論也是物質沒有真實性,也講萬物爲空,但卻處理了“空無”與”色有”的關系,能夠更好地解釋物理世界的本性。
比如“一切諸法,緣會而生。……故知雖今現有,有而性常自空。”而“性空者,謂諸法實相也。”等等,講的都是萬物的不真實性。不僅如此,在《肇論》中還透徹地分析了“有”與”無”的依存和轉化關系。
如“……物莫之逆,故雖有而無……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 ”
進一步,“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因緣者,可以解釋爲零點能之真空緣起之業力者, 于是就有:“《中觀》雲,物以因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恰巧講的就是“無(真空)”並不是死寂的空無,而是充滿活力、可以“緣起”“有”(造成可觀測的效果)的“無(真空)”、“真空者,是不違有之空也;……妙有者,是不違空之有也。”宇宙“零點能(場)當作如是觀。
禅宗空論強調“無”與“有”是依賴于主觀觀測的。于是便有“心境互依,空而似有故也。心不孤起,記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現。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便是地地道道的歸空之境了。
從量子場論的觀點看,物質就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物質可以看作是一種波,當物質波被當作“粒子”看待時,其表現就是一種“孤波”;物質作爲波就必然是變動不居的,這就是量子場小粒子不停的生生滅滅過程。因此物理世界在本質上講是能量場,物質可以消滅,但能量必須守恒,物質之能作用于主觀之心(測量)就塌縮爲物質之態,表現爲一種“存在”,其與能量場同顯。
“所謂場就是它充滿時空,且所有粒子都在其中做穩定的運動,就如同旋渦是一種暫時穩定的形式,人們可以把它想象爲一個存在並可以給它命名。我們談論一個旋渦時,實際上它並不存在。同樣,我們可以談論粒子,但粒子也是不存在的:粒子只是運動場中的某種運動形式的名稱。……宇宙就是一個無縫的和完整的整體,我們在其中所觀察到的所有形式都是我們的觀察和思維方式抽象出的結果。”
正因爲一切都是關聯的一個整體,因此就整體而言,能量是不生不滅。這不生不滅的存在便是真空,而真空又能緣起萬物。這同佛教真空緣起的觀點是一致的。必須注意的是佛教說空,並不是指物體以外的空,也不是指物體消失以後的空。佛教講空的真正含義是指事物的依賴關系和因果關系,是場、是境,是歸空之境。
總之,對于量子場論這一歸空之境,可以用僧粲的《信心銘》中一段話來做概括,那就是:“能由境滅,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境就是能量場,究其根本,畢竟是空,真空便是一切能量之源。
摘自《法喜》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