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愛而不教 反害其子(司馬光)

  愛而不教 反害其子

  司馬光

  【原文】

  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少爲父所寵,失于教義。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語言不擇,爲周逖抽腸釁鼓雲。然則愛而不教,適所以害之也。《傳》稱鸤鸠之養其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平均如一。至于人,或不能然。《記》曰:父之于子也,親賢而下無能。使其所親果賢也,所下果無能也,則善矣。其溺于私愛者,往往親其無能,而下其賢,則禍亂由此而興矣。

  【譯述】

  《顔氏家訓》又說:“梁元帝時有一個士人,從小聰明有才能,很受父親寵愛,但家裏沒有很好地教育他。他只要有一句話說得有點理,他父親就不斷地誇獎他,一年到頭到處與人談論;一件事做錯了,他父親就百般爲他掩飾,替他找各種借口,希望他自己慢慢能改正。後來這人長大成人之後,不好的品質越發展越嚴重,待人粗暴傲慢,最後終于因爲講話隨便,觸犯了有權勢的周逖,而被周逖抽腸釁鼓,慘殺而死。”這樣看來,家長對子女如果一味溺愛而不懂得去教誨,恰恰是害了孩子。《左傳》說:鸤鸠鳥在喂養孩子的時候,早晨從上到下輪流,晚上從下到上輪流,始終能平等對待,沒有偏向。人反倒不能這樣。《禮記》說:父親對于子女,一般都是偏親聰明有才幹的,而對于才能差一些的就不太喜歡。如果爲父親的所偏親的果真有才有德,不喜歡的果真是品行才能很差的,那還算是不錯的;然而,有些做父親的因溺于私愛,往往是偏親那些無品行無才能的,而疏遠品行端正有才能的。那麼,家裏的不和與禍亂就從此而生發了。

  摘自《家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