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相隨心生(郭德才)

  相隨心生 

  郭德才

  “相隨心生”,是佛教中常用的一句術語:“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這是說宇宙萬象(相)同宇宙本原(心)的關系。同樣,一個人所表現的外在吉凶相貌、神態,是可以隨著這個人的心念轉變發生變化的。這種觀點,也被我國古代許多相學家所肯定。如宋初的陳抟在《心相篇》中曰:“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斯言雖簡,實人倫綱領之妙。”陳抟並據此推出“未觀形貌,先相心田”的學說。清代的陳钊也在《相理衡真》中講:“相有更變,心之所向,而相從之以變……”在生活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最能說明這個道理。

  曾有一位原本相貌很不錯的雕塑家,一段時間後,突然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醜。他訪遍了名醫,用遍了偏方,但都無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遊曆了一座寺院,在與長老的交談中,他訴說了自己的苦惱。長老聽完笑了笑說:“你這病我能治。但條件是要爲我雕塑幾尊神態各異的觀音。”雕塑家聽了很高興,連想都沒想就接受了長老的條件。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觀音是慈祥、善良、聖潔、美麗的化身。雕塑家在塑造菩薩的過程中,要不斷地研究,甚至要模擬她的各種神態。只有這樣,才能將觀音塑造得栩栩如生。半年後,雕塑家十分滿意地完成了長老交給的任務,同時也驚奇地發現:自己的相貌也變得比原來更加端莊、漂亮,此時他突然明白了這裏面的道理,原來“變醜”的病根,是因他在兩年前一直在雕塑大量醜陋的夜叉。

  相貌是表情的凝固。一個人的相貌、神態,與他所處的環境、心情是分不開的。

  德國思想家康德曾經說過:“神態甚至是不由自主地與內心活動相伴相隨,它是由于經常的重複逐漸成爲的固定面容。”著名哲學家叔本華也曾說;“秀美敏捷的外表是歲月刻畫的結果,由于臉部無數次飛快地收縮舒展,便表現出性格的特征。”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講:“由于不同的人會頻繁使用不同的面部肌肉,結果會使某部分肌肉發育增強。而臉部的一些紋路正是因爲肌肉力慣性的收縮,才會變得更加明顯。”

  相由心生,相由心變。如果一個人在當前已經有了凶惡的面孔,可是他在今後經常能發起慈悲之心,相信他那凶相在不久就會轉變成吉相;反過來講,即使有些人在如今還是滿臉福相,但他不知行善積德,並經常起貪愛和憎恨的念頭,那麼他的福相也會不久消失。所以說,我們如要想擁有一個較好的相貌,那麼在平時就要注意修心養性、多做善事。另外,在生活中還要有一個平和、愉快的心態。即使我們原本長得不十分漂亮,但叫別人看見也很舒心。

  摘自《洛陽佛教》2010年第2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