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道的修行
濟群
菩薩道的修行,同樣要對佛果及菩薩道的修行方法生起信心,相信成就佛陀品質對于生命的無上價值,同時也相信,通過菩薩道的修行必能幫助我們成就這一品質。這是菩薩道行者必須具備的信念。皈依,就是對菩薩道的目標(佛)、修習菩薩道的方法(法)及能引導我們走向無上菩提的老師(僧)生起信心,並通過如法儀式,身心歸投,至誠依靠。
由仰慕佛陀的崇高品質,相信菩薩精神的偉大,而心向往之,發起殷切的菩提心。依《瑜伽師地論》定義,此心是希望自己“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並“能作有情一切義利”。菩提心包含自覺、利他的內涵,這正是佛陀成就悲智兩大品質的心行基礎,自覺來自智慧,利他乃因慈悲。
要言之,菩薩道修行不外兩大任務: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陀品質。初發心菩薩,當如何著手進行?這就需要受菩薩戒,修菩薩行。菩薩行的內容不外六度,又分方便與慧兩部分。前五度爲方便,依此成就佛陀的慈悲品質;第六度爲慧,依聞思大乘經教,樹立正見而引發。《道次第略論》雲:“方便與慧,隨學其一,不能成佛。”說明唯有借助方便與慧的修行,才能圓成佛陀所具足的悲智二種品質。若忽略慈悲的修習,將落入二乘;而不成就正見,則無法舍去凡夫心。
慈悲與慧的修習都離不開止觀。依寂天菩薩“自他相換”或阿底峽尊者“七因果”的觀修,可以培養慈悲品質;依唯識或中觀正見的觀修,則能成就無漏智慧。菩薩道的修行正是通過止觀不斷長養慈悲、智慧,最終圓滿佛陀的品質。
由此可見,無論從解脫道還是菩薩道的修行來說,五大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失任何一點,必將成爲修學障礙,乃至影響佛教的健康發展。明確這些核心,我們就能了解一個完整修學體系所應具備的基本內容,從而檢討自身修行是否完備,又該如何補充完善。同時,也能幫助我們化繁爲簡,直達重點,而不至在修學路上目迷五色,主次不分。此外,還可解決修行中時常出現的偏執現象,或以戒律爲一切,或以止觀爲一切,執著其一而不見佛法。
摘自《人世間》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