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土有什麼區別?
答:十方有無量世界,是一切衆生所依止的國土。佛所住、所教化的領土,叫佛土。十方有無量佛土,其中有淨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區別。世界和佛土含義不同。十方世界有無佛世界,如釋迦已滅,彌勒未生的中間時期。
叁十叁、禅、淨、密叁宗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
答:學禅從不思議處下手,直指當人本性,全仗自力。淨土以執持名號爲重點,自力、他力兼顧。密法著重身、口、意叁密齊修,仗自力外,也仗他力。故叁宗下手方法不同,但歸趣清淨自心,徹證寂照本體,並無差別。禅之靈光獨耀,淨之一心不亂,密之當相即道,畢竟又有何別?這就是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叁十四、爲什麼說淨土法門是殊勝中之殊勝?
答:這娑婆世界衆生,大都事多身忙,業重障深。淨土四種念佛法門中,以執持名號爲重點,它的特點很多:(1)、下手容易,只念六字(或四字);(2)、收機最廣,叁根普利;(3)、帶業可生,一生成辦;(4)、自力之外,兼仗他力。而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今念佛之心,正是自心實相,即是法界全體。所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第一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叁十五、“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是什麼意思?
答:佛與衆生雖有迷悟、苦樂的不同,但心體全是相同。所以《華嚴經》說:“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
叁十六、爲什麼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苦是怎樣産生的?
答:娑婆世界譯爲“堪忍世界”。因爲這世界的衆生,能夠忍受貪、嗔、癡叁毒,及種種苦惱的侵害、逼迫,不想出離。一切苦惱的産生,主要是迷惑不覺,妄想執著所引起,所謂“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叁十七、有沒有極樂世界?在哪裏?極樂世界是什麼樣?怎樣産生的?
答:首先應該說明:世界無盡,衆生無盡,十方有多種類型的無量、無數、無邊世界。現在天文學家已證實二千億光年之外(一光年約十萬億公裏)還有星系,證明世界是無有窮盡的。佛經上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佛是嚴戒妄語的。佛教的宇宙觀已逐步爲科學所證實。當然,所謂“西方”只是“指方立相”,使學人有所歸趣。實際上哪有定相?因爲地球、行星等天體,都在不斷運動中。又極樂世界與我們這裏由微塵所凝結的穢土也不同,所說七寶莊嚴等,只是借此處物體,方便說明。正報也是蓮花化生,“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與此處胎胞所生的不一樣。總之,這個世界是清淨藏心和大慈悲願力所顯現。在《密嚴經疏》上,已經說明:“今是密嚴藏(包括極樂國土),但于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故非微塵成。”我們知道,電磁波是四維時空連續區的波浪,可以透過牆壁,普遍存在于虛空之中,如果轉動接收器,那麼全世界各地的情況,立即出現在當前。在更高維空間的諸佛菩薩,他們的神通妙用,當然不是世間常識所能想像的。
叁十八、有人說: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一了百了。對嗎?
答:絕大多數的人,都存著這種“斷滅見”,只知道有形的肉體,不知道無形的“覺性”。正如下棋,由于這一子之錯,弄得全盤皆錯。
叁十九、什麼叫“六道輪回”?有沒有六道輪回?它是怎樣産生的?
答:各種生命現象,概括爲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由于自性迷妄顛倒,造作善惡諸業,執持不舍,不同的業力,形成了不同的生命現象--六道輪回。凡夫迷憫不知,甚可憐憫!
四十、求生極樂與求生彌勒淨土有什麼不同?哪個容易?哪個不容易?
答:極樂世界要從此地經過十萬億佛土,彌勒淨土在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兜率天之內院。好像往生這兩種淨土,有遠近、難易的不同,近者易生,遠者難生。但所謂遠和近是凡夫的一種分別心。“心淨則土淨”,雖然西方極樂淨土,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但是往生的人,可以“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何遠之有?求生兩種淨土,都是各人的不同願力,如果信願具足,都易往生;若無信願,都難往生。
四十一、什麼叫衆生?
答:一切衆生是衆緣(各種條件)和合所生,故叫衆生。又六道往返流轉,受衆多生死,故叫衆生。
四十二、什麼叫妄心?什麼叫真心?我們平時起用的是妄心還是真心?兩種心有什麼不同?
答:起種種分別計度的是妄心。妄想不起,寂而常照,叫真心。沒有修持功夫的人,平時都是分別、執著,妄心用事。真心用而不著,念而無住;妄心處處黏滯,事事挂礙。自在和不自在,正是兩心的不同處。
四十叁、怎樣去掉妄心,使真心顯現?
答:不能說去掉“妄心”,只宜說“息下”妄心。比如去波覓水,那麼水也不可得了。一切佛法,目的都是息妄想,顯真心。所以只要依照佛的教法,認真實踐,一旦妄想息下,我空、法空、常住真心,便能現前。
四十四、什麼叫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答:念佛決生淨土,故生則決定生;淨土不離自性,故去則實不去。比如明鏡照物,鏡中種種影像,了了分明(生),但鏡體仍寂然不動(不去)。這就是所謂“生而無生,無生而生”!
四十五、什麼是戒、定、慧叁無漏學?
答:戒、定、慧是修習佛法的總則,一切佛法都不離戒、定、慧。戒如防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又清淨無染就是戒;寂然不動就是定;觀照無礙就是慧。 是自心一物的叁面,圓融而不可分離。
四十六、什麼叫五戒、八戒、十善戒?受持各戒有什麼利益?
答: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叫作五戒。在五戒基礎上,改不邪淫爲不淫戒,再加上不塗飾香鬘和不歌舞觀聽(也可以把這一條分爲二條),不眠坐高廣嚴麗床上,不食非時之食(即午後之食),這叫八戒;因有不非時食的“齋法”,故叫八戒齋。十善戒是五戒的開展,從行爲、語言、思想叁方面去除十惡,做到十善。行爲上不殺生而保護生命;不偷盜而勤儉節約;不邪淫而純潔清白。言語上,不妄語而說老實話;不兩舌而說團結話;不绮語而說樸質話;不惡口而說和善話。思想上,不悭貪而廣行布施;不嗔怒而難忍能忍;不愚癡而勤修智慧。持五戒得人身,持十善生天道。至于八戒齋是爲在家人所製的出家法,以一日一夜爲受持的期限。常受此戒,不墮阿修羅,恒生梵天,或生人中,正見出家,得涅槃道等。
四十七、殺生有什麼惡報?放生有什麼利益?
答:殺生得多病、短命等報。《楞嚴經》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曆千劫,常在生死。”又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若能常存慈心戒殺、放生,自得長壽、吉祥、眷屬和順等利益。
四十八、什麼是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我們能看到的是哪一種身的佛?
答:法身佛是諸佛的理體。報身佛是功德所成就的果報,分兩種:自受內證之法樂,叫自受用報身;爲初地以上菩薩所顯現,使其受廣大法樂,叫他受用報身。釋迦牟尼佛,就是應化身佛。也可以把應現佛身的作爲應身,化現“五趣”之身的作爲化身。
四十九、什麼是因緣所生法?
答:一切事物,都是“因”(內因)“緣”(外緣)和合所生叫做“因緣所生法”。比如種子爲因,加上泥土、肥料、日光、人工等緣,便能生長、開花、結果。
五十、“因緣所生法”與實相有什麼關系?
答:悟證真空實相後,一切因緣所生之法,都成爲自性之妙有,所謂“離一切相(即實相無相),即一切法(即實相無不相)。”
五十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怎麼講?
答:諸法即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有滅,緣生緣滅,如幻如化。
五十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怎麼講?
答:持“五戒”才得人身。佛曾指示:“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說明人身非常難得,佛法又很難聞到,如生于叁途惡道,或因世智辯聰、聾盲喑啞,或生于佛前佛後,中間沒有佛法……有這樣“八難”,就很難聞到佛法。
五十叁、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它們的作用和相互關系如何?
答: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塵”是汙染的意思。六根接觸六塵,和合而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是“內界”,六塵是“外界”,六識是“中界”。六根、六塵、六識和合而生“十八界”。
五十四、什麼叫心外求法?怎樣做到不是心外求法?
答:雖修佛法,但心仍向外馳求,執取種種境相,隨外境流轉,不從心地上做功夫,這會增加系縛,叫做心外求法。時時返觀自心,念念消歸自性,務使念寂心空,徹見真如本心,才不是心外求法。
五十五、什麼叫六度?六度中,前五度如“足”,後一度如“目”,是什麼意思?
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稱爲六度。因依此而修,能息煩惱妄想,度生死苦海。但前五度正像足的運行,全靠後一度--般若慧目的指引,否則方向錯誤,豈能超度茫茫業海!
五十六、什麼叫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
答:上求下化,求正覺之心,叫菩提心。有兩種菩提心:(1)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願爲體;(2)緣理菩提心,安住于實相理體,成就上求下化的行願。至于發菩提心的“發”字,也有兩種含義:一是發起,相當于緣事菩提心;二是開發,即心悟實相,明心見性,入見道位,悟後起修,圓證無上菩提。
五十七、怎樣理解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可以生天堂,可以入地獄?
答:“介爾”是微細的意思。我們日常現前的微細一念,即是法界、法性,能隨染、淨的因緣,生于“四聖”、“六凡”的十種法界。所以,“十法界”都是唯心所作,可以生天堂、地獄。《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五十八、什…
《佛教常識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