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叫正信?什麼叫“信爲道源功德母”。
答:深信佛、法、僧叁寶的功德和世、出世間的善根;深信自性具足諸法實相,便叫正信。正信能使人趨向真理,生種種清淨功德。故《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五十九、什麼叫正知正見?以什麼爲標准?
答:所謂正知正見,即遠離一切迷妄顛倒的邪知邪見。例如以不淨爲淨,以苦爲樂,以無常爲常,以無我爲我,都是顛到。以轉迷爲覺,了生脫死,離苦得樂,趨向菩提爲目的。便是正知正見。以“叁法印”、“一實相印”爲標准,便是正知正見。
六十、爲什麼學佛的人必須具備正知正見?
答:學佛的人如果不具正知正見,不從根本處下手,往往著相迷境,只求人天福報,便勞而無功。正像禅宗五祖弘忍大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六十一、佛教有哪幾宗?
答: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步分宗立派,曾立十宗。大乘有華嚴、天臺、法相、叁論、淨土、密宗、律宗、禅宗八宗;小乘有俱舍、成實二宗。
六十二、普遍修學的是哪些宗?
答:以禅宗、密宗、淨土宗爲最普遍。淨土宗更甚。
六十叁、這叁宗大意如何?
答:禅宗是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見性爲主,離心意識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于不思議處,直指本心,自參自悟,全仗自力。淨土宗有四種念佛法門:觀想、觀像、實相、持名,而以持名念佛爲重點,下手簡易,人人可修,以即生往生極樂淨土爲目的,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密宗則是手結印,口持咒、意作觀,“叁密”相應,修法緊湊,叁業同作,能獲得殊勝的加持力。叁宗下手方便不同,但歸元無二,都以自性實相爲旨歸。
六十四、爲什麼說持名念佛法門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叁根普被攝收?
答:因爲這個法門收機最廣,下手最易,不勞分別考究,只要蓦直念去,念念即佛,當下圓成,一句彌陀,即是實相、不同偏漸修法,故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亂,便同破無明的法身大士;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亂,便同斷見思惑的阿羅漢;即使下根凡夫,惑業未消,也可仗信願的力量,帶業往生淨土。
六十五、什麼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和實相念佛?
答:觀念阿彌陀佛報身的相好功德,叫觀想念佛。觀念阿彌陀佛化身的形象,叫觀像念佛。觀念阿彌陀佛法身的非空非有中道實相,叫實相念佛。
六十六、爲什麼說持名念佛最爲殊勝?
答:因觀想念佛,境廣心粗,不易成就。觀像念佛,有像可觀,離像難現。實相念佛也不易契入。而提起一句洪名,妄想立即轉化,簡單易行,故持名最爲殊勝。
六十七、爲什麼有人輕視念佛法門,認爲太簡單、難生信?
答:許多人認爲佛法深廣,一句簡單佛號,豈能攝盡!不知佛法雖廣,而念佛是向業習切近處下手,懇切地一念提起,諸妄頓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下手雖易,成功很高。若只知好高骛遠,往往虛耗光陰和精力,難得佛法的真正利益。
六十八、一句佛號,即是佛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怎麼講?
答:蜂蜜一滴,具有百花之精。一句佛號也是這樣,是阿彌陀佛多劫修持功德的結晶,念佛便是以果地之覺,作爲因地之心。
六十九、爲什麼說:稱佛名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答:這是《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正因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至誠稱名能消多劫重罪。
七十、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也可往生,如何做到這點?
答:《觀無量壽佛經》中說到:即使是五逆十惡的人,臨終之時生大恐怖,聽從善知識的教導,至心念佛十聲,也能往生。這時正像有人被賊追趕,前無出路,後無退路,一心尋船渡江,只此一念,更無二念,便能伏住惑業,頓出生死。所以《大智度論》說:“一切衆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這種不斷惑業而得往生,絕不能僥幸而得,如平時沒有笃實的念佛功夫,就難以把握。如能平時真爲生死,信真願切,行持踏實,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也得往生。
七十一、若人命終臨危之際,不能念佛,怎麼辦?如何解決?
答:在命終臨危之際,種種善惡業力,自然現前。強者先牽,自力不能轉化,又沒有善知識在旁指點、提醒,難免刹那之間隨業流轉,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平時“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是何等的重要啊!
七十二、帶業往主指的是什麼業?
答:善業是菩提階梯,與覺性相應,帶去自不待言。所謂帶業往生,所帶的主要是惡業,因雖然念佛,惑業尚未消除,但平時信願真切,臨終至誠,懇切,便能“伏惑往生”--伏住惑業,使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不起現行,心不散亂,便得往生。
七十叁、什麼叫淨念相繼?
答:起初是以六字洪名,作爲“淨念”,念念相繼。隨著持名功夫的深入,便能使自性清淨心態相繼現前,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定慧圓明,寂照同時了。
七十四、什麼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答: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別想便是“無念”,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便是“正念”。這樣久久念去,便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境界。
七十五、爲什麼說一句佛號“是名無上深妙禅”?
答:一句佛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聲相依,久久功純,念到妄想脫落,自然寂照現前,這就是所謂“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經上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
七十六、什麼叫“萬緣放下”?
答:種種事事物物,種種六塵境界,念而無住,接而不染,心裏沒有粘著,這是真真“萬緣放下”,不是一切抛棄。萬事不管、消極逃世叫“萬緣放下”。《金 剛經》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是“萬緣放下”的很好說明。
七十六、什麼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答:這是說明自性的本體和妙用。正像一座大圓明鏡,鏡體雖空寂不變,而能隨緣照物顯影。
七十八、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無爲法就不如夢幻泡影嗎?
答: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叫有爲法,都是虛妄不實,如夢幻泡影。離因緣生滅,無所造作之法,叫無爲法。既無所造作,豈還有夢幻泡影之相?《百法明門論》立六種無爲法,前五種無爲,是按照法性所顯差別之相;後一種“真如無爲”,是說明法性之體,即是涅槃。六種所立的都是假名。
七十九、世間常說的所謂智慧與佛法上所說的智慧,有什麼根本不同?
答:聆音察言叫“聰”,見貌辨色叫“明”,世間所謂聰明智慧,實際上都是根與塵所和合的識;是有分別、有粘縛、有對立的。佛所說的智慧,是一種無分別、無生滅、無粘無縛非空非有的覺照境界,也是一種現量直覺的心態。
八十、什麼是聞、思、修?叁者關系如何?
答:見聞經教而生的智慧,叫聞慧;依思維義理而生的智慧,叫思慧;依修定所得的智慧,叫修慧。前兩慧是發修慧的助緣,修慧有斷惑證真的作用。
八十一、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怎麼講?
答:因爲是真空,所以不礙妙有,否則就是頑空。因爲是妙有,所以不礙真空,否則便是妄有。真空是體,妙有是用,體用不二,空有圓融。
八十二、度無量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如何講?
答:菩薩雖弘法說教,度無量衆生,但是心中並不執著我是能度,衆生是所度;也不執著于所說的法。否則諸相未空,妄心未降,豈得名爲菩薩。
八十叁、衆生者,非衆生,是名衆生。是什麼意思?
答:所謂衆生者,是衆緣和合所生。緣生則性空,並無實際存在,故說“非衆生”。但不無衆生之假相,所以可假名叫“衆生”。
八十四、何謂“無住生心”?
答:對現前六塵境界心不住著,過而不留,不受汙染,叫“無住”;妄既不住,湛寂靈明之心,自然顯露,叫“生心”。“無住”即真空,“生心”即妙有。
八十五、佛教“以戒爲師”,爲什麼?
答:學佛不離戒、定、慧叁學。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無上智慧,必由定發;無漏大定,必由戒生。戒是“叁學”的基礎。
八十六、什麼叫“我執”、“法執”?爲什麼要破除“我執”、“法執”?
答:所謂“我執”,是對虛幻不實、五蘊和合的身心,固執是能自在主宰的實我;由于本來無我中,妄生執著,處處以我爲中心,便産生了種種煩惱。“法執”是固執一切諸法,以爲實有,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由于執著于“我”,便成煩惱障,招感六道流轉的分段生死。由于執著于“法”,便成所知障,招感叁界的變易生死。所以學佛就是要化除這二種執著。
八十七、“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怎麼講?
答:一切衆生由于受貪嗔癡等煩惱驅使,以致狂妄心識,紛馳不停,如能歇下狂心,那麼菩提妙心,當下現前。
八十八、“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是什麼意思?
答:凡夫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幻爲真,所以不能舍離種種煩惱。如果知是幻化不實,不取不舍,便能逐步歇下。應知道這個“知幻”的“知”字是“證知”,而不是“解知”,因爲“解知”仍屬意識分別範圍,不能産生“知幻即離”的力量。若能離幻,當下便是圓覺了。
八十九、迷是衆生,悟了即成佛,怎麼講?
答:以妄想爲真實,迷妄顛倒,不知不覺,便成六道流轉的衆生。明悟自性本空,寂然不動,而能隨緣起用,便成光明自在的佛道。
九十、什麼叫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答:“見惑”可分爲“五利使”和“五鈍使”。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固執自身的惡見等,以爲最勝)、戒禁取見(固執不合理的禁戒等,以爲最勝)。五鈍使就是貪、嗔、癡、慢、疑五種。利使好像刀口,鈍使好像刀背,利使的造業,是與鈍使分不開的。所以修行到…
《佛教常識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