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叫正信?什么叫“信为道源功德母”。
答:深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和世、出世间的善根;深信自性具足诸法实相,便叫正信。正信能使人趋向真理,生种种清净功德。故《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五十九、什么叫正知正见?以什么为标准?
答:所谓正知正见,即远离一切迷妄颠倒的邪知邪见。例如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都是颠到。以转迷为觉,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趋向菩提为目的。便是正知正见。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标准,便是正知正见。
六十、为什么学佛的人必须具备正知正见?
答:学佛的人如果不具正知正见,不从根本处下手,往往著相迷境,只求人天福报,便劳而无功。正像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六十一、佛教有哪几宗?
答: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分宗立派,曾立十宗。大乘有华严、天台、法相、三论、净土、密宗、律宗、禅宗八宗;小乘有俱舍、成实二宗。
六十二、普遍修学的是哪些宗?
答:以禅宗、密宗、净土宗为最普遍。净土宗更甚。
六十三、这三宗大意如何?
答:禅宗是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见性为主,离心意识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于不思议处,直指本心,自参自悟,全仗自力。净土宗有四种念佛法门:观想、观像、实相、持名,而以持名念佛为重点,下手简易,人人可修,以即生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密宗则是手结印,口持咒、意作观,“三密”相应,修法紧凑,三业同作,能获得殊胜的加持力。三宗下手方便不同,但归元无二,都以自性实相为旨归。
六十四、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法门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三根普被摄收?
答:因为这个法门收机最广,下手最易,不劳分别考究,只要蓦直念去,念念即佛,当下圆成,一句弥陀,即是实相、不同偏渐修法,故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乱,便同破无明的法身大士;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乱,便同断见思惑的阿罗汉;即使下根凡夫,惑业未消,也可仗信愿的力量,带业往生净土。
六十五、什么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实相念佛?
答:观念阿弥陀佛报身的相好功德,叫观想念佛。观念阿弥陀佛化身的形象,叫观像念佛。观念阿弥陀佛法身的非空非有中道实相,叫实相念佛。
六十六、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为殊胜?
答:因观想念佛,境广心粗,不易成就。观像念佛,有像可观,离像难现。实相念佛也不易契入。而提起一句洪名,妄想立即转化,简单易行,故持名最为殊胜。
六十七、为什么有人轻视念佛法门,认为太简单、难生信?
答:许多人认为佛法深广,一句简单佛号,岂能摄尽!不知佛法虽广,而念佛是向业习切近处下手,恳切地一念提起,诸妄顿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下手虽易,成功很高。若只知好高骛远,往往虚耗光阴和精力,难得佛法的真正利益。
六十八、一句佛号,即是佛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怎么讲?
答:蜂蜜一滴,具有百花之精。一句佛号也是这样,是阿弥陀佛多劫修持功德的结晶,念佛便是以果地之觉,作为因地之心。
六十九、为什么说:称佛名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答: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正因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至诚称名能消多劫重罪。
七十、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可往生,如何做到这点?
答:《观无量寿佛经》中说到: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临终之时生大恐怖,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至心念佛十声,也能往生。这时正像有人被贼追赶,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一心寻船渡江,只此一念,更无二念,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所以《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这种不断惑业而得往生,绝不能侥幸而得,如平时没有笃实的念佛功夫,就难以把握。如能平时真为生死,信真愿切,行持踏实,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得往生。
七十一、若人命终临危之际,不能念佛,怎么办?如何解决?
答:在命终临危之际,种种善恶业力,自然现前。强者先牵,自力不能转化,又没有善知识在旁指点、提醒,难免刹那之间随业流转,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平时“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何等的重要啊!
七十二、带业往主指的是什么业?
答:善业是菩提阶梯,与觉性相应,带去自不待言。所谓带业往生,所带的主要是恶业,因虽然念佛,惑业尚未消除,但平时信愿真切,临终至诚,恳切,便能“伏惑往生”--伏住惑业,使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不起现行,心不散乱,便得往生。
七十三、什么叫净念相继?
答:起初是以六字洪名,作为“净念”,念念相继。随着持名功夫的深入,便能使自性清净心态相继现前,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定慧圆明,寂照同时了。
七十四、什么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答: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别想便是“无念”,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便是“正念”。这样久久念去,便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
七十五、为什么说一句佛号“是名无上深妙禅”?
答:一句佛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声相依,久久功纯,念到妄想脱落,自然寂照现前,这就是所谓“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经上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七十六、什么叫“万缘放下”?
答:种种事事物物,种种六尘境界,念而无住,接而不染,心里没有粘著,这是真真“万缘放下”,不是一切抛弃。万事不管、消极逃世叫“万缘放下”。《金 刚经》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万缘放下”的很好说明。
七十六、什么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答:这是说明自性的本体和妙用。正像一座大圆明镜,镜体虽空寂不变,而能随缘照物显影。
七十八、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就不如梦幻泡影吗?
答: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叫有为法,都是虚妄不实,如梦幻泡影。离因缘生灭,无所造作之法,叫无为法。既无所造作,岂还有梦幻泡影之相?《百法明门论》立六种无为法,前五种无为,是按照法性所显差别之相;后一种“真如无为”,是说明法性之体,即是涅槃。六种所立的都是假名。
七十九、世间常说的所谓智慧与佛法上所说的智慧,有什么根本不同?
答:聆音察言叫“聪”,见貌辨色叫“明”,世间所谓聪明智慧,实际上都是根与尘所和合的识;是有分别、有粘缚、有对立的。佛所说的智慧,是一种无分别、无生灭、无粘无缚非空非有的觉照境界,也是一种现量直觉的心态。
八十、什么是闻、思、修?三者关系如何?
答:见闻经教而生的智慧,叫闻慧;依思维义理而生的智慧,叫思慧;依修定所得的智慧,叫修慧。前两慧是发修慧的助缘,修慧有断惑证真的作用。
八十一、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怎么讲?
答:因为是真空,所以不碍妙有,否则就是顽空。因为是妙有,所以不碍真空,否则便是妄有。真空是体,妙有是用,体用不二,空有圆融。
八十二、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何讲?
答:菩萨虽弘法说教,度无量众生,但是心中并不执著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也不执著于所说的法。否则诸相未空,妄心未降,岂得名为菩萨。
八十三、众生者,非众生,是名众生。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众生者,是众缘和合所生。缘生则性空,并无实际存在,故说“非众生”。但不无众生之假相,所以可假名叫“众生”。
八十四、何谓“无住生心”?
答:对现前六尘境界心不住著,过而不留,不受污染,叫“无住”;妄既不住,湛寂灵明之心,自然显露,叫“生心”。“无住”即真空,“生心”即妙有。
八十五、佛教“以戒为师”,为什么?
答:学佛不离戒、定、慧三学。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无上智慧,必由定发;无漏大定,必由戒生。戒是“三学”的基础。
八十六、什么叫“我执”、“法执”?为什么要破除“我执”、“法执”?
答:所谓“我执”,是对虚幻不实、五蕴和合的身心,固执是能自在主宰的实我;由于本来无我中,妄生执著,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种种烦恼。“法执”是固执一切诸法,以为实有,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由于执著于“我”,便成烦恼障,招感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由于执著于“法”,便成所知障,招感三界的变易生死。所以学佛就是要化除这二种执著。
八十七、“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怎么讲?
答:一切众生由于受贪嗔痴等烦恼驱使,以致狂妄心识,纷驰不停,如能歇下狂心,那么菩提妙心,当下现前。
八十八、“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是什么意思?
答:凡夫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幻为真,所以不能舍离种种烦恼。如果知是幻化不实,不取不舍,便能逐步歇下。应知道这个“知幻”的“知”字是“证知”,而不是“解知”,因为“解知”仍属意识分别范围,不能产生“知幻即离”的力量。若能离幻,当下便是圆觉了。
八十九、迷是众生,悟了即成佛,怎么讲?
答:以妄想为真实,迷妄颠倒,不知不觉,便成六道流转的众生。明悟自性本空,寂然不动,而能随缘起用,便成光明自在的佛道。
九十、什么叫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答:“见惑”可分为“五利使”和“五钝使”。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固执自身的恶见等,以为最胜)、戒禁取见(固执不合理的禁戒等,以为最胜)。五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种。利使好像刀口,钝使好像刀背,利使的造业,是与钝使分不开的。所以修行到…
《佛教常识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