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简节录
一、 略述佛法大旨
二、 切磋念佛法门
三、 探讨修证要领
四、 有关无相密乘
五、 试释种种疑难
六、 交流学教体会
一、 略述佛法大旨
学佛要领只是息妄想。仁者目前第一要着是先收摄妄想,不使纷驰。今既要办公,又要学诗、学气功、学书画、学佛法,如此头绪纷繁,杂念纷飞,不病已是大幸。佛在临涅槃时曾开示: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孟子亦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放出去的心)而已矣。人有鸡犬放则求之,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而知古今圣贤安身立命功夫,无有不从戒定慧三方面下手者,故学佛实为一切学问之根本。惜世上一般学佛者,不知从根本上下手,往往只是求福报、求长寿、求神通、求奇门遁甲……在佛法看来,甚可怜悯,因不明本觉心性,不知真如实相,始终徘徊门外,虚耗时间和精力。《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说得如此斩钉截铁,而学佛者往往仍追求有相有为之法,迷茫不悟,岂不可惜。
(答安康杜居士)
仁者说:佛法大旨总在"以佛知见,破凡夫知见",此言甚当。凡夫知见,即是种种妄想分别和执着,佛的知见即是智慧觉性。但不必在觉性上去求,只要做息妄心功夫,妄心一息,息即菩提。《圆觉经》所谓:"诸幻灭尽非幻不灭。"关键在于实践实证。根据仁者根性,目前似宜从"观心"下手,因返观自心,才能启发觉性。观心是根本法门。不观自心,不识自己本来面目,学法很难得到真实受用,愿共勉之。
(答安徽邓金祥居士)
人生在世,多被无始以来的妄想、业习所纠缠,以致流浪生死,"八苦"交煎,不得解脱。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是实话。我们既学佛法,首先应按照佛的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来净化三业、净化心灵,远离贪着和污染。一切法门,种种方便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息妄心显真如。真性既显,便知一切事物,一切境界,无不是缘生性空,过而不留,接而不染,逐步自能获得解脱和自在。至于修法,由于各人根性、环境、兴味等等各有不同,下手方便亦很难一致。或思生死苦,念佛求生,横超三界;或先修有相观法,逐渐归入无相,然后知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性相不二,理事相即。
又法门无量,息妄则一,果能一门深入,自可由一门会入普门,故不必到处趋求。明师、大德虽应亲近,但与我之烦恼何涉!妄从心起,还从心灭。大德、善知识只能指点方便,不能代我消业。只要勤修戒定智慧,自能洗除种种心垢。
(答保定胡居士)
欣闻令兄深信唯此一事为实,真令人生无量法喜!但所谓"此事"果是何事乎?凡夫始终茫然,二乘为之惊退,如果离开"此事"而谈修行,皆是魔业。《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又云:"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故小乘说"三法印",大乘即以实相为印。宗旨既定,乃可修各自当机之法,以悟证之。因此或禅或净,或密或教,乃至无量法门,都一时的善巧方便。如果执以为实,则成鲁愚;如果弃而不修,又成狂妄,如何才能恰到好处?(亻*炎)虚大师有偈云:"取之不得,舍之不当,不取不舍,乃吉乃昌",确是甘苦之语。
(答上海李老居士)
学佛的宗旨,在息妄显真,转迷为觉,得定开慧,明心见性,了生脱死。有人说学佛好比画龙点睛,此言颇当,所谓点睛者,即是认识本来,明悟自性也。因为心性不明,势必心外取法,盲修瞎炼。至于禅宗六祖开示惠明"不思善,不思恶……"之语,惠明言下大悟,何等直捷痛快!仁者认为这里是否还有一个"不公开的别传话语,点明心要?"实则此时既一念不生,了无别物,又灵知不昧,不同木石,请问这不是自性又是什么?!何须更有密意?!故六祖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总之此事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有少分相应。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二、切磋念佛妙法
欣知贤伉俪精修净业,行解并进,念佛时能做到"精神焕发,没有疲意",自觉"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如此不断用功,必能妄想日消,智慧日朗,亲证念佛三昧,深为敬仰!
佛说无量法门,大都是仗自力断惑证真,称为竖出生死。唯有持名念佛法门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他力加持,加上自己信愿内熏,感应道交,便能不断惑业,横出三界,普令含识,同出生死,畅佛本怀,故此法门称为"教内别传"。《大乘无量寿经》上说:"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又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我们生死凡夫,得闻如此微妙法门,福德因缘真是不可思议!
您们来信说:"念佛到境空心寂时,如拨乌云,见到睛空,无智亦无得。"但须体会到虽无智无得,却了了分明。所以彻悟禅师说:"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又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深愿贤伉俪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答宁波徐珊珊居土)
函悉。知仁者对持名念佛法门,有甚深因缘。在各种法门中,唯此一法三根普被。下根人只要信愿真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舍此报身,可带业生于极乐的凡圣同居土。一生之后,见佛闻法,永不退转。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乱,触境逢缘,心不动摇,便同断见思惑的阿罗汉,可生于极乐的方便有余土。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乱,心佛一如,能所双忘,便相当于破无明、见法性的法身大士,就能生到极乐的实报庄严土,也分证常寂光土。可见净土法门,可浅可深,确为径中之径。同时应知执持名号,杂念不生,而正念了了分明时,正是无上深妙之禅,故禅净也本来不曾分家。
至于各大德的开示,由于因缘、立场、愿力各有不同,故所说可能有异,但是以佛法为方便,息妄显真,得定开慧,明白心性,了脱生死,则无不相同。如果您能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必将亲得佛法的无边利益。
(答成都樊莉居士)
弟忆灵峰蕅益大师所著《宗论》中有云:"予初志宗乘,苦参力究者数年,虽不敢起增上慢,自谓到家,而下手功夫得力,便谓净土可以不生。迨一病濒死,平日得力处,分毫用不着,方乃一意西归,然犹不舍本参,拟附有禅有净之科。至见博山后,稔知末代群病,索性弃禅修净……炽然合秽取净,与不取舍,原非异辙,较西来祖意,岂不更直捷耶。"可见净土法门,非大彻悟人不能全提,而钝根凡流亦无少欠,确是三根普被之教内别传,知仁者有志于此,谨录呈以供参考。
(答上海李老居士)
持名念佛法门可分为事持和理持。印光大师云:"事持佛名,久久可通入理性。"这说明一般念佛,必先从事持下手。正象《阿弥陀经疏钞》处说:"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意思是说:但能念念接续,无有间断,便已能伏妄,即使得少分清净,亦可进入末品。如果此人夙有灵根,顿明谛理,也可进入上中二品,所以说:"不虚入品之功。"又说:"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如果行人口口谈空,步步行有,便会受三途流转之祸。事持力极功纯,便可了知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便进入理持境界了。这时即禅即净,非禅非净,也可名为念实相佛。
(答辽宁曲居士)
欣知仁者能以随息念佛法门持之以恒,实很难得。此法既可调息,又可调心,心身两利。根据愚之体会,上座念佛时,如能两手结"法界定印",用金刚念,两耳唯听一句圣号的无声之声,不理一切。如此易从有念入无念,转乱心为佛心。念至淡泊虚明,便与实相相应。
又人人有此四大幻身,病痛势所难免。当病痛时,首先要作空华观,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生灭代谢,如幻如化,缘生性空,本不可得;若知诸法无我,谁受苦者?同时,以至诚心念阿弥陀佛圣号。应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佛一如,能所不二。果能心无所着,气血便得调和,病苦自可减轻。忆昔弘一大师有偈两首,录助法喜: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而不服,是谓大错!
(答保定胡居士)
黄念祖老居士所说:"信愿具足,再加行持,三者具备,必生净土。"正是如此。故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二句成为净宗之要领与铁案,无可改易。至于所示莲池大师之说,主要着重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因弥陀不离自性,净土唯是自心,若能如此体会,则一句弥陀,心佛不二,理事交彻,无念而念,念而无念,生则沉着安闲,殁则迳登上品矣。
(答宁波徐珊珊居土)
令友已修净土十多年。求生净土很好,不必改变。但是否调整一下修法:(1)把一句弥陀圣号当作无上密咒念,(2)早晚静坐各念一小时,用金刚念(唇动不出大声),( 3)手结法界定印,意则一心只顾到持名,不作观想。如此修法与修六字大明咒无相密法没有两样。念佛人并非不可修其他法门,但它以念佛为主,其他为助,主助分明。如修净土的人也常念《心经》,《心经》是般若法门。修法总以简要为主,如念佛得力,则可一门深入,不必更换。
蕅益大师曾开导念佛人:"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书简节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