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书简节录▪P4

  ..续本文上一页。摸象之言,幸垂赐正。

  (答杭州俞中元居士)

  学佛宜行解相应。读经主要是懂些教理,但真能搞懂教理,还要从实践中来。譬如观心得明自心,念佛渐入一心,再看经研教,便了了如数家珍,否则总觉隔靴搔痒。仁者目前可适当选读几种主要经论,进行阅读,但不要随着经文转,仍宜以老实修持,加强定慧力,明自本性为主。

  (答广西张志兴居土)

  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无业不造。《普贤行愿品》说:"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今仗佛法逐步消除、转化无始业识过程中,自有一番奋发砥砺之过程,所谓:"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因此必须发菩提心,立坚固愿;不作诸恶,力行众善,净化三业,洗除心垢;"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时时凛觉,不取诸相,诸境现前,不取不舍。如能依法修持,久久功夫纯熟,自得根尘脱落,定慧圆明。经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本具佛性,自然呈露。

  (答深圳李俊居士)

  一切众生无不具有圆觉妙性,与佛不二,只以多生业识障碍,不得解脱,随所作之业,受不同之报。今仁者有缘得闻佛法,知自性本具无量功德,知一切有为之法,无不如梦幻泡影。若能严防诸邪,力行众善,发菩提心,自利利人,了达我空,离相无住,自然福慧日增;即使命苦福薄之人,亦可转而成为多善根福德因缘。因命由业造,业随心转。认真学佛可以出生死、成佛道,何况世间小小境界。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愿与仁者共勉之。

  (答河北刘建才居士)

  仁者夙具灵根,故能直下从观照下手,以便契悟自性,少走弯路,十分敬佩!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即仁者所谓"以幻象为实有,随妄念而流转",忘却了本来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惟有回光返照,才能深入体会:"凡所有相(指有形和无形的一切现象),皆是虚妄"。因而不取不舍,自然归于空寂;然后由真空显妙有,逐步证入空有不二的本地风光。

  (答芜湖潘居士)

  手书已收。所说学习体会,理解正确,十分难得!总的来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一念妄动,流而忘返,以致长劫流转,受无量苦。现学佛法,就是循流溯源,返妄归真,恢复自己本有佛性,正如仁者所说:"将已颠倒的知见,重新颠倒过来。"理虽如此,更要由解起行,由行而悟,由悟而证,不断以般若(无分别智)观照,或念佛、念咒,二六时中念起即觉,觉之即空;虽然,心空不动,但灵明遍照,了了不昧,于一切境、一切事,照样应付,照样处理,但心不粘滞,洒脱自在。在方法上,特别要常常与自己习气奋斗,常常与自己逆,在有障碍中忍得过,就能较快清除积垢,这正是宗下的保任和牧牛功夫。果能诸妄消落。自然心宝常现。

  (答安徽邓金祥居士)

  示悉。仁者所说翻种子境界,是修练中必有之现象,翻动愈烈,去泥愈多。此种翻动今后将继续发生,但会翻一次少一次,翻至彻底清净时,自然证入不动。昔年王骧陆师曾开示一偈,现录呈作法供养。偈曰:

  欲修最上乘,尘劳为资粮;

  冤家一起到,庄严此道场!

  (答宁波李老居土)

  来函所说的"解悟",也可简称曰"悟",所说的"证悟"也可简称曰"证"。修心方法,不外由修而悟,悟后正修,由修而证,这是通常修证层次。但也无有定法,顿悟、顿修、顿证的最上乘境界,并非绝无其人。这里所谓"正修",是在悟本心、开圆解、顿悟同佛之后。悟后必经苦修,否则习染难除。所谓:"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

  (答北京陈居士)

  仁者深入经藏,慎思明辨,不胜敬仰!然必先行起解绝,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时,彻悟自性之"大千经卷",然后借文字般若以印心,则弥善矣。否则分别名相,入海算沙,不免徒自辛劳。至于研究求解,宜另立一个时间表。又见性境界大有深浅。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多是悟的境界,悟后还有一个"如丧考妣"在。至于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性,是大乘见道位,则是证的境界,能随缘于百佛世界,现十法界身,自利利他,大喜遍身,故名欢喜地。(相当于圆教初住位)虽境界悬殊,但证必由悟,仁者切勿执此自囿,不敢见性。

  (答北京陈居士)

  读仁者书,每觉默契,正如自己人道家里事,十分亲切。来示谓读祖师语录,不辨味,不咀嚼,可谓得其诀窍。因宗下诸书,如以指标月,别有所契,若执指以为月,随着言语文字转,或竟死于句下,岂不冤枉!大抵公案语句或互相勘验,察其落处;或启发疑情,逼令见性,如果穿凿附会,作道理会,则千里万里矣。即如马祖有病,院主问回:"近日尊候如何?"祖曰:"日面佛,月面佛。"僧问洞山:"如何是佛?"洞曰:"麻三斤";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答曰:"糊饼"。凡此种种又如何作道理会耶?

  (答上海李老居土)

  四、有关无相密乘

  手书敬悉。凡修无相密法心中心到一定阶段,有定慧功效,得明眼人点拨,自己又勤于体究,很易悟入本性。凡修满千座而未契入本来的,则坐也可,不坐也可,只要在各种境界上观照锻炼,常常与自己逆,越不易化除的越要化除,便能进功。

  又上座修法时,有时寂定,有时昏沉或掉举,只要手结印不散,口持咒不停,意则一心只顾到持咒,自能逐步入于无相、无念。这时虽空寂无念,而虚明不昧,这是什么?如能直下承当,不难悟性。随着功夫进步,以后可常常体认而默契之。

  (答西安光升师)

  心中心法是无相密,修时只要依法修持,不取诸相,不著二边,不取中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必惊疑,也不必怖畏,埋头前闯,任运而进,自然到达彼岸。见光见佛,都是幻相,切勿执着。应知不依无着妙心,而能究竟成就者,无有是处。

  (答西安光升师)

  来书谓坐中"难调微细烦恼",这是功夫所显现。一般凡夫粗重烦恼尚不易察觉,何况微细烦恼,多生习染必有消磨之过程。大体说来,凡夫是迷而不觉,菩萨是觉而不常,佛是常觉不迷。只要大愿摄持,坚毅奋发,终必有成。若习气力大,自力不能降伏,则可念佛念咒,求菩萨加持自能逐步化于无形。

  (答西安光升师)

  仁者阅王骧陆师的《乙亥讲演录》,深有启发,实很难得;近闻上海倪老居士对此书也有相见恨晚之感。按王骤陆师浙江海盐人,由净入密,由密悟禅。三十年代起,在天津、上海等处创办"印心精舍",灌顶授法,大悲利生,其平生示人,是以般若为宗,以总持为法,以净土为归。所说皆一乘了义之教,乃自性三昧所流露。弟二十余岁时,向其求教,蒙师开示从直观本体入手,观之数年,得个入处。抗战胜利后,又随之学"心密",并以尘劳为资粮,借境练心。虽自愧障深慧浅,功行未逮,然每念佛恩、师恩及众生之疾苦,不觉泫然欲泪也!

  (答上海李老居士)

  关于心中心法的修证要领,在拙作《怎样实践佛法?》的"修密"一节里,己作了扼要说明,主要是以三密加持之力,不取一切相,使妄念随起随扫随空,扫至无可再扫,自然证入三昧。然后由体起用,打扫习气。化一分习气,显一分本智;消一分污染,得一分自在。若能定慧互资,自得寂光现前。此种修证境界,全在自己埋头苦干,潜修密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必衡量别人修证意境,古人所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心中心法的证入,最后完全与禅相通,也即是《金刚经》所说的境界。至此方知一切佛法无非方便,"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答九江东林师)

  仁者欲修学密法,可一心修习六字大明咒无相密法。此法简单易学,可依照法本,手结大莲华印契;口用金刚念法(唇动而不出声,自己听见。)持六字大明陀罗尼;意则一切不管,只顾到持咒,不取诸相,这便是三密加持法。每日修一座,每座一小时,修满一百座为一期,当有奇效;专精用功,修满千日,自可得定开慧。坐时两足或单趺、或双趺均可,不能结跏趺坐的人,也可两足交叉平坐。

  又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微妙本心,又名大悲心咒,凡持诵的人可治病、消灾、去障、得定、开慧、通佛法、明心地,了未来生死,种无量福田;也能助往生西方之愿,与观音大士结无上胜缘。《大乘庄严宝王经》专明此咒功德,便可参究。

  (答桂林廖彩兰居土)

  修此法后,由于心定、神宁、气旺,体力可逐步增强,但夙世杂染种子,很易被迫翻腾而出,这本是好事,但如果认识不清,便会被习气调弄,陷入苦闷,而枉用功夫。但亦不必顾虑,只要依法虔诚修持,一心持咒,即使有较强习气现前,也可立即转化;因业力虽强,心力更强,专精持诵,无不消融。治贪欲亦如此,《四十二章经》说:"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说明除淫以治心、治思想为重。("思"和"想"即五阴中的行阴和想阴。)"非色、非行"即观一切色、一切行,如梦幻泡影,不以为实。再加持咒、念佛和常观男女根身之恶臭不净,淫意便可转化。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修心中心法知已在百座以上,执着既较前减少,意境自与前不同,但定力毕竟不足,故遇事仍难放下,宜坚持修法。修法虽是事修,实也不异理观。非定不足以启慧,非慧不足以空境,老实行持,打好基础,不要放手过早,日后自有受用之时。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欣知仁者已有因缘修学无相心密,此法直证心田,破尽诸相,明心见性。希根据环境和时间,善巧方便地安排修持。先苦修六印圆满,再进修至一百座,初步打扫尘垢,勒止不羁之马,逐步自能增强定慧力。然后知世间一切一切,莫非因缘所生,缘生性空,处处观照,时时自在,便能亲得佛法利益。

  (答河南李智俊居土)

  …

《书简节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幻斋诗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