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逐步化去,平安无事。《四十二章经》云:"夫为道者,如一人与万人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答辽宁曲居士)
知您因与习气斗争而有病,这须善巧方便加以调伏。当各种境界现前时,切莫与之作对,要不取亦不舍,因都是缘生性空的。一切随缘应付而不失觉照,幻力若尽,本体自现。《圆觉经》所谓:"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答辽宁曲居士)
开悟见性在程度上有大小深浅之别,古人所谓大悟一十八,小悟无数次。我们具缚凡夫多生多劫以来在迷妄生灭中度过,今修学佛法一旦"桶底脱落",才知生灭之中,有个不生灭的。此不生灭心,空而灵,虚而明,初显时认识不透,必多次体会,才由生而熟,如他乡遇故知,十分亲切。
(答桂林宋居士)
关于定慧问题,定是体,慧是用,实际上是定慧不二,体用一如。如明镜无尘是体,能照万物是用,二而一也。镜前放花则花现,放灯则灯现,此即随缘起用;虽能照用而不粘不染。真性也如此,虽应诸境,而无染无着,解脱自在。
(答河南李智俊居土)
手书敬悉。所询各点略陈愚见如下,未知当否:
一、仁者说:"有妄念时好观,无妄念时难观,"当知无妄念时,虚明自照,正是般若放光。此时虽不起分别,而能微妙观察一切事物,这正是妙观察智的初步功能,与第六识的分别计度不同。此重在实证,非思量分别所能解了。
二、仁者说;"心安住于空性,不起第二念。"如此岂不成为断灭?六祖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又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故拙赋《观心诗》有云:"却喜心君招抚后,纷纷流寇作良民。"
三、所说:"无有分别即是上,没有观。"应知无分别时,不是木石一般,当下空空寂寂(止),而又了了分明(观),寂照同时,止观双融。于此若不证知,不得名为见性。
四、一般说来,由于凡夫心乱,故先修止,由寂定本体起用观照,故次修观,功夫纯熟,便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但学人根性不一,法亦无定,如学禅、参话头,是以极强的慧力照顾参究;圆教行人修观心法门,下手时回光返照现前心念,不取不舍,当下寂然,这些都是由观入止,以慧助定,再由定发慧,最后定慧交资,寂照现前。
(答辽宁曲居士)
关于"知觉"问题,最需搞清。众生皆具佛性,但无明、妄想所障,业识用事,成妄知妄觉。学人只要依任何一种佛法,专精修持,自可逐步证入"寂然不动,而了了觉知,非同木石"的境界。功夫到此便能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如明镜照物形来不拒,影去不留,入不思议境界。又能所两忘,无粘无着是果,定慧双运,历境锻炼是因,否则要想解脱自在、无滞无碍终不可得。
(客安徽邓金祥居士)
来书敬悉。奉复如下:
一、真空(体)和妙有(用)是同时存在。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不一不异。譬如明镜照物时,即空即有、即体即用、即寂即照。普照禅师《修心诀》所说:"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是说真空;又说"原来不空,明明不昧",是说妙有。"妙有"不执着、不污染;"妄有"触境便滞,处处粘染,此即圣贤与凡夫不同处。
二、《坛经》说:"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是为大错,"这是说压制念头、不会起用之过。六祖指出,"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这种无念境界,也可说是"正念",修至定慧圆明时,自然体用如如了。
三、观心时提起正念,返照幢幢往来的生灭心,不随逐、不执着、不排遣,知妄心本空,何须着意于取舍,总是不理。如小儿久哭无味,自然停哭。观心一法,正如伐木断根。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因此佛法的根本在心,行法的根本在观。
四、观心与参禅下手方便,有所不同,但开正知见、悟本心性则一。六祖对惠明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故观心、参禅又都不离返照。仁者果能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正是本体现前。
(答保定胡居士)
夙根深厚之人,经多世用功而渐进于道,但往往因习染未清,未免仍被调弄,甚至因失照而退转,实甚可惜!我们学佛同修,惟有明因识果,净化三业,在在处处不离觉照,刻苦用功,奋发向上,或念佛念咒,清除积垢,用功不懈,则烦恼、业识皆转成大光明宝藏。至于种种境界现前,以不取不舍为宜,《楞严经》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能在日常生活中,寂然不动而应用无穷,久久纯熟,便不难起大机大用。
(答上海倪居士)
来信所述近来修证境界:"用而空寂,念而不住",这确是仁者今后一个时期的修持和努力方向。主要是要求彻悟本来,从见道入修道,以所悟的见地,打扫无始业识、习气,包括种种见、思烦恼,勿受五欲、六尘的污染、粘着,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至于宗门修证,必先使参究,以开道眼,古德所谓"但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大事既明,更须精严操履,刮垢磨光,使垢尽明现。禅宗破三关的情况,大致是:破初关,妄想脱落,契悟心源;破重关,绵密"保"护,长养圣胎;破牢关,放"任"而为,无所不是。所以悟后"保任"功夫,自有深浅层次。
(答安徽邓金祥居士)
仁者谓妄想心和觉照心是一个东西,不错。譬如波浪和水,都是湿性,原是一体。但妄想心处处牵挂、系缚、痛苦;觉照心处处解脱、自在、逍遥。学佛人若能离一切相,心无住着,便是菩提妙心。您现在把妄想心贴在呼吸上,这是修定初步妙法,故佛教导散乱心多的众生用数息观;亦可至心念佛名号。心息相依,或心声相依,妄念自清。
(答河北王亚雄居士)
您一心办道,努力向前,十分难得!所说:"非空非有,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说什么都是多余"、"知本来无缚何求解脱"、"如释重负,心无系缚"等等,都是正论。正如六祖所说:"汝等心是佛,更莫狐疑!"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所传是顿教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只要常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性现前。当见性时,所见的是性,能见的亦是性,古德所谓"见即是性",故知能所不二。体用一如,及至归家稳坐,始知本来如是,何须庸人自扰。但也少不了走一段冤枉路,否则理虽如是,事不相应。古人在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仍如丧考妣,正是做除习气功夫也。
(答河南白智生居士)
仁者应知一切佛法都是对症下药,善巧方便化度众生。如专一深入,功夫纯熟,自能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打成一片。这在净宗叫"一心不乱",在禅宗叫"灵光独耀"。故修法本不拘一定形式,但初心学人都宜从静坐下手,易于得力。有人说您"胡乱打坐要神经错乱",这是指不明修法,或修丹田气功、大小周天这类,不明心性状态,错乱用心或著相而求者说。仁者用功有年,当不至发生这类偏差。又说您有"宿冤纠缠",当知更是着境迷心,不知返观自性。我们具缚凡夫,谁无宿冤!其实所谓宿冤即无始以来所作业障,故要念佛、礼拜、发愿、忏悔,上求下化,冤亲普利,若能业识消落,净心现前,自知业障本空,宿冤可忏,不至怖畏惊疑,自陷苦恼。
(曾保定胡居士)
仁者于"能所双忘而又灵明常知"时,得个入处,很好!元音老人所以不肯仁者,正防仁者以"认知"为自性,而成认贼为子。《楞严经》所谓"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古德所以不肯轻易许人者,大都缘此。六祖亦说:"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令仁者果悟"起心动念,皆自性之神机妙用,体用不二,"便知粘着则是业识,无住便成神通。当"一切无所得,惟灵明洞彻,朗然独存",此非自性,尚是何物?!但不能随着言语、文字转。宗门行人破参以后,于一切时、一切处不忘"觉照",在各种境界上打磨、勘验。仁者但寂寂惺惺,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则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矣。黄檗禅师说:"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答河南傅运海居士)
函悉。您在明白因果不虚的基础上,发心以"悲智转业力",很是敬佩!《普贤行愿品》说:"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来信所说:"这个空空无一物,又不断灭,了了明明,不是你的佛性,又是什么?!"说得简明痛快。希望后之学直指见性法门者,能从您这句话中,得个入处,直趋无门之门;结合行愿,上求下化,成就菩提。
(答安徽邓金祥居士)
正如来书所说,以前仁者是落在"求有所得"上,近来几经钳锤,而"一贫如洗";如真能到"贫无立锥之地"则更妙。千余年来《心经》大喊"无智亦无得",而领悟者不多,大都是着相住境,故修道者多,悟道者少。学佛法不经大死,不得大活;绝后再苏,则大机大用起矣。
(答上海倪居士)
拜读手教,知仁者弱冠以前,便读《坛经》,而立之年,便于《楞严》有所悟入,足见般若内熏,所来有自,不胜仰止!所说"志在般若,行在净土",与后学"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的自修宗旨,若合符契。
承示社会上对修持法门,多有诤议,此似未达士如来说法之深旨。世尊悲智双运,以"四悉檀"为众生说法,八万四千法门,随机而施,破其所执,无有定法。正如以不同之指,标实相之月,既不能离指见月,亦不可执指为月。今之持门户之见,语论胜劣者,似皆未达根本,执指为月之类也。窃念佛法以菩提为正因,以大悲为根本,以方便为究竟,所谓禅、净、密者,实际上是即禅、即净、即密,非禅、非净、非密,盖门门不离自性,法法皆是般若。禅之灵光独耀,净之一心不乱,密之当相即道,毕竟又有何别!虽下手方便不同,但归元终究无二,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书简节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