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書簡節錄▪P3

  ..續本文上一頁逐步化去,平安無事。《四十二章經》雲:"夫爲道者,如一人與萬人戰……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衆魔而得道果。"

  (答遼甯曲居士)

  知您因與習氣鬥爭而有病,這須善巧方便加以調伏。當各種境界現前時,切莫與之作對,要不取亦不舍,因都是緣生性空的。一切隨緣應付而不失覺照,幻力若盡,本體自現。《圓覺經》所謂:"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答遼甯曲居士)

  開悟見性在程度上有大小深淺之別,古人所謂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我們具縛凡夫多生多劫以來在迷妄生滅中度過,今修學佛法一旦"桶底脫落",才知生滅之中,有個不生滅的。此不生滅心,空而靈,虛而明,初顯時認識不透,必多次體會,才由生而熟,如他鄉遇故知,十分親切。

  (答桂林宋居士)

  關于定慧問題,定是體,慧是用,實際上是定慧不二,體用一如。如明鏡無塵是體,能照萬物是用,二而一也。鏡前放花則花現,放燈則燈現,此即隨緣起用;雖能照用而不粘不染。真性也如此,雖應諸境,而無染無著,解脫自在。

  (答河南李智俊居土)

  手書敬悉。所詢各點略陳愚見如下,未知當否:

  一、仁者說:"有妄念時好觀,無妄念時難觀,"當知無妄念時,虛明自照,正是般若放光。此時雖不起分別,而能微妙觀察一切事物,這正是妙觀察智的初步功能,與第六識的分別計度不同。此重在實證,非思量分別所能解了。

  二、仁者說;"心安住于空性,不起第二念。"如此豈不成爲斷滅?六祖說:"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又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故拙賦《觀心詩》有雲:"卻喜心君招撫後,紛紛流寇作良民。"

  叁、所說:"無有分別即是上,沒有觀。"應知無分別時,不是木石一般,當下空空寂寂(止),而又了了分明(觀),寂照同時,止觀雙融。于此若不證知,不得名爲見性。

  四、一般說來,由于凡夫心亂,故先修止,由寂定本體起用觀照,故次修觀,功夫純熟,便止觀雙運,定慧等持。但學人根性不一,法亦無定,如學禅、參話頭,是以極強的慧力照顧參究;圓教行人修觀心法門,下手時回光返照現前心念,不取不舍,當下寂然,這些都是由觀入止,以慧助定,再由定發慧,最後定慧交資,寂照現前。

  (答遼甯曲居士)

  關于"知覺"問題,最需搞清。衆生皆具佛性,但無明、妄想所障,業識用事,成妄知妄覺。學人只要依任何一種佛法,專精修持,自可逐步證入"寂然不動,而了了覺知,非同木石"的境界。功夫到此便能于念而無念,于相而離相,如明鏡照物形來不拒,影去不留,入不思議境界。又能所兩忘,無粘無著是果,定慧雙運,曆境鍛煉是因,否則要想解脫自在、無滯無礙終不可得。

  (客安徽鄧金祥居士)

  來書敬悉。奉複如下:

  一、真空(體)和妙有(用)是同時存在。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不一不異。譬如明鏡照物時,即空即有、即體即用、即寂即照。普照禅師《修心訣》所說:"亦無相貌,言之不可及"是說真空;又說"原來不空,明明不昧",是說妙有。"妙有"不執著、不汙染;"妄有"觸境便滯,處處粘染,此即聖賢與凡夫不同處。

  二、《壇經》說:"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是爲大錯,"這是說壓製念頭、不會起用之過。六祖指出,"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這種無念境界,也可說是"正念",修至定慧圓明時,自然體用如如了。

  叁、觀心時提起正念,返照幢幢往來的生滅心,不隨逐、不執著、不排遣,知妄心本空,何須著意于取舍,總是不理。如小兒久哭無味,自然停哭。觀心一法,正如伐木斷根。經雲:"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因此佛法的根本在心,行法的根本在觀。

  四、觀心與參禅下手方便,有所不同,但開正知見、悟本心性則一。六祖對惠明說:"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故觀心、參禅又都不離返照。仁者果能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正是本體現前。

  (答保定胡居士)

  夙根深厚之人,經多世用功而漸進于道,但往往因習染未清,未免仍被調弄,甚至因失照而退轉,實甚可惜!我們學佛同修,惟有明因識果,淨化叁業,在在處處不離覺照,刻苦用功,奮發向上,或念佛念咒,清除積垢,用功不懈,則煩惱、業識皆轉成大光明寶藏。至于種種境界現前,以不取不舍爲宜,《楞嚴經》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如能在日常生活中,寂然不動而應用無窮,久久純熟,便不難起大機大用。

  (答上海倪居士)

  來信所述近來修證境界:"用而空寂,念而不住",這確是仁者今後一個時期的修持和努力方向。主要是要求徹悟本來,從見道入修道,以所悟的見地,打掃無始業識、習氣,包括種種見、思煩惱,勿受五欲、六塵的汙染、粘著,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的。至于宗門修證,必先使參究,以開道眼,古德所謂"但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大事既明,更須精嚴操履,刮垢磨光,使垢盡明現。禅宗破叁關的情況,大致是:破初關,妄想脫落,契悟心源;破重關,綿密"保"護,長養聖胎;破牢關,放"任"而爲,無所不是。所以悟後"保任"功夫,自有深淺層次。

  (答安徽鄧金祥居士)

  仁者謂妄想心和覺照心是一個東西,不錯。譬如波浪和水,都是濕性,原是一體。但妄想心處處牽挂、系縛、痛苦;覺照心處處解脫、自在、逍遙。學佛人若能離一切相,心無住著,便是菩提妙心。您現在把妄想心貼在呼吸上,這是修定初步妙法,故佛教導散亂心多的衆生用數息觀;亦可至心念佛名號。心息相依,或心聲相依,妄念自清。

  (答河北王亞雄居士)

  您一心辦道,努力向前,十分難得!所說:"非空非有,一絲不挂,一塵不染,說什麼都是多余"、"知本來無縛何求解脫"、"如釋重負,心無系縛"等等,都是正論。正如六祖所說:"汝等心是佛,更莫狐疑!"又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所傳是頓教法門,"唯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只要常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即是自性現前。當見性時,所見的是性,能見的亦是性,古德所謂"見即是性",故知能所不二。體用一如,及至歸家穩坐,始知本來如是,何須庸人自擾。但也少不了走一段冤枉路,否則理雖如是,事不相應。古人在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仍如喪考妣,正是做除習氣功夫也。

  (答河南白智生居士)

  仁者應知一切佛法都是對症下藥,善巧方便化度衆生。如專一深入,功夫純熟,自能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打成一片。這在淨宗叫"一心不亂",在禅宗叫"靈光獨耀"。故修法本不拘一定形式,但初心學人都宜從靜坐下手,易于得力。有人說您"胡亂打坐要神經錯亂",這是指不明修法,或修丹田氣功、大小周天這類,不明心性狀態,錯亂用心或著相而求者說。仁者用功有年,當不至發生這類偏差。又說您有"宿冤糾纏",當知更是著境迷心,不知返觀自性。我們具縛凡夫,誰無宿冤!其實所謂宿冤即無始以來所作業障,故要念佛、禮拜、發願、忏悔,上求下化,冤親普利,若能業識消落,淨心現前,自知業障本空,宿冤可忏,不至怖畏驚疑,自陷苦惱。

  (曾保定胡居士)

  仁者于"能所雙忘而又靈明常知"時,得個入處,很好!元音老人所以不肯仁者,正防仁者以"認知"爲自性,而成認賊爲子。《楞嚴經》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古德所以不肯輕易許人者,大都緣此。六祖亦說:"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令仁者果悟"起心動念,皆自性之神機妙用,體用不二,"便知粘著則是業識,無住便成神通。當"一切無所得,惟靈明洞徹,朗然獨存",此非自性,尚是何物?!但不能隨著言語、文字轉。宗門行人破參以後,于一切時、一切處不忘"覺照",在各種境界上打磨、勘驗。仁者但寂寂惺惺,于心無事,于事無心,則無住而生心,生心而無住矣。黃檗禅師說:"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答河南傅運海居士)

  函悉。您在明白因果不虛的基礎上,發心以"悲智轉業力",很是敬佩!《普賢行願品》說:"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來信所說:"這個空空無一物,又不斷滅,了了明明,不是你的佛性,又是什麼?!"說得簡明痛快。希望後之學直指見性法門者,能從您這句話中,得個入處,直趨無門之門;結合行願,上求下化,成就菩提。

  (答安徽鄧金祥居士)

  正如來書所說,以前仁者是落在"求有所得"上,近來幾經鉗錘,而"一貧如洗";如真能到"貧無立錐之地"則更妙。千余年來《心經》大喊"無智亦無得",而領悟者不多,大都是著相住境,故修道者多,悟道者少。學佛法不經大死,不得大活;絕後再蘇,則大機大用起矣。

  (答上海倪居士)

  拜讀手教,知仁者弱冠以前,便讀《壇經》,而立之年,便于《楞嚴》有所悟入,足見般若內熏,所來有自,不勝仰止!所說"志在般若,行在淨土",與後學"以般若爲先導,以淨土爲歸宿"的自修宗旨,若合符契。

  承示社會上對修持法門,多有诤議,此似未達士如來說法之深旨。世尊悲智雙運,以"四悉檀"爲衆生說法,八萬四千法門,隨機而施,破其所執,無有定法。正如以不同之指,標實相之月,既不能離指見月,亦不可執指爲月。今之持門戶之見,語論勝劣者,似皆未達根本,執指爲月之類也。竊念佛法以菩提爲正因,以大悲爲根本,以方便爲究竟,所謂禅、淨、密者,實際上是即禅、即淨、即密,非禅、非淨、非密,蓋門門不離自性,法法皆是般若。禅之靈光獨耀,淨之一心不亂,密之當相即道,畢竟又有何別!雖下手方便不同,但歸元終究無二,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書簡節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幻齋詩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