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書簡節錄▪P4

  ..續本文上一頁。摸象之言,幸垂賜正。

  (答杭州俞中元居士)

  學佛宜行解相應。讀經主要是懂些教理,但真能搞懂教理,還要從實踐中來。譬如觀心得明自心,念佛漸入一心,再看經研教,便了了如數家珍,否則總覺隔靴搔癢。仁者目前可適當選讀幾種主要經論,進行閱讀,但不要隨著經文轉,仍宜以老實修持,加強定慧力,明自本性爲主。

  (答廣西張志興居土)

  我們凡夫,無始以來,無業不造。《普賢行願品》說:"假使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今仗佛法逐步消除、轉化無始業識過程中,自有一番奮發砥砺之過程,所謂:"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因此必須發菩提心,立堅固願;不作諸惡,力行衆善,淨化叁業,洗除心垢;"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時時凜覺,不取諸相,諸境現前,不取不舍。如能依法修持,久久功夫純熟,自得根塵脫落,定慧圓明。經雲:"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本具佛性,自然呈露。

  (答深圳李俊居士)

  一切衆生無不具有圓覺妙性,與佛不二,只以多生業識障礙,不得解脫,隨所作之業,受不同之報。今仁者有緣得聞佛法,知自性本具無量功德,知一切有爲之法,無不如夢幻泡影。若能嚴防諸邪,力行衆善,發菩提心,自利利人,了達我空,離相無住,自然福慧日增;即使命苦福薄之人,亦可轉而成爲多善根福德因緣。因命由業造,業隨心轉。認真學佛可以出生死、成佛道,何況世間小小境界。虛空非大,心王爲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願與仁者共勉之。

  (答河北劉建才居士)

  仁者夙具靈根,故能直下從觀照下手,以便契悟自性,少走彎路,十分敬佩!一切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即仁者所謂"以幻象爲實有,隨妄念而流轉",忘卻了本來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惟有回光返照,才能深入體會:"凡所有相(指有形和無形的一切現象),皆是虛妄"。因而不取不舍,自然歸于空寂;然後由真空顯妙有,逐步證入空有不二的本地風光。

  (答蕪湖潘居士)

  手書已收。所說學習體會,理解正確,十分難得!總的來說,一切衆生無始以來,一念妄動,流而忘返,以致長劫流轉,受無量苦。現學佛法,就是循流溯源,返妄歸真,恢複自己本有佛性,正如仁者所說:"將已顛倒的知見,重新顛倒過來。"理雖如此,更要由解起行,由行而悟,由悟而證,不斷以般若(無分別智)觀照,或念佛、念咒,二六時中念起即覺,覺之即空;雖然,心空不動,但靈明遍照,了了不昧,于一切境、一切事,照樣應付,照樣處理,但心不粘滯,灑脫自在。在方法上,特別要常常與自己習氣奮鬥,常常與自己逆,在有障礙中忍得過,就能較快清除積垢,這正是宗下的保任和牧牛功夫。果能諸妄消落。自然心寶常現。

  (答安徽鄧金祥居士)

  示悉。仁者所說翻種子境界,是修練中必有之現象,翻動愈烈,去泥愈多。此種翻動今後將繼續發生,但會翻一次少一次,翻至徹底清淨時,自然證入不動。昔年王骧陸師曾開示一偈,現錄呈作法供養。偈曰:

  欲修最上乘,塵勞爲資糧;

  冤家一起到,莊嚴此道場!

  (答甯波李老居土)

  來函所說的"解悟",也可簡稱曰"悟",所說的"證悟"也可簡稱曰"證"。修心方法,不外由修而悟,悟後正修,由修而證,這是通常修證層次。但也無有定法,頓悟、頓修、頓證的最上乘境界,並非絕無其人。這裏所謂"正修",是在悟本心、開圓解、頓悟同佛之後。悟後必經苦修,否則習染難除。所謂:"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現念猶侵。"

  (答北京陳居士)

  仁者深入經藏,慎思明辨,不勝敬仰!然必先行起解絕,于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時,徹悟自性之"大千經卷",然後借文字般若以印心,則彌善矣。否則分別名相,入海算沙,不免徒自辛勞。至于研究求解,宜另立一個時間表。又見性境界大有深淺。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多是悟的境界,悟後還有一個"如喪考妣"在。至于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分無明,顯一分法性,是大乘見道位,則是證的境界,能隨緣于百佛世界,現十法界身,自利利他,大喜遍身,故名歡喜地。(相當于圓教初住位)雖境界懸殊,但證必由悟,仁者切勿執此自囿,不敢見性。

  (答北京陳居士)

  讀仁者書,每覺默契,正如自己人道家裏事,十分親切。來示謂讀祖師語錄,不辨味,不咀嚼,可謂得其訣竅。因宗下諸書,如以指標月,別有所契,若執指以爲月,隨著言語文字轉,或竟死于句下,豈不冤枉!大抵公案語句或互相勘驗,察其落處;或啓發疑情,逼令見性,如果穿鑿附會,作道理會,則千裏萬裏矣。即如馬祖有病,院主問回:"近日尊候如何?"祖曰:"日面佛,月面佛。"僧問洞山:"如何是佛?"洞曰:"麻叁斤";僧問雲門:"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答曰:"糊餅"。凡此種種又如何作道理會耶?

  (答上海李老居土)

  四、有關無相密乘

  手書敬悉。凡修無相密法心中心到一定階段,有定慧功效,得明眼人點撥,自己又勤于體究,很易悟入本性。凡修滿千座而未契入本來的,則坐也可,不坐也可,只要在各種境界上觀照鍛煉,常常與自己逆,越不易化除的越要化除,便能進功。

  又上座修法時,有時寂定,有時昏沈或掉舉,只要手結印不散,口持咒不停,意則一心只顧到持咒,自能逐步入于無相、無念。這時雖空寂無念,而虛明不昧,這是什麼?如能直下承當,不難悟性。隨著功夫進步,以後可常常體認而默契之。

  (答西安光升師)

  心中心法是無相密,修時只要依法修持,不取諸相,不著二邊,不取中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必驚疑,也不必怖畏,埋頭前闖,任運而進,自然到達彼岸。見光見佛,都是幻相,切勿執著。應知不依無著妙心,而能究竟成就者,無有是處。

  (答西安光升師)

  來書謂坐中"難調微細煩惱",這是功夫所顯現。一般凡夫粗重煩惱尚不易察覺,何況微細煩惱,多生習染必有消磨之過程。大體說來,凡夫是迷而不覺,菩薩是覺而不常,佛是常覺不迷。只要大願攝持,堅毅奮發,終必有成。若習氣力大,自力不能降伏,則可念佛念咒,求菩薩加持自能逐步化于無形。

  (答西安光升師)

  仁者閱王骧陸師的《乙亥講演錄》,深有啓發,實很難得;近聞上海倪老居士對此書也有相見恨晚之感。按王驟陸師浙江海鹽人,由淨入密,由密悟禅。叁十年代起,在天津、上海等處創辦"印心精舍",灌頂授法,大悲利生,其平生示人,是以般若爲宗,以總持爲法,以淨土爲歸。所說皆一乘了義之教,乃自性叁昧所流露。弟二十余歲時,向其求教,蒙師開示從直觀本體入手,觀之數年,得個入處。抗戰勝利後,又隨之學"心密",並以塵勞爲資糧,借境練心。雖自愧障深慧淺,功行未逮,然每念佛恩、師恩及衆生之疾苦,不覺泫然欲淚也!

  (答上海李老居士)

  關于心中心法的修證要領,在拙作《怎樣實踐佛法?》的"修密"一節裏,己作了扼要說明,主要是以叁密加持之力,不取一切相,使妄念隨起隨掃隨空,掃至無可再掃,自然證入叁昧。然後由體起用,打掃習氣。化一分習氣,顯一分本智;消一分汙染,得一分自在。若能定慧互資,自得寂光現前。此種修證境界,全在自己埋頭苦幹,潛修密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必衡量別人修證意境,古人所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心中心法的證入,最後完全與禅相通,也即是《金剛經》所說的境界。至此方知一切佛法無非方便,"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答九江東林師)

  仁者欲修學密法,可一心修習六字大明咒無相密法。此法簡單易學,可依照法本,手結大蓮華印契;口用金剛念法(唇動而不出聲,自己聽見。)持六字大明陀羅尼;意則一切不管,只顧到持咒,不取諸相,這便是叁密加持法。每日修一座,每座一小時,修滿一百座爲一期,當有奇效;專精用功,修滿千日,自可得定開慧。坐時兩足或單趺、或雙趺均可,不能結跏趺坐的人,也可兩足交叉平坐。

  又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微妙本心,又名大悲心咒,凡持誦的人可治病、消災、去障、得定、開慧、通佛法、明心地,了未來生死,種無量福田;也能助往生西方之願,與觀音大士結無上勝緣。《大乘莊嚴寶王經》專明此咒功德,便可參究。

  (答桂林廖彩蘭居土)

  修此法後,由于心定、神甯、氣旺,體力可逐步增強,但夙世雜染種子,很易被迫翻騰而出,這本是好事,但如果認識不清,便會被習氣調弄,陷入苦悶,而枉用功夫。但亦不必顧慮,只要依法虔誠修持,一心持咒,即使有較強習氣現前,也可立即轉化;因業力雖強,心力更強,專精持誦,無不消融。治貪欲亦如此,《四十二章經》說:"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爲說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說明除淫以治心、治思想爲重。("思"和"想"即五陰中的行陰和想陰。)"非色、非行"即觀一切色、一切行,如夢幻泡影,不以爲實。再加持咒、念佛和常觀男女根身之惡臭不淨,淫意便可轉化。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修心中心法知已在百座以上,執著既較前減少,意境自與前不同,但定力畢竟不足,故遇事仍難放下,宜堅持修法。修法雖是事修,實也不異理觀。非定不足以啓慧,非慧不足以空境,老實行持,打好基礎,不要放手過早,日後自有受用之時。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欣知仁者已有因緣修學無相心密,此法直證心田,破盡諸相,明心見性。希根據環境和時間,善巧方便地安排修持。先苦修六印圓滿,再進修至一百座,初步打掃塵垢,勒止不羁之馬,逐步自能增強定慧力。然後知世間一切一切,莫非因緣所生,緣生性空,處處觀照,時時自在,便能親得佛法利益。

  (答河南李智俊居土)

  …

《書簡節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幻齋詩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