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佛法,皆是善巧方便,正象以黄叶止小儿之啼。修"心密"至多坐一千座者:
1、此法直入无相门,一千座后,定力必然增强,此时若得善知识点拨,不难开悟见性。见性后,重点放在历境除习上,故不一定再修。
2、修千座而未能悟性,则再修亦无用,以未能明体而起用也。
3、修千座悟见本来后,仍每日修一座,并无不好。因(1)助其常摄在定,如杀敌后,仍经常磨刀;(2)修法时三密相应,三业清净,能"恒住净戒一切功德。"(3)修法时气血流行,有助于强身。但如果贪着于法,不肯放弃,便成法执。《金刚经》说:"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谓"法"是指有为法,"非法"是指无为法,两无所着,使证中道,真入无相之门矣。
(答河南齐志明居士)
仁者所学"六字大明咒修法"是无相密法,故不必观想本尊,亦不须另行着意返观自心,因持咒时全咒即心,全心即咒,心咒不二故,一心持咒即寓有观照自性的作用。若另外着意于"返观",则心便不能专一;修时注意于"安详"也如此,故自谓有"念咒不那么真切"的感觉。修法总以一门深入为主,久则打成一片。
(答陕西贾琪成居士)
仁者悟性超群,夙植甚深。知近以修六字大明咒为方便法门,很好!持至能所双忘时,回光返照,看是什么?此事非文字言语所能及,一落言诠,即非究竟,请于非思量处,讨个消息;果能根尘脱落,则历历孤明,一真独露,寂光真境,时得现前。
(答无锡妙悟居士)
知仁者从修六字大明咒,逐渐返照观心,而进入无相空境,这是正修,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进入无相空境时,如能返照此湛寂而灵知的是什么?不难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仁者学《金刚经》、《六祖坛经》都处处点示此境,贵在于日用中自我体会、自我认识、自我默契。
(答天津法智居土)
仁者欲以六字大明咒的念诵,作为积累往生资粮,临终也以诵咒当作佛号求往生,并无不可。六字大明咒功德,说不能尽,在《大乘庄严宝王经》上有详细说明。红教祖师诺那大师曾说:"诵六字大明咒,三世业障悉得清净,了脱生死,究竟成就,且能断无明、开智慧,消灾延寿……欲生何佛土,均如愿成就。"故只要时时发愿,以此持咒功德,回向极乐,必能往生。仁者可把一句咒,当作一句圣号念;亦可把一句阿弥 陀佛圣号,当作无上密咒念。
(答上海唐鸿生居士)
我们修心的主要目的是息妄念、去执着,但因多生贪着、污染,非一时可清,故人人都须经历一个翻腾、清扫过程;特别修心中心密法,功夫加深,习气被迫翻出的力量也愈大,翻到一定阶段,定慧力逐步增长,无始习染便逐步松动、转化。遇到世间之事,也不是不想,唯应以智慧照察,事来便应,事去便空,不留滞、不粘着。如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答保定刘居士)
五、试释种种疑难
近世学人喜谈"性命双修",实际上是一味追求精、气、神的锻炼,以"气"为宝,舍本逐末,不知明心见性为何事,很是可惜!佛法认为"观息是世间禅定的初门,不要说未臻妙境,即使修至色界、无色界的四禅八定,仍未能出离三界生死。必须如二乘人从"观色"下手,修"九想"、"八背舍"等,才能渐出分段生死。若从"观心"入门,便易与真如三昧相应,能出分段、变易两种生死。道祖老聃虽主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但又提醒大家:"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因四大本空,五蕴无我,气功只是一时的方便利生,虽有超乎常识的特异功能,然终非究竟。学佛同仁当以"三法印"、"实相印"印证诸法,才不至本末倒置。
(答宁波李老居士)
读手书,恍如对面。仁者才华横溢,故能博览群籍,涉猎诸艺,惜乎未明心性要义和修养根本,以致所学愈广,心志愈纷,既荒废专业,复遭亲友之垢谇,使自己处于彷徨歧途、无所适从之境,至可扼腕!但仁者须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逆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亦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从古圣贤豪杰、志士仁人,无不从逆境中锻炼成长者,希仁者切勿自馁,当奋发图强,日新又新,必能有所成就。
(答安康杜居士)
仁者问及学佛与现实生活会否发生矛盾?回答是简单的:学佛的人照样学习、工作,照样穿衣吃饭,不过就在人事上、生活上时时处处加上一个觉照,觉得快,转得快,热恼顿时可化为清凉。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但初学的人往往不易觉、不易转,或明知妄想本空,却无力把持,每每随境流浪,这是力量和功夫问题。如果能于一切法不取也不舍,只是绵绵密密照顾这一句佛号,日久功深,自能念念之间转化烦恼妄想,获得轻安与宁喜。而且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顺逆因缘,都是我们学习佛 法、磨炼习气的机会,这样岂不是"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吗?
(答成都樊莉居士)
来信所说您过去在山上寺庙里所出现的境界,很可能是您夙世所修定境的反映。但对一切境界切 不要去执着、回想、喜爱它,应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老老实实修持,做到如您所说:"一句阿弥陀佛绵绵密密在心头",并化除我执,放开心量,常常与自己脾气奋斗,终有离苦得乐、亲得受用的一日。
(答成都樊莉居土)
知仁者发愿持往生咒三十万遍,念满后拟一心以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为主,兼以持咒。仁者愿在 西方,如此做法,颇为适当。因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经有明文。但我辈凡夫惑业深厚,往往道力不胜业 力,今仗陀罗尼总持之力以转化之,使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过去参禅大德,于夙种翻腾,无力把握时,亦每密持神咒度过难关,可见佛法皆是对治方便,实无定法可说。
又仁者谓:"念满三十万遍,先消除业障"。能下扎实功夫,固然大有功德,但最主要的必先彻了业障本空,原不可得。故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如不从根本上彻了,误认为确有业障可消,执业障为实有,则用功多而得效少,应知业障如幻,今持咒功夫,莫非转化其如幻的力量而已。
(答平湖许常觉居士)
知仁者过去曾奉命拆除寺房,已作深刻仟悔甚好,今后可不必再牵挂了,一则仁者原无有意拆毁三宝房所的动机;二者罪性本空,心灭则罪忘也。偈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忘,心灭罪忘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答杭州彭居土)
生死根本是无明,所以"十二因缘"从无明开始。无明缘行,即起惑造业而入胎。此无明即是妄想生灭心,也即贪爱痴迷心,总是迷惑不觉,心随境转,藉淫欲因缘而生死相续,所以《楞严经》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总之,贪嗔痴三毒皆生死之根株也。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知识分子学佛,往往对"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西方极乐"等问题,抱怀疑态度,只信其理,不信其事,实际上理即事、事即理,本来不二。愚认为要彻底明白这些道理,必先彻底明白、悟证空寂圆明的觉性--真如、实相、本来面目等,则上列问题,乃至广大佛法,自然迎刃而解,谛信不疑。
(答安康杜居士)
承询"明心后当以何为归?"心本不可得,即归于不可得处,此在明彻后自知。未明彻前仍需借法修练,以便增强打扫习气之定慧力。习气打扫至如何程度,即悟证自心至如何程度。及其至,则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自不生,今亦无灭,十方佛上,随愿往生,无生而生,生即无生。
(答河南李智俊居土)
凡在专精修法、参究阶段,不宜广读大部经典,得定开慧后,则取以印证,至此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脚,否则难免被名相、义理分别卜度所转,对修法无益。现阶段,一般禅宗语录等亦宜以少阅为宜,古德所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关于功课安排问题,由于各人根性、环境、时间、习染等等不同,原无定法。总的说来,功课不宜安排太繁太多,太繁多则不宜持久。总宜适当安排,主次分明,或一门深入,全身靠倒。凡修证层次愈高的,修法往往亦愈简。如修净土的最后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禅观明心的,最后在行住坐卧中,简要地用一个"照"字。一法若通,则法法皆通。
(答吉林刘慧真居士)
近世学佛的人,往往不明真理,着相而求,随境而转,故着魔发狂,迷惑入邪的人不少。希仁者多接近有正知正见的人,端正身心,深信因果,不取诸相,一心念佛,于一切法不惊、不怖、不畏、不贪、不着、不动,自然逢凶化吉,诸邪尽退。同时,也要回向,愿一切魔邪冤魂同发无上菩提之心,使尽除烦恼,同得解脱,因他们亦都是流浪业海的苦恼众生,应相与为善,共趋觉道。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外道功夫亦可获得神通,但不能证得第六漏尽通,故不究竟。凡悟道而明自心的人,由于多生习染未除,故神通虽未开发,但根本已明,大事已彻,只要悟后正修,步步落实,成佛作祖,尚且有分,何况些小神通,故古人把神通认作圣末边事。永嘉大师说:"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又气功大都以打通气脉,调和气血、却病延年为主,通过吐纳引导,虽能调动人体潜能,但总是生灭变化的色身边事,与见性悟道是两码事。凡能体认自性的才叫悟,("悟"字是"心"(忄)字和"吾"字合并,意指能识吾心的叫做"悟"。)您说:有人认为学佛顶不住中层气功,这都是不明根本,信口雌黄。
(吉林四平李居土)
不论修何种法门,在用功严密、真妄交攻时,有时身上往往会发生颤动,或脑部也会有爆炸般的震动现象,心理方面有时也会影现种种幻境…
《书简节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