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對照譯白》序

  《維摩诘所說經·對照譯白》序

  (一九九五年五月)

  (一)

  在浩瀚的佛教典籍中,有一部在家大菩薩所說的經典,就是《維摩诘所說經》。“維摩诘”譯爲“淨名”,或譯作“無垢稱”,是一位法身大士。本經《方便品》說他。“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維摩诘從清淨的妙喜世界來生此不淨的“娑婆國土”,住于中印度恒河北岸的毗離耶城,助佛教化,大悲利生。此經所說義理幽深,非凡夫的言思所能測,亦非“二乘”的淺智所能及,所以又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參與譯經並作注解的僧肇法師在序言中曾說:“其旨淵玄,非言象所測,道越叁空,非二乘所議,超群數之表,絕有心之境”。也正說明此經所诠是諸佛菩薩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因之是學習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

  此經的譯本共有六種,現存叁種:一、東吳高僧支謙所譯名《維摩诘說不思議法門經》;二、姚秦鸠摩羅什法師所譯名《維摩诘所說經》;叁、唐玄奘法師所譯名《說無垢稱經》;並有僧肇、道生、慧遠。智顗、吉藏等諸大師的注疏多種。其中《維摩诘所說經》是後秦姚興弘始八年(公元406年)譯于長安大寺。隋唐以來講學此經的,大都依據羅什法師譯本,這主要由于他的譯文,文約義彰,格調清新,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可以稱得上是優美動人的佛教文學。

  (二)

  羅什大師所譯《維摩诘所說經》共十四品。第一品爲序分,記述全經的緣起;第二品至十二品爲正宗分,是全經的主體;末二品爲流通分。此經所說不僅是一乘了義之教,而且情節生動,有濃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在第一品《佛國品》裏,敘述了當時佛在毗離耶城外庵羅樹園與衆集會,長者寶積說偈贊佛,並請問菩薩淨土之行。佛開宗明義地告訴他:“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一重要開示,不僅爲菩薩的不思議解脫,提出了總的要求:即心的清淨是淨化生命、莊嚴國土的關鍵,同時也爲後來之修諸佛淨土法門,特別是念佛求生極樂淨土的人們,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在《方便品》中,說明了維摩诘以一位在家居士的身份,廣泛地參與了社會生活,上自國主大臣,下至酒肆淫舍,接觸了社會各階層,以種種方便化導衆生。他借“有疾”這一因緣,現身說法,使人們明白此身虛幻、危脆垢穢,是衆病所集的“速朽之法”,教導人們不要使此“心”爲形所奴役,而應以六度萬行饒益衆生,使之獲得由無量功德智慧所生的清淨莊嚴的“佛身”。在《弟子品》和《菩薩品》中,佛的五百大弟子和諸大菩薩,分別向佛陳述自己過去同維摩诘接觸的經曆,深爲他的智慧辯才所折伏,回答不能勝任前往問疾的原因。在《問疾品》維摩诘與文殊師利的互相酬對中,他說:“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說明了一切衆生因惑造業、因業受苦的實質和諸佛菩薩感念有情的同體大悲精神。尤其是《佛道品》說明了菩薩爲了攝化衆生,示現入于叁惡道,示現行于貪、嗔、癡等“非道”,這是因爲菩薩若不行于“非道”,便無法化導衆生,使之通達佛道。正如經中所說:“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充分說明種種塵勞煩惱,皆我們學人轉迷爲覺、得定開慧的資糧。正象明妙葉大師《念佛直指》中說:“以病苦爲良藥,以患難爲解脫,以障礙爲逍遙,以群魔爲法侶”如是則居礙反通,求通反礙,于此障礙,皆成妙境。在《入不二法門品》裏,當諸大菩薩暢述“入不二”解脫境界之後,維摩诘以“默然無言”來回答文殊菩薩末後所問“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這種“以無言遣無言”要比“以有言遣無言”來得幹淨利落,不留悟迹。《法供養品》敘述了佛在因地爲月蓋王子時,從藥王如來秉受“法供養”之教,即要“依于義不依語,依于智不依識,依于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于法不依人。”是名最上法之供養。這“四依”教義,爲後世學人提供了修學的重要依據。

  此外,有“不思議”之理,必然有“不思議”之迹。在《不思議品》裏,借須彌燈王佛的師子寶座,顯示了一真法界一多相即、小大互容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觀衆生品》描繪了從天女散花的著與不著,以及將舍利弗變成了天女,將天女變成了舍利弗,證實了諸法緣生無性,男女實無定相,啓示二乘行人,以般若觀照,破除我法二執的重要性。《菩薩行品》展示了維摩诘以大士自在神力,持諸大衆及師子虛置右掌往詣佛所。由于阿難之問,佛爲廣說香飯功德,並指出:“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爲,無非佛事。”;因有“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衆生爲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這亦說明衆生以種種煩惱爲病,而諸佛即借病爲藥,正象以毒攻毒,終至毒消病除。此後佛又應衆香國菩薩之請,廣說菩薩應學的“盡無盡解脫法門。”所謂“盡”是指有爲法,“不盡”是指無爲法。菩薩修行必須“不盡有爲,不住無爲”。如經上所說:“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故入生死而無所謂,于諸榮辱心無憂喜。……負荷衆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爲”。又如經中說:“觀于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觀于寂滅,而不永寂滅。……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爲””。

  綜觀全經,以實相爲主體,以慈悲爲根本,以“不二”爲貫串全經的要旨,以智慧與方便的權實二智統攝菩薩六度四攝廣大行門,使法界含靈,聞經起修,永離蓋纏,徹證無著無礙、體用一如、理事交徹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叁)

  上海科技大學無線電系老師邵曉敢(戒可)居士,一向從事電子技術研究工作,1979年皈依天臺山廣厚老法師。學佛以後,深爲佛法義理的究竟所折伏,驚歎歡喜,常爲毛豎!在讀《文殊問疾品》時,當讀到“以己之疾,感于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衆生”時,禁不住涕淚悲泣!誠敬之心,與日俱增。對于過去未曾聽到過的甚深經典以及一時不解的地方,亦不敢以世智辯聰以否定,深信佛陀智慧不可思議,“以有思維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圓覺經》)。鑒于《維摩經》精深玄妙,文古義奧,對後之學者不免帶來困難,因此發心以對照形式,用現代人所能理解的詞彙,進行譯白,做到學修並重,字斟句酌,深入淺出,通俗分遺,既不“依文解義”,也力求不失經文原旨,使譯文保持應有深度。邵居士爲弘揚佛陀正法,悲智雙運,難行能行,功德無量!

  但此經畢竟是深契實相,會入“不二”的法身大士境界,各人領會層次有深淺,譯白本身也可能會有須要匡正、補充的地方。敬希諸山長老、大德居士,各抒高見,以利令後修訂,爲弘揚自他普利的大乘佛法,共同做好白話譯經這一神聖佛事,作出寶貴貢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