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眼藏▪P9

  ..續本文上一頁成辟支佛,實質上是善巧方便,好比長途旅行,半路中到一城子中休息一下。弟子們很高興,總算到了目的地。但在城子休息好後,又要前進,回小向大廣度衆生,所以歸根到底沒有二乘叁乘。十方佛土,就是講一乘。從這裏我們可以相信,更得引起我們信心,在座的每位居士既然已經接觸佛教,一定能成佛,與佛菩薩一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佛的開示,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小乘見思惑斷了之後,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分分段段的,像父母生我們身體,一段一段有形色的,這個生死叫分段生死。斷了貪瞋癡慢疑各種煩惱,各種汙染,依靠自己力量把分段生死了脫。有些弟子知道這不是究竟的,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一方面自度,上求佛道,成就無上菩提;一方面下度衆生,見衆生苦惱而去救度。因爲衆生心性與我一樣,我有苦惱衆生也有苦惱,無二無別。另一方面從佛教角度來看,許多衆生互爲眷屬、朋友,甚至于有許多衆生是我過去的父母。清定老法師開示時經常講“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生生世世不離開生緣,不離開這親屬關系。因此,不要忘記衆生。在眼前來講,每一位同修的家庭,可以自己觀察,沒有苦惱、沒有煩惱逼迫的很少,即使有錢有勢、有名有利地位的,也不久就轉化,一切無常,都是假的。雖然是假,也得假戲真做,還是要認真對待,照樣應付。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開世間覺”,否則,難免人家講佛教是消極的。

   佛法是奮發向上,自強不息,並不是叫你消極逃世。《金剛經》有句話可證明“一切法皆是佛法”。因爲一切法皆是佛法,“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都是佛法。過去有些大德說法時,上座醒木一拍,就下座了,說法說好了,拍醒木就是佛法。今天浴佛節向釋迦牟尼佛頂禮、浴佛、拜願,這是事相,但事相就是理性。我們修行人一定要注意這點,理性上本來空無一物,一切煩惱就是菩提,一切生死就是涅槃,了無一法可得。但不能抛棄事相,理性要顧到,事相也要顧到,理事不二。今天四月初八大家來頂禮釋迦牟尼佛,就是事相,這事相就是理性。所以在佛菩薩聖誕、出家、成道日子,凡是有佛事可做的,我們佛弟子都來頂禮、供養、很好。佛教中有兩句話“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在佛法佛事門中任何活動,布施、供養、禮拜、贊歎、回向,這一切一切都是佛事,這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每一法都有利于本心的修證,有利于證到自性的清淨叁昧。還有一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實際從理性上講,對六塵境界一點不隨流轉。從理性上化空,從事相上照做,但不粘不著。《金剛經》中處處講破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一切相、我相、法相、空相等全破掉。但又講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講修一切善法,都是理事不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修行人對于理事不二這一點應很好領會。我們聚在一起慶祝釋迦牟尼佛生日,因緣十分難得。而且人生無常,佛問弟子人命有多久,有的弟子講幾天吧,講不定過幾天就死了,化掉了;有的講人的生命很快,一餐飯的時間就死了,現在心肌梗塞、腦血栓特別多,一下子就死。但釋迦牟尼佛認爲還沒講到點子上。“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就生命結束,與世界告別、與親人告別,這完全是事實,在現實世界中也可看到、聽到。在醫院裏生癌的,特別是心血管病的,子女送進去後,第二天就死了,人命真的在呼吸之間。根據釋迦牟尼佛講的不生不滅的實相境界,我們還是要深刻的體會,才能獲得學佛的利益。

   第二部分簡單講修行的方法。衆生根性萬有不齊,衆生習慣、環境、文化、背景都不同。所以釋迦牟尼佛五時說法,說無量法門。但這些無量法門中,都是靠自力,說難也不難,只要把妄想轉化,把我執轉化。我們修行惟一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轉化我們的妄想、習氣。我執者,就是以我爲中心,這“我”就是法相中的第七識,第六識專門是分別的,是是非非;第七識好比貨物進來,要經過他檢查好、壞、是、非,第七識是以我爲中心來看待一切事物,是我執。第八識好比檢驗員檢驗過後送到倉庫。因此,六識是分別依、七識是染淨依、八識是根本依,互相依賴,主要轉化第六、第七識。從法相來講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和第八識都是現量的。所謂現量者,他本身不起分別,起分別最容易造業的是第六識、七識,而第六識、七識中最猛烈的是第六意識,第六識是我們普通講的妄心、妄想。因此,修行通過一定的方法,把妄想、我執轉化了,就成就菩提。當煩惱妄想轉化後,清淨的境界就是菩提心。不必懷疑,佛菩薩一直都有這樣的開示,《楞嚴經》所謂“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所以我們修行時,修任何法門都是把妄念化空,把我執破掉,就能成就菩提,因爲無始以來的習氣在第八識裏都含藏起來,八萬劫前念一句阿彌陀佛還沒忘記。在修行時種種習氣都會翻出來,如沒辦法對付它,就要受生死流轉之苦。衆生畢竟是衆生,苦惱很深,釋迦牟尼佛深慈大悲,因此,說了種種法門之後,又說了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今天將念阿彌陀佛的道理簡單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修持有限,非常淺薄,也不一定講得清楚,供大家參考,互相交流。

   釋迦牟尼佛見一切衆生業障深重,見思煩惱不斷湧現,因此,在許多經典中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特別是大本《大乘無量壽經》、小本《阿彌陀經》中講得很是明確,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如何成佛?法藏比丘如何發願?特別大本中勸谕策進,講得入木叁分。小本中很重要一段:“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連續念佛到七天(七天不是一個定法,不能把佛法看成一成不變),要求達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四字很重要,就是一心不亂嘛!因此,臨終一關每一個修行居士都要碰到,究竟能不能了脫生死,是不是自心顛顛倒倒,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這時親愛別離,大哭小嚎,悲傷哀悼,難免心有所動,或財産、子女、房子放不下,或債權債務放不下,臨終時,這樣要了生脫死就較困難,因爲其心顛倒不安。心不顛倒就是正念頭分明,臨終時萬念皆空,歡歡喜喜上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世尊爲我們開導,彌陀世尊慈悲接引,我們按佛的教導依法修持,就可往生。堅持做功課十分重要,全事即理,不能光空講理論,事相上不能忘記。當各種生死苦惱境界來時,特別在修行中間,非但要靜中修,而且要動中修。上座做功課時是修行,大悲咒、心經、普門品或大乘無量壽經念一遍都可以,各人安排不同,但功課後多數居士忘了修行的任務,忘了自己是一個佛弟子。佛弟子就是以修行爲家務,二六時中念念不忘,寂而常照。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照。在功課時要念,平時也需要念,念就是轉化習氣,消磨習氣,處處與習氣鬥爭。這是修行重要關鍵。功夫不易上去,得定開慧,不易做到,境界來時往往不易灑脫自在,因此,不但要理事不二,同時還要動靜不二,靜中要修,動中也要修,上座時修定,下座時用智慧對付一切、影響一切、化空一切、把一切法化空,一切法化空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我們做功課時,常念南無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從這裏可看到,爲什麼不講其他波羅蜜,而講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對我們學佛人來講是不能少的。因此,歸納這兩點,勸請各位大德、同修,在修持時一方面身口意事相上恭敬禮拜、恭敬修持,特別在日常生活中,境界來時,喜怒哀樂來時,要提高警惕,不能隨它隨隨便便流轉,否則,功夫白用。講得通俗一點,是處處與自己反對,與自己過不去,這是修行的重要關鍵。希望在座各位同修、居士,不要辜負釋迦牟尼佛一片好心,在無量法門中開出一個淨土法門,這法門提起就是,用不著布壇場,如密宗一樣;用不著研究深的道理,如止觀法門一樣;一句阿彌陀佛蓦直念去,隨時隨地提起就是。這法門叁根普被,法身大士普賢、文殊、觀音等菩薩也不離開念佛,只有依佛才能究竟圓滿菩提心。凡夫大多數業障深重,很痛苦,家庭幹擾也大,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奉勸各位對一切世務、家務也要安排,好比做戲一樣,明知是做戲,但做得不好大家不要看。所以要精心處理好,安排好,盡自己能力做好世務、家務,在這基礎上要“心無所住”,過而不留。《金剛經》妙義無窮,任何四句偈可勝過七寶布施,勝過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因爲一個是無爲法,一個是有爲法;盡管七寶布施,還是有爲的,而《金剛經》四句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還是要生,但要生無所住心,不要粘住。每位居士要反問自已,一切六塵境界來時,不住牢,也不斷滅,還是有心。這是什麼心?請各位自己去參究。

  總的來講,淨土法門即事即理,即心即佛,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是不可思議的奇妙法門。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用不著其他方便,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心開。自心開悟,知道去了妄心,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還有一個如如不動的實相,這是一方面;還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收攝起來;這時清淨之念,就是正念,正念就是佛念,淨念相繼,念念不汙染,念念都是實相境界,這時也就是涅槃境界,“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通過今天祝賀浴佛節,大家皆大歡喜,繼續努力用功吧!

   …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