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略述
徐恒志居士
緣起
前不久,欣收徐老賜贈《般若之花》等文集,拜讀恩師近作《〈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略述》一文,受益匪淺。因此書目前發行量較小,保定衆居士發心倡印一小部分,但難全四方之請,網上沒有此文發布,有同修建議我閑暇時間把此文敲進論壇,以利同仁,也爲報老人慈念我等學人之大恩,借花獻佛,供養大衆,我當然義無反顧,欣然應允。
但由于學人日間工作忙碌,時間倉促,難免打字中存在疏忽遺漏之處,恭請諸位同仁師兄,不吝指正,感德無涯!
金明頂禮
正文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一本學佛必讀、婦孺皆知的大經。大般若經在四處,講了十六會,共有六百卷,這經是第九會所說,譯成中文共有5837個字。念誦的很多,但知義的較少。世親菩薩著《金剛經論》用二十七疑來破除疑惑,闡明經旨。現在按照昭明太子的叁十二分大略講解其要義。在叁十二分中,第一分是序分,第二至叁十一分半是正宗分,半分是流通分。學習般若法門,先須了解叁種般若,即由文字般若下手,引起觀照般若,而達到實相般若。“般若”是梵語,是五種不翻之一(1、秘密不翻;2、含多義不翻,如薄伽梵;3、我國所無,如閻浮樹;4、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5、生善不翻。)“般若”是生善不翻,因不學佛法,不能領悟“般若境界”。古人說:“依文解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所以要即文字離文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與般若相應。金剛是堅固、透明、銳利,用來比喻般若的體、相、用,所以此經是以“法”、“喻”爲名。(佛經取名有七種:即單的叁種,單“人”,如《佛說阿彌陀經》;單“法”,如《涅槃經》;單“喻”,如《梵網經》。複的叁種,“人、法”,如《文殊問般若經》;“法、喻”,如《妙法蓮華經》;“人、喻”,如《如來獅子吼品》。還有一種人、法、喻都具足的,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波羅密譯漢語爲“彼岸到”,意即“到彼岸”。實際上,此岸、彼岸都是比喻。具足煩惱即名此岸;解脫自在,即名彼岸。“金剛般若波羅密”是別名,“經”是通名,也叫“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經名的含義是:以金剛般的智慧,轉化煩惱妄想,到達解脫的彼岸。另外,此經以實相爲體,以無住爲宗,以破我滅罪爲用,以至極圓頓爲教相。這是此經“五重玄義”的提要。
現在簡略地講一下譯經的法師。鸠摩羅什大師,譯爲“童壽”,是一位有名的譯經大師,《妙法蓮華經》、《維摩诘所說經》、《佛說阿彌陀經》等,都是他翻譯的。七歲便隨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經論。在姚秦也即後秦時代,由姚興在長安集中八百多人,譯出經論98部。臨終火化,舌根不壞,證實所譯經典沒有錯誤。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從“如是我聞”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其中有六種根據,也即六種成就。“如是我聞”意思說:這些內容是我親自聞到的,這是一般的解釋。真“如”之理,決定“是”而不錯,這是較深的解釋。這裏包括“信”和“聞”兩個成就。“一時”即在說法的一個時間裏,因各國曆數有所差別,所以不用具體年、月、日,以“一時”說明之。這是“時”成就。“佛在舍衛國”,舍衛國是波斯匿王的京都,譯爲豐德——物産“豐”富,道“德”高尚,名聞全國。“祗樹給孤獨園”是太子祗陀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這園是給孤獨長者向祗陀太子用“黃金鋪地“買下的。這就是說法“主”成就和“處”成就。“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六種成就中最後一種“衆”成就。他們是常常隨佛聽法的。“比丘”是梵語,譯爲“怖魔”、“乞士”和“破惡”叁義;“大比丘”即是回小向大的比丘。“衆”即僧衆,也即“和合衆”,在事相上要有六種和合,——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總之,身、口、意、戒、見、利六種都要和合。“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常隨弟子有1255人,舉大數,叫1250人。其中佛成道後,在鹿野苑先度五比丘;次度了叁迦葉,即優樓頻螺、迦耶、那提叁位迦葉。叁人學外道,名氣很大,弟子也很多。佛就用火光叁昧和慈心叁昧,製服了口吐毒氣的毒龍,這就折服了優樓頻螺的驕傲,師徒共500人,皈依了佛陀;其他二人師徒亦有500人也同時皈依。舍利弗和目犍連本來也是外道,佛的威德感召,也棄邪歸正。另有耶舍長者及同學50人,受度歸佛。這樣,實際上是1255人常在一起。以上是通序,也叫證信序。以下再講別序,各經有所不同,故叫“別”。當中午、即日不過中,吃飯的時候,世尊依照規定,穿了僧伽黎大衣,即25條的袈裟,手持應量器——缽,入舍衛城中去次第乞食。“次第乞”也是一條戒規。過去迦葉尊者乞貧不乞富,爲了讓貧窮的人多培些福報;而須菩提卻是專化富人,恐怕他們福報享完,要他們繼續行布施。佛知道後就定下“次第乞”的規矩,平等利人。現在東南亞的泰國,還實行托缽乞食。“還至本處”以後,佛在吃好飯,收好衣缽,洗了足之後,展開座具,結跏趺而坐。上面這些動作,正是般若放光,全理成事,全事即理,體現了世尊不開口的說法。
善現啓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以下是正宗分,正式開始講這部《金剛經》。
“善現”是須菩提的譯語。在佛的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原是青龍陀如來再來。他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這都是印度的禮節,表示恭敬,也就是“叁業虔誠”。
然後須菩提贊歎世尊。“希有世尊”是說佛陀大慈大悲,一舉一動無不加護懷念諸菩薩,無不付與、叮囑諸菩薩。一切從有利于菩薩出發。須菩提隨即請問如來:善男子、善女人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應怎樣使心安住,應怎樣降伏其心。這裏必須注意,所謂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一般的善良之人,而是指已發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的大乘根性的菩薩。佛當時允許了須菩提的請求,“汝今谛聽,當爲汝說”。須菩提也欣然應諾,“願樂欲聞”。
這裏所謂“如來”,是佛的名號之一。十號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所謂“如來”即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是指應身如來。經上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指法身如來。
大乘正宗分第叁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以下開始談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修行方法。古德把經分爲信、解、行、證四方面,第二至第八分,是開示無住以生信;第九至第十六分是推廣無住以開解;第十七至二十四分,深觀無住以進修;第二十五分至叁十一分半是圓滿無住以成證。脈絡分明,層次井然,經中都有語句可作證。所謂“菩薩摩诃薩”,翻爲大菩薩,也即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發大乘心的覺有情的人。佛教導說,一切大菩薩應當這樣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包括卵、胎、濕、化。其中依水濕而生的叫濕生,有些小蟲,也是依濕而生。諸天與地獄是無而忽有是化生。蚊子由小蟲脫皮而生,也屬化生。此外,也包括“若有色”,指欲界和色界的衆生。“若無色”,指無色界的衆生,也指滅色歸空的空無邊處天衆生。“若有想”,指以識想爲命的識無邊處天衆生。“若無想”,指伏住六、七兩識的無所有處天衆生。“若非有想非無想”,指八識似轉未轉的非想、非非想處天衆生。佛告須菩提,所有這十大類衆生,我都叫他們入于無明已斷,迷惑已盡,二種生死(分段和變易生死)已了的“無余涅槃”。但雖然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際上我沒有滅度他們,因爲離相度生,並不執著于能度所度;而且衆生本具佛性,實際上是自性自度。這是爲什麽呢?因爲菩薩如果有能度的“我相”,有所度的“人相”,有很多差別的“衆生相”,有執著不舍的“壽者相”,就不成爲菩薩了。
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還有,須菩提,菩薩修行布施時,對于六塵諸法,應無所住著;也就是說不住著于色、聲、香、味、觸、法上去行布施。須菩提,菩薩應這樣不住相布施。爲什麽呢?菩薩能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其福德是不可思量的。須菩提,你以爲怎樣,東方虛空可思量嗎?須…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略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