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佛說,須菩提,若有人把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用來布施,這樣以離相布施的因,七寶布施的緣,你認爲得福多嗎?須菩提說:“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佛告須菩提,但若福德有實數可計,不算得福德多。若不住著于福德,得福離相,福同虛空,如來才說得福德多。有些大德說,這次不是較量之文,重在說明“以是因緣”。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佛又問須菩提,您以爲怎樣,佛可以從完全、圓滿的報身上來見到嗎?世尊,法身不應以具足色身來見到。爲什麽呢?如來所說的具足色身,是指報身。法身無相,空無自性,假名“具足色身”而已。
前面“具足色身”是指報身佛的總相,“具足諸相”是指報身佛的別相。佛有無量相、無量隨形好。是否可以在這諸相、諸隨形好上見到如來法身呢?答說:不可以從具足諸相上來見到法身。爲什麽呢?報身能說諸相具足。但法身無相,無相即非具足,但能悟到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假名爲“諸相具足”。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須菩提,你不要認爲如來有這一念:“我當有所說法”,不要這樣想,爲什麼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他是在謗佛,因爲他並不了解我的意思。須菩提:“說法者,是無法可說”,說而無說,不生執著,這樣才假名說法啊!
這時,能續法身慧命的須菩提問佛,未來世可能有衆生,聞此法要生信心否。佛說,這樣般若大法,末世不無生信的人,此等衆生已明了離相無住,本來無我執、無法執,這就不是衆生。但是解悟雖圓融,修證未臻終極,故又非不衆生。爲什麼稱這些衆生還叫衆生呢
如來說實非凡夫衆生,名爲菩薩衆生,能荷擔如來無上菩提。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佛得無上菩提,是無所得嗎?須菩提這時已深入悟證,以反問的口吻,表白他自己體會的境界。佛便同意他“如是如是”,說得很對。我于無上菩提,甚至沒有微少的法可得,不得而得,名爲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還有,須菩提,是法——無上正等正覺的理體,是人人平等,個個不無的,沒有高下之分。要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遠離四相,修五戒、十善、六度、萬行一切善法,就能得無上菩提。但是須菩提,不能住著在善法上。所謂善法,如來說即非善法,因緣所生,當體即空。處處修善法,而處處不著相,這才名爲無漏的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是第六次較量功德。佛告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須彌山王,這樣多的七寶,有人用來布施,若人受持讀誦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並爲他人解說,前面所說福德的百分不及一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亦所不能及。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你以爲怎樣,你們不要以爲如來有“我當度衆生”的念頭。須菩提,不要起這個念,爲什麼呢?如來實沒有度衆生。如來若有我度衆生的念頭,即有“我等四相”。須菩提,如來所謂“有我”者,乃是方便度生,並不執著我相。但世間凡夫,卻處處執我,佛隨立隨掃說,所謂凡夫者,也不可執著,即非凡夫,不過假名爲凡夫而已。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對機說法,過去對二乘人說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話。因此對須菩提說:你認爲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嗎?須菩提認爲過去佛曾說過,便說對的,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說,如果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轉輪聖王亦是如來了。須菩提當下領悟,改變所說觀點,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來觀如來。這時世尊便說偈語: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你可能作這個念頭:如來不具足相、離相就得無上菩提。須菩提,不要起這個念頭。如果這樣的話,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就說諸法斷滅。不要起這個念頭,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不說諸法斷滅相,不誤解一切法空。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個是菩薩與菩薩較量功德,不是與凡夫行布施較量功德。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用來布施;另外有人,知一切法無我,不但人無我,而且法無我,能夠成就無生法忍,這位菩薩的功德勝過前面菩薩所得的功德。“無生法忍”,是真智不動的無生忍力,初地及七八地菩薩所證入的實相理體。須菩提,爲什麼會勝過前面菩薩呢?因爲他不受福德,什麼叫不受福德呢?佛說:須菩提,菩薩所受福德不應貪著,所以說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有人說:如來有來去坐臥之相,此人對我所講的並不了解,爲什麼呢?法身盡虛空、遍法界,如如不動,並無來去之相;既無來處,亦無去處,故稱爲法身如來。
一合相理分第叁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有人把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這樣的微塵衆算多嗎?很多,世尊,但微塵衆並非實有,微塵衆即非微塵衆,但名叫微塵衆。叁千大千世界,可散爲微塵,世界亦非世界,不過名爲世界而已。如果說世界是實有,只是一個和合之相。如來說,所謂一合相,可合可分,都非實有,本不能說定,但一般凡夫卻貪著其事。
知見不生分第叁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爲了說明問題,又問須菩提,若有人說“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這人了解我的意思嗎?世尊,此人不解如來所說的義理,爲什麼呢?世尊所說“我等四見”,即非“我等四見”,假名“我等四見”。佛說,須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對降心離相,住心無住的道理,應這樣知、這樣見,這樣信解,無修而修,修即無修,不但空我相,亦要空法相。佛隨說隨掃說:須菩提,所謂法相也是緣生性空,即非法相,假名爲法相而已。
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分是第七次較量福德。須菩提,如果有人以無量阿僧祗劫世界七寶用作布施,另有人發菩提心,對于此經,乃至四句偈受持讀誦,並爲他人演說,其福勝過前人。怎樣演說呢?要以如理的智慧,契合于真如的本體而寂然不動,爲什麼呢?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爲之法,都是因緣和合,幻生幻滅,如夢、幻、泡、影、電、露一樣,應用這樣觀照般若通達實相般若,達到離相降妄、安住真心的自在解脫境界。
“不取于相”,即離相,是啓用,可說是總結前半部。“如如不動”,即見性,是證體,可說是總結後半部,靈文玄義,真是不可思議!
佛說如是經,長老須菩提,以及許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近事男、近事女,還有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聽佛所說,都生大歡喜心,信受奉行。續佛慧命,傳燈無盡。
整個《金剛經》的涵義,可以用“不粘不斷”四字概括之。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都是不粘的涵義。另一方面“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一切法皆是佛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都是不斷的說明。不粘即是真空,不斷即是妙有,真空妙有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妙谛天然,略述如是,不當之處,敬乞大德們指正。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略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