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燃燈佛處,是否獲得了授記成佛之菩提法呢?須菩提明確地回答:“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若有所得,“四相”未空,怎能成佛呢?妄心不住著,就能安住真心。這是授記成佛亦無所住。佛再問:你以爲怎樣,菩薩是否廣修六度萬行,來莊嚴自性佛土呢?不是這樣,世尊,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須菩提以叁谛道理來回答:“莊嚴佛土”是俗谛,因有假相,還須任運莊嚴;“即非莊嚴”是真谛,不住于莊嚴之相;“是名莊嚴”即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會歸于中道第一義谛。所以這叁句話,可以用真俗中叁谛來融通。這是莊嚴佛土無所住。一切事物都可以作如是觀。佛告訴須菩提,所以大菩薩們應生這樣的清淨心,不應住著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上生出妄心,應該無所住著,而生清淨之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的經眼、核心,十分重要,包括了佛法主要修證內容。應無所住,就是“真空”,而生其心就是“妙有”;終日無住,終日生心;終日生心,終日無住。當年惠能在五祖處,叁更入室,聽五祖說《金剛經》,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時,惠能言下大悟,說了五個“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便傳頓教及衣缽,成爲禅宗第六代祖師。所以此語我們必須精心體會。如果不出生清淨之心,便斷滅了佛性,而且既無“妙有”,“真空”也成爲頑空。清淨之心,是既不偏“空”,也不偏“有”;既不落“常”,也不落“斷”。如果執常,就成爲“常見”外道邪見;如果執斷,就成爲“斷見”外道邪見。外道的六十二種邪見,就是以“斷”、“常”二見爲根本的。須菩提,你以爲怎樣?譬如有人,報身的大小,象須彌山王,你認爲這身大不大呢?須菩提說,很大,世尊。爲什麽呢?有相之身可以大小來衡量,但佛所說的是非有身相的法身,假名叫大身而已。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這是第二次較量福德。佛又問須菩提,如果以一粒沙比作一條恒河,這許多恒河的沙數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很多,世尊,恒河尚無數之多,何況所有恒河中的沙數。佛說,我今實言告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充滿恒河沙數的叁千大千世界來作布施,得福多嗎?須菩提說,很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有人,在此經中,乃至受持實踐四句偈等,且能爲他人說,那末所得的無相福德性,勝過有漏的福德相。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又說,須菩提呀,如果你能隨緣解說《金剛經》,乃至只說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如法供養,象供養佛塔、佛廟,更何況有人能全部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這個人成就了最上(法身)第一(報身)希有(化身)的法、報、化叁身之法,凡經典所在的地方,即是有佛及佛的可尊可重的賢聖弟子,叁寶具足,十分殊勝。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時須菩提對佛說,此經應稱什麽名字,我們又當怎樣去奉行受持呢?佛告訴說,這經名叫“金剛般若波羅密”,你當奉持這個經名。我們必須知道,經名是全經的總持,憶持經名,就是修行的一個妙法;又因爲“經”是文字般若,依文字起觀照般若,而達實相般若,由經名就可具足“叁般若”。但“般若波羅密”,是假谛,“即非般若波羅密”是空谛;“是名般若波羅密”是中谛,即假即空即中,叁谛圓融,不可思議。
下面爲了說明般若離相之用,指出說法離相和依報、正報離相。佛問須菩提,你以爲如來有所說法嗎?須菩提回答:“如來無所說”。爲什麽呢?說法也是因緣和合,緣生性空,徒有假名;雖佛說法四十九年,並非無所說,但叁輪體空,不粘不著,雖有說法之相,而是說即無說,無說而說。這段是說法離相。
佛又問,叁千大千世界的微塵多嗎?須菩提說:甚多。佛就告訴須菩提,所謂微塵和世界的依報,分散即成微塵,合之即成世界,微塵非微塵,世界非世界,所謂微塵和世界,緣起性空,只是假名,並無實法。這段是依報離相。
佛又問:那末可以叁十二相正報來見如來法身嗎?須菩提回答: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爲什麽呢?叁十二相乃是應身,緣生如幻,非是法身清淨之相,不過假名爲叁十二相而已。這是正報離相。
至此佛又第叁次較量功德,告訴須菩提,若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與受持經中乃至四句偈,並爲他人說相比較,其福甚多于前者。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從第九到十六分是推廣無住以開解——深解義趣,但到十叁分本意已定,這裏是作個總結。
這時,須菩提聞到佛說此經之後,深深了解義趣,涕淚悲泣對佛說,我昔來已得解空慧眼,但不曾聽到這樣的微妙經典。如果有聽到此經,得清淨信心,而生實相,當知這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所謂實相,乃是真實之相,不是虛妄之相,所以說“即是非相”,假名爲“實相”而已。世尊,我現在聽到這樣經典,信解它、受持它,不算很難。可是到佛涅槃後第五個五百歲,也即“後五百歲”,有衆生能聽到是經,並信、解、受持,這人就是第一希有啊!爲什麽呢?這個人已經沒有四相。什麽原因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本來是空,何以故呢?“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今世人處處著相求佛,真是離道彌遠。佛印可須菩提所說,“如是如是”。若有人聞到此經而能不驚、不怖、不畏,此人很是希有。爲什麽呢?如來所說般若是第一波羅密,但不可執著第一波羅密,只不過假名爲第一波羅密。如來以離相妙行來降伏其心,的確是十分希有。佛又進一步引證忍辱度的修法,要叁輪體空,內無能忍之心,外無所忍之境,中無打罵毀辱之相,即空、即假、即中,圓滿成就忍辱度。佛並以事實來證明,我昔日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時,如果心有“四相”便會生嗔恨。又過去曾五百世作忍辱仙人,那時我也沒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所以菩薩應離一切相,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著于色而生妄心,亦不應住著于聲、香、味、觸、法上生起妄心。應該心無所住,但靈知不昧,出生清淨心,不同于木石,也不同于斷滅。如果心住于六塵,便不能安住真心,所以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應這樣行于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本來是空。按二谛說,“一切衆生”是俗谛,“即非衆生”是真谛。因爲衆生也是衆緣和合,其性本空。佛告訴須菩提,如來…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略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