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提说:不可思量的呀!佛又说,那麽南、西、北方及思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吗?须菩提亦说,不可思量的呀!佛说,菩萨布施而不住于相,福德广大亦象这样不可思量!佛告诫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此离相布施,无住生心,如我所教,把真心安住下来。经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不正是四维空间的描述吗?现在科学家,叫虚空的长、宽、高,叫三维空间,在三维空间的坐标上,加上时间,时空互相联系,就构成“四维空间连续区”,空间维数愈高,境界愈不可思议。《金刚经》到这里,已把离相度生、无住行施的道理讲清楚,故佛说:“如所教住”,就可以了。以下是详细发挥离相、无住的妙旨。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的意思怎样,是否可以把众生身相就认为是法身如来呢?须菩提说,那是不可以的,为什麽呢?如来所说的是众生身相,并非法身、实相。佛便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条件具备就产生了“缘起”现象;既是“缘起”,还是生灭的。但在缘起事物上,知其“非相”、本空,就能见到法身如来。这样迷时性相不同,悟时性相不二。如镜显人影时,镜即是影,影即是镜。所以《楞严经》说:色身、虚空、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对佛说,可曾有众生,听到这样言说、章句,生起真实信心吗?佛就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如来涅槃以后,“后五百岁”(即末法一万年中的最初五百年),还有持戒修福的人,对于所说离相度生、无住行施、非相见佛的章句能生深信,以此为实。我们知道,戒是定慧基础,福是修行资粮,持戒修福都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如果听到这些章句,乃至能生一念清净心的,如来能以五眼六通,尽知尽见,能得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的福德。为什麽呢?因为这些众生,已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相”。慧彻三空,功圆诸行。如果这些众生,取执“我相”,就著“我执四相”;如果取执“法相”,就著“法执四相”;如果取著“非法相”,就著“空执四相”。所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因此不应取著“我、法二相”,到了我、法两空以后,也不应取著“非法相”。正因为远离“四相”,自心才能清净。所以我常说,比丘们知我说法,比如借筏渡河,到岸即舍,惑业若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空。这里“法”即是有为法,“非法”是无为法,两边不著,正是朗然大觉呀!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上面讲到一切皆不应取,为什麽如来还得要说法呢
为了防止这个疑问,佛就设问,如来是否得无上菩提,是否有所说法
须菩提说:根据我的理解,所谓“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是个对待的假名,是无有定法的;而且是对机说法,应病与药,也无有一定的法则可说.为什麽呢
如来所说的法,本来不可取著,也不可言说,非有非空。为什麽这样说呢
因为一切圣贤都依止“无为法”修心,究竟无智亦无所得,但境界却有高低的差别。如按别教说:有的入于十信、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位,有的证入十地的十圣位;从圆教说,一修等于一切修,一证等于一切证,是初后不二,解行俱顿的。但从破惑来说,圆教是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破四十二品无明而成妙觉。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是第一次较量持经的功德。所谓三千大千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四大部洲,有一个太阳和月亮,合起来成为一个“小世界”,大略相当于一个太阳系。一千个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据现代天文学说明,我们所看到的银河系,有各种类型的恒星1,000亿颗以上,宇宙中还有许多超级银河系。真是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佛对须菩提说,用充满三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福德可否算多呢?须菩提回答:那是很多啊!为什麽呢?我是按照福德事相说的,不是依照福德的理性说的。但福德相有限,而福德性无量,按福德事相说,所以如来说福德多。佛说,如果有人乃至受持实践经中“四句偈”,且能为他人讲说,其福德能胜过七宝布施。为什麽呢?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皆从此经所出。所谓此经,不仅是指的文字般若,因为可由文字起观照,而达实相,更主要的是领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妙理!这里所谓“四句偈”并不限定指哪四句,只要出自《金刚经》,能正确解释它,都可算是“四句偈”。
佛说《金刚经》处处随立随扫,所以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谓佛法”是俗谛,“即非佛法”是指真谛,真俗不二,二谛融通,就是中道第一义谛。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以为怎样?能否作我得须陀洹果之念呢?须菩提说,不可以的。这是因为须陀洹虽断三界见惑尽,入小乘见道位,名为“入”
圣人之“流”,但实际上,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并无所入,不起分别和贪著之念,假名叫须陀洹。佛又问,那末已断欲界前六品思惑的斯陀含,能否作我得斯陀含果之念呢?须菩提也说,不可以的。因为斯陀含虽一来天上,一来人间,在欲界再受一番生死,而实无往来,不执著于往来之相,假名为“一来”。佛又问,那末阿那含能否作我得阿那含果之念呢?须菩提说,也是不可以的。因为阿那含虽已断欲界后三品思惑,称为“不来”,而不执著于不来欲界之相,假名为“不来”。佛又问,那末阿罗汉能否作我得阿罗汉道之念呢?须菩提也说,不可以的。因为阿罗汉虽已断三界见思烦恼,所以译为杀贼、应供和无生。既是无生,还有什麽实在之法可得。若阿罗汉作我得阿罗汉道之念,便著了我执四相。怎麽能得阿罗汉道呢?世尊呀!你说我得无诤三昧,是得无诤三昧人中的第一人。还赞叹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我不作“我是离欲阿罗汉”之念。因为我若作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世尊便不说须菩提是乐于寂静的行者。由于实无所得,才叫须菩提是乐于寂静行的。
以上三种果位,都是小乘分位之果,到了四果才算得究竟道法,所以称四果为“阿罗汉道”,也就是近于佛的觉道。“无诤三昧”就是不生诤论,不说是非长短的无诤正定。“离欲”即断除财、色、名、食、睡的五欲,没有一切欲念,不仅是指淫欲的。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须菩提,你以为怎样,如来昔在…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