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燃灯佛处,是否获得了授记成佛之菩提法呢?须菩提明确地回答:“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若有所得,“四相”未空,怎能成佛呢?妄心不住著,就能安住真心。这是授记成佛亦无所住。佛再问:你以为怎样,菩萨是否广修六度万行,来庄严自性佛土呢?不是这样,世尊,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须菩提以三谛道理来回答:“庄严佛土”是俗谛,因有假相,还须任运庄严;“即非庄严”是真谛,不住于庄严之相;“是名庄严”即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会归于中道第一义谛。所以这三句话,可以用真俗中三谛来融通。这是庄严佛土无所住。一切事物都可以作如是观。佛告诉须菩提,所以大菩萨们应生这样的清净心,不应住著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上生出妄心,应该无所住著,而生清净之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经眼、核心,十分重要,包括了佛法主要修证内容。应无所住,就是“真空”,而生其心就是“妙有”;终日无住,终日生心;终日生心,终日无住。当年惠能在五祖处,三更入室,听五祖说《金刚经》,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时,惠能言下大悟,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祖便传顿教及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所以此语我们必须精心体会。如果不出生清净之心,便断灭了佛性,而且既无“妙有”,“真空”也成为顽空。清净之心,是既不偏“空”,也不偏“有”;既不落“常”,也不落“断”。如果执常,就成为“常见”外道邪见;如果执断,就成为“断见”外道邪见。外道的六十二种邪见,就是以“断”、“常”二见为根本的。须菩提,你以为怎样?譬如有人,报身的大小,象须弥山王,你认为这身大不大呢?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麽呢?有相之身可以大小来衡量,但佛所说的是非有身相的法身,假名叫大身而已。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是第二次较量福德。佛又问须菩提,如果以一粒沙比作一条恒河,这许多恒河的沙数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很多,世尊,恒河尚无数之多,何况所有恒河中的沙数。佛说,我今实言告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充满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来作布施,得福多吗?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有人,在此经中,乃至受持实践四句偈等,且能为他人说,那末所得的无相福德性,胜过有漏的福德相。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又说,须菩提呀,如果你能随缘解说《金刚经》,乃至只说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如法供养,象供养佛塔、佛庙,更何况有人能全部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这个人成就了最上(法身)第一(报身)希有(化身)的法、报、化三身之法,凡经典所在的地方,即是有佛及佛的可尊可重的贤圣弟子,三宝具足,十分殊胜。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时须菩提对佛说,此经应称什麽名字,我们又当怎样去奉行受持呢?佛告诉说,这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密”,你当奉持这个经名。我们必须知道,经名是全经的总持,忆持经名,就是修行的一个妙法;又因为“经”是文字般若,依文字起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由经名就可具足“三般若”。但“般若波罗密”,是假谛,“即非般若波罗密”是空谛;“是名般若波罗密”是中谛,即假即空即中,三谛圆融,不可思议。
下面为了说明般若离相之用,指出说法离相和依报、正报离相。佛问须菩提,你以为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如来无所说”。为什麽呢?说法也是因缘和合,缘生性空,徒有假名;虽佛说法四十九年,并非无所说,但三轮体空,不粘不着,虽有说法之相,而是说即无说,无说而说。这段是说法离相。
佛又问,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多吗?须菩提说:甚多。佛就告诉须菩提,所谓微尘和世界的依报,分散即成微尘,合之即成世界,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所谓微尘和世界,缘起性空,只是假名,并无实法。这段是依报离相。
佛又问:那末可以三十二相正报来见如来法身吗?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为什麽呢?三十二相乃是应身,缘生如幻,非是法身清净之相,不过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这是正报离相。
至此佛又第三次较量功德,告诉须菩提,若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与受持经中乃至四句偈,并为他人说相比较,其福甚多于前者。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从第九到十六分是推广无住以开解——深解义趣,但到十三分本意已定,这里是作个总结。
这时,须菩提闻到佛说此经之后,深深了解义趣,涕泪悲泣对佛说,我昔来已得解空慧眼,但不曾听到这样的微妙经典。如果有听到此经,得清净信心,而生实相,当知这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所谓实相,乃是真实之相,不是虚妄之相,所以说“即是非相”,假名为“实相”而已。世尊,我现在听到这样经典,信解它、受持它,不算很难。可是到佛涅槃后第五个五百岁,也即“后五百岁”,有众生能听到是经,并信、解、受持,这人就是第一希有啊!为什麽呢?这个人已经没有四相。什麽原因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本来是空,何以故呢?“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今世人处处著相求佛,真是离道弥远。佛印可须菩提所说,“如是如是”。若有人闻到此经而能不惊、不怖、不畏,此人很是希有。为什麽呢?如来所说般若是第一波罗密,但不可执著第一波罗密,只不过假名为第一波罗密。如来以离相妙行来降伏其心,的确是十分希有。佛又进一步引证忍辱度的修法,要三轮体空,内无能忍之心,外无所忍之境,中无打骂毁辱之相,即空、即假、即中,圆满成就忍辱度。佛并以事实来证明,我昔日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时,如果心有“四相”便会生嗔恨。又过去曾五百世作忍辱仙人,那时我也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所以菩萨应离一切相,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著于色而生妄心,亦不应住著于声、香、味、触、法上生起妄心。应该心无所住,但灵知不昧,出生清净心,不同于木石,也不同于断灭。如果心住于六尘,便不能安住真心,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这样行于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本来是空。按二谛说,“一切众生”是俗谛,“即非众生”是真谛。因为众生也是众缘和合,其性本空。佛告诉须菩提,如来…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