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飽滿所欲而無乏少之願;四、使一切衆生安立大乘之願;五、使一切衆生行梵行具叁聚戒之願;六、使一切不具者諸根完具之願;七、除一切衆生衆病,令身心安樂,證得無上菩提之願;八、轉女成男之願;九、使諸有情解脫天魔外道纏縛,邪思惡見稠林,引攝正見之願;十、使衆生解脫惡王劫賊等橫難之願;十一、使饑渴衆生得上食之願;十二、使貧乏無衣服者得妙衣之頂。
【藥師琉璃光佛】 簡稱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國的教主。此佛在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其中第七願,願成佛時,若諸有情,衆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一聞其名號,衆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成佛,所以稱爲藥師。又第二願,願成佛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過于日月,所以稱爲琉璃光。
【藥師琉璃光如來】 見藥師琉璃光佛條。
【藥珠二身】 藥樹王身和如意珠王身。佛爲了拔除衆生的苦難而化現之身叫做藥樹王身;爲了給衆生安樂而化現之身叫做如意珠王身。
【藥樹王身】 佛菩薩爲了拔除衆生的苦難而在六道之中化現的身。
【證】 即證果,亦即一般人所說的開悟或得道。
【證法】 俱舍論所說教證二法之一,即證悟各種果位的道法。
【證果】 即一般人所說的開悟或得道。
【證悟】 證知悟解。
【證智】 指菩薩于初地時證悟中道之理的無漏正智。
【證覺】 證是證得妙道,覺是覺悟真理。
【證入】 證得妙道而入于真理。
【證入成佛】 華嚴宗所立叁生成佛之一。見叁生成佛條。
【證信序】 每部經的通序,用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此經是佛親說,並非僞品。
【證大菩提】 謂證得佛的正覺。佛的正覺即叫做大菩提。
【證滿成佛】 四滿成佛之一。
【譏嫌】 被人家說壤話。
【譏嫌戒】 息世譏嫌戒的簡稱,亦即停止做讓人家說壞話的事的戒律。
【識】 心的別名,了別之義。心對于境而了別,叫做識。
【識心】 六識或八識之心王。
【識住】 識所安住或愛著的境界。見四識住條。
【識身】 心身。
【識食】 地獄和無色界的衆生全靠識來保持身體,謂之識食,爲四食之一。
【識界】 十八界之一。
【識海】 真如是如來藏識,真如因隨緣而起諸法,好像大海掀起波濤一樣,所以叫做識海。
【識藏】 如來藏與無明和合而成阿賴耶識,生出一切萬法,故指如來藏爲識藏。
【識蘊】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識變】 一切萬法唯識所變。
【識無邊處天】 無色界之第二天名,爲四空處之一。
【識無邊處定】 見四空定條。
【邊見】 五見之一,即遍于一邊的惡見。如有人固執人死之後爲斷滅,沒有後世,叫做斷見或無見。又有人固執人死之後仍是爲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爲豬馬牛羊,叫做常見或有見。這些執斷執常的見解,都遍于一邊,不合中道,故名邊見。
【邊界】 邊地懈慢界的簡稱。
【邊罪】 比丘犯了殺盜淫和大妄語等四重罪,叫做邊罪,因其罪深重,爲佛法邊外的人。
【邊地】 邊隅之地。在西方極樂世界的邊隅,有地名懈慢界,又名胎宮,往生到那裏的人,五百歲間不得見聞叁寶。
【邊執見】 簡稱邊見。見邊見條。
【邊際智】 指等覺菩薩的智慧,因這種智慧是居于妙覺位的邊際。
【願】 誓願。願有總願和別願兩種,如四弘誓願是總願,如彌陀的四十八願和藥師的十二願是別願。
【願土】 依阿彌陀佛的本願而成就的國土,即極樂淨土。
【願身】 佛十身之一。見十身條。
【願佛】 酬報因願之佛,亦即八相成道之化身佛,是十種佛之一。
【願度】 十度之一。見十度條。
【願食】 五食之一。見五食條。
【願海】 (喻)菩薩的誓願深廣如海。
【願船】 (喻)彌陀的本願如船,能將衆生渡到彼岸。
【願輪】 菩薩的誓願很堅固,能摧破一切的怨敵,好像輪王的輪寶一樣,所以叫做輪。
【願力】 誓願的力量。
【願力自然】 謂靠著阿彌陀佛本願的力量,衆生自然能夠往生淨土。
【願行】 誓願和修行。
【願行具足】 誓願和修行圓滿具足。
【願波羅蜜】 十波羅蜜之一。見十波羅蜜條。
【願波羅蜜十德】 盡成就一切衆生、盡莊嚴一切世界、盡供養一切諸佛、盡通達無障礙之法、盡修行遍法界之行、身恒住而盡未來劫、智盡知一切之心念、盡覺悟流轉還滅、盡示現一切之國土、盡證得如來之智慧。
【顛倒】 倒見事理的意思,如以無常爲常,以苦爲樂等是。
【顛倒心】 心思不定,顛顛倒倒,亂轉念頭。
【離蓋】 脫離五蓋,也就是脫離五種煩惱。見五蓋條。
【離垢】 脫離煩惱的垢染。
【離垢地】 菩薩十地之一。見菩薩十地條。
【離垢眼】 脫離煩惱之垢染的清淨法眼。
【離垢世界】 舍利弗將來成佛的國名。
【離相】 法華經所說叁相之一。見叁相條。
【離相戒】 又名無相戒,即持戒的人心無所著,視一切戒律,猶如虛空,了無持犯之相。
【離生】 脫離生死。
【離生性】 出離生死的正性,亦即得道之聖者通達谛理斷見思惑永離叁界之生死的正性。
【離生喜樂地】 叁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初禅天,因此天是脫離欲界之罪惡而生喜歡二受之處。
【離衣宿】 佛製僧尼不得叁衣離身他處宿。
【離染服】 袈裟的別名。
【離欲地】 通教十地之一,即離欲界之地位,相等于藏教的不還果。
【離間語】 離間人家和好的言語,是十惡業之一。
【離塵服】 袈裟的別名。
【離縛斷】 四斷之一。見四斷條。
【離系果】 脫離煩惱之系縛的果位,即涅槃,是五果之一。
【離言真如】 二真如之一。見二真如條。
【離怖畏如來】 在施餓鬼之法中,五如來中北方如來之名,亦即釋迦如來。
【難陀】 1.比丘名,華譯爲善歡喜,又名牧牛難陀,因問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後來跟佛出家,獲證阿羅漢果。2.孫陀羅難陀的簡稱,是佛的堂弟,家有豔妻,因沈溺于其妻的美色,不樂出家,後來爲佛方便度化,結果證得阿羅漢果。
【難度】 衆生剛強,很難濟度。
【難伏地】 佛地的別名,因無任何力量足以降伏佛。
【難行】 艱難修行的方法。
【難行道】 二道之一。見二道條。
【難勝地】 菩薩十地之第五。見菩薩十地條。
【難易二道】 難行道和易行道。見二道條。
二十畫
【嚴淨】 國土莊嚴清淨。
【寶印】 1.指叁寶中的法寶。2.叁法印。3.指諸佛菩薩種種的印契。
【寶地】 佛地。
【寶車】 以衆寶莊嚴的大白牛車,(喻)一乘佛法。
【寶性】 如來藏的別名,因如來藏在衆生之煩惱中,不失其真如清淨之本性。
【寶相】 謂佛像很莊嚴。
【寶王】 佛陀的尊稱,因佛陀是以諸功德作莊嚴。
【寶王叁昧】 念佛叁昧的美名,因念佛即是叁昧中的至寶。
【寶樓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寶樓珠閣之相。
【寶樹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寶樹之相。
【寶池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八功德池之相。
【寶勝如來】 在施餓鬼之法中,五如來中南方寶生如來,叫做寶勝如來。
【忏】 梵語忏摩的簡稱,是悔過的意思。
【忏法】 拜忏的儀製,有慈悲忏法、水忏法、觀音忏法、阿彌陀忏法、圓通忏法、法華忏法、方等忏法、金光明忏法、吉祥忏法等等。
【忏儀】 忏法的儀式。有法華忏法、方等忏法、觀音忏法、彌陀忏法等之別。
【忏摩】 簡稱忏,是悔過的意思。見忏悔條。
【忏悔】 忏是發露過去所作的舊惡,悔是知錯以後不會再作。
【忏悔功德】 天臺所立五悔之一。
【蘇怛羅】 又作蘇多羅、素呾纜、修多羅、修妒路等,華譯爲綖線,又譯作經、契經、綖經,是經典的通稱。
【蘇悉地】 華譯爲妙成就。
【蘇悉地羯羅】 華譯爲妙成就作業,亦即成就一切世出世間作業的妙法。
【蘊】 積集之義。有色蘊(物質)與心蘊(精神)的分別。
【蘊界】 五蘊與十八界。
【蘊識】 1.蘊蓄心識的意思,與含識同義。2.識是五蘊之一,故名蘊識。
【蘊魔】 四魔之一。
【蘊善巧】 見十善巧條。
【蘊處界】 舊譯爲陰、入、界。其中蘊即五蘊,又名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爲衆生的心身。處即十二處,又名十二入,即六根對六塵之處。界即十八界,爲六根對六塵,生起六識,叁六共爲十八,界即境界。此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通常叫做叁科。
【覺】 梵語叫做菩提,是覺察或覺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煩惱,伺隙侵人,惟至聖能隨緣省察,不爲所困,是覺察義;在理障上,凡夫癡迷,顛倒執著,惟至聖能朗然徹悟,燭照無遺,是覺悟義。
【覺心】 本覺的妙心,亦即覺悟不迷的心。
【覺王】 佛的尊稱,因佛是覺悟最徹底的人。
【覺分】 梵語叫做菩提分,即順于覺的支分,有叁十七法,亦即叁十七科的道品。
【覺支】 觀察吾人心術的偏正,叫做覺法,覺法不止一個,所以叫做支。
【覺他】 使他人覺悟的意思,是二覺之一。
【覺母】 文殊菩薩的德號,因文殊于智理二門中司智門,而諸佛皆由智慧而生。
【覺位】 正覺的地位,亦即成佛的地位。
【覺性】 1.覺悟的自性。2.…
《佛學常見辭彙 十六畫~卅叁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