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之愿;四、使一切众生安立大乘之愿;五、使一切众生行梵行具三聚戒之愿;六、使一切不具者诸根完具之愿;七、除一切众生众病,令身心安乐,证得无上菩提之愿;八、转女成男之愿;九、使诸有情解脱天魔外道缠缚,邪思恶见稠林,引摄正见之愿;十、使众生解脱恶王劫贼等横难之愿;十一、使饥渴众生得上食之愿;十二、使贫乏无衣服者得妙衣之顶。
【药师琉璃光佛】 简称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国的教主。此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其中第七愿,愿成佛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一闻其名号,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成佛,所以称为药师。又第二愿,愿成佛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过于日月,所以称为琉璃光。
【药师琉璃光如来】 见药师琉璃光佛条。
【药珠二身】 药树王身和如意珠王身。佛为了拔除众生的苦难而化现之身叫做药树王身;为了给众生安乐而化现之身叫做如意珠王身。
【药树王身】 佛菩萨为了拔除众生的苦难而在六道之中化现的身。
【证】 即证果,亦即一般人所说的开悟或得道。
【证法】 俱舍论所说教证二法之一,即证悟各种果位的道法。
【证果】 即一般人所说的开悟或得道。
【证悟】 证知悟解。
【证智】 指菩萨于初地时证悟中道之理的无漏正智。
【证觉】 证是证得妙道,觉是觉悟真理。
【证入】 证得妙道而入于真理。
【证入成佛】 华严宗所立三生成佛之一。见三生成佛条。
【证信序】 每部经的通序,用如是我闻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此经是佛亲说,并非伪品。
【证大菩提】 谓证得佛的正觉。佛的正觉即叫做大菩提。
【证满成佛】 四满成佛之一。
【讥嫌】 被人家说壤话。
【讥嫌戒】 息世讥嫌戒的简称,亦即停止做让人家说坏话的事的戒律。
【识】 心的别名,了别之义。心对于境而了别,叫做识。
【识心】 六识或八识之心王。
【识住】 识所安住或爱著的境界。见四识住条。
【识身】 心身。
【识食】 地狱和无色界的众生全靠识来保持身体,谓之识食,为四食之一。
【识界】 十八界之一。
【识海】 真如是如来藏识,真如因随缘而起诸法,好像大海掀起波涛一样,所以叫做识海。
【识藏】 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成阿赖耶识,生出一切万法,故指如来藏为识藏。
【识蕴】 五蕴之一。见五蕴条。
【识变】 一切万法唯识所变。
【识无边处天】 无色界之第二天名,为四空处之一。
【识无边处定】 见四空定条。
【边见】 五见之一,即遍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为断灭,没有后世,叫做断见或无见。又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叫做常见或有见。这些执断执常的见解,都遍于一边,不合中道,故名边见。
【边界】 边地懈慢界的简称。
【边罪】 比丘犯了杀盗淫和大妄语等四重罪,叫做边罪,因其罪深重,为佛法边外的人。
【边地】 边隅之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边隅,有地名懈慢界,又名胎宫,往生到那里的人,五百岁间不得见闻三宝。
【边执见】 简称边见。见边见条。
【边际智】 指等觉菩萨的智慧,因这种智慧是居于妙觉位的边际。
【愿】 誓愿。愿有总愿和别愿两种,如四弘誓愿是总愿,如弥陀的四十八愿和药师的十二愿是别愿。
【愿土】 依阿弥陀佛的本愿而成就的国土,即极乐净土。
【愿身】 佛十身之一。见十身条。
【愿佛】 酬报因愿之佛,亦即八相成道之化身佛,是十种佛之一。
【愿度】 十度之一。见十度条。
【愿食】 五食之一。见五食条。
【愿海】 (喻)菩萨的誓愿深广如海。
【愿船】 (喻)弥陀的本愿如船,能将众生渡到彼岸。
【愿轮】 菩萨的誓愿很坚固,能摧破一切的怨敌,好像轮王的轮宝一样,所以叫做轮。
【愿力】 誓愿的力量。
【愿力自然】 谓靠著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众生自然能够往生净土。
【愿行】 誓愿和修行。
【愿行具足】 誓愿和修行圆满具足。
【愿波罗蜜】 十波罗蜜之一。见十波罗蜜条。
【愿波罗蜜十德】 尽成就一切众生、尽庄严一切世界、尽供养一切诸佛、尽通达无障碍之法、尽修行遍法界之行、身恒住而尽未来劫、智尽知一切之心念、尽觉悟流转还灭、尽示现一切之国土、尽证得如来之智慧。
【颠倒】 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
【颠倒心】 心思不定,颠颠倒倒,乱转念头。
【离盖】 脱离五盖,也就是脱离五种烦恼。见五盖条。
【离垢】 脱离烦恼的垢染。
【离垢地】 菩萨十地之一。见菩萨十地条。
【离垢眼】 脱离烦恼之垢染的清净法眼。
【离垢世界】 舍利弗将来成佛的国名。
【离相】 法华经所说三相之一。见三相条。
【离相戒】 又名无相戒,即持戒的人心无所著,视一切戒律,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
【离生】 脱离生死。
【离生性】 出离生死的正性,亦即得道之圣者通达谛理断见思惑永离三界之生死的正性。
【离生喜乐地】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初禅天,因此天是脱离欲界之罪恶而生喜欢二受之处。
【离衣宿】 佛制僧尼不得三衣离身他处宿。
【离染服】 袈裟的别名。
【离欲地】 通教十地之一,即离欲界之地位,相等于藏教的不还果。
【离间语】 离间人家和好的言语,是十恶业之一。
【离尘服】 袈裟的别名。
【离缚断】 四断之一。见四断条。
【离系果】 脱离烦恼之系缚的果位,即涅槃,是五果之一。
【离言真如】 二真如之一。见二真如条。
【离怖畏如来】 在施饿鬼之法中,五如来中北方如来之名,亦即释迦如来。
【难陀】 1.比丘名,华译为善欢喜,又名牧牛难陀,因问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后来跟佛出家,获证阿罗汉果。2.孙陀罗难陀的简称,是佛的堂弟,家有艳妻,因沉溺于其妻的美色,不乐出家,后来为佛方便度化,结果证得阿罗汉果。
【难度】 众生刚强,很难济度。
【难伏地】 佛地的别名,因无任何力量足以降伏佛。
【难行】 艰难修行的方法。
【难行道】 二道之一。见二道条。
【难胜地】 菩萨十地之第五。见菩萨十地条。
【难易二道】 难行道和易行道。见二道条。
二十画
【严净】 国土庄严清净。
【宝印】 1.指三宝中的法宝。2.三法印。3.指诸佛菩萨种种的印契。
【宝地】 佛地。
【宝车】 以众宝庄严的大白牛车,(喻)一乘佛法。
【宝性】 如来藏的别名,因如来藏在众生之烦恼中,不失其真如清净之本性。
【宝相】 谓佛像很庄严。
【宝王】 佛陀的尊称,因佛陀是以诸功德作庄严。
【宝王三昧】 念佛三昧的美名,因念佛即是三昧中的至宝。
【宝楼观】 观经所说十六观之一,即观想极乐世界宝楼珠阁之相。
【宝树观】 观经所说十六观之一,即观想极乐世界宝树之相。
【宝池观】 观经所说十六观之一,即观想极乐世界八功德池之相。
【宝胜如来】 在施饿鬼之法中,五如来中南方宝生如来,叫做宝胜如来。
【忏】 梵语忏摩的简称,是悔过的意思。
【忏法】 拜忏的仪制,有慈悲忏法、水忏法、观音忏法、阿弥陀忏法、圆通忏法、法华忏法、方等忏法、金光明忏法、吉祥忏法等等。
【忏仪】 忏法的仪式。有法华忏法、方等忏法、观音忏法、弥陀忏法等之别。
【忏摩】 简称忏,是悔过的意思。见忏悔条。
【忏悔】 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不会再作。
【忏悔功德】 天台所立五悔之一。
【苏怛罗】 又作苏多罗、素呾缆、修多罗、修妒路等,华译为綖线,又译作经、契经、綖经,是经典的通称。
【苏悉地】 华译为妙成就。
【苏悉地羯罗】 华译为妙成就作业,亦即成就一切世出世间作业的妙法。
【蕴】 积集之义。有色蕴(物质)与心蕴(精神)的分别。
【蕴界】 五蕴与十八界。
【蕴识】 1.蕴蓄心识的意思,与含识同义。2.识是五蕴之一,故名蕴识。
【蕴魔】 四魔之一。
【蕴善巧】 见十善巧条。
【蕴处界】 旧译为阴、入、界。其中蕴即五蕴,又名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为众生的心身。处即十二处,又名十二入,即六根对六尘之处。界即十八界,为六根对六尘,生起六识,三六共为十八,界即境界。此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通常叫做三科。
【觉】 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烦恼,伺隙侵人,惟至圣能随缘省察,不为所困,是觉察义;在理障上,凡夫痴迷,颠倒执著,惟至圣能朗然彻悟,烛照无遗,是觉悟义。
【觉心】 本觉的妙心,亦即觉悟不迷的心。
【觉王】 佛的尊称,因佛是觉悟最彻底的人。
【觉分】 梵语叫做菩提分,即顺于觉的支分,有三十七法,亦即三十七科的道品。
【觉支】 观察吾人心术的偏正,叫做觉法,觉法不止一个,所以叫做支。
【觉他】 使他人觉悟的意思,是二觉之一。
【觉母】 文殊菩萨的德号,因文殊于智理二门中司智门,而诸佛皆由智慧而生。
【觉位】 正觉的地位,亦即成佛的地位。
【觉性】 1.觉悟的自性。2.…
《佛学常见辞汇 十六画~卅三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