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從越只國到毗舍離國
佛陀有一次離開王舍城的耆阇窟山,度過恒河進入越只國,在那邊說教的次數很多,經過很多的鄉村,又經過很多的市鎮,佛陀知道以應身佛陀住世度化的因緣,總要有完的時候,佛陀很想把要教示的完全教給大家。
佛陀在越只國教化以後,曾把住在越只國的比丘集合起來作過一次訓話,無非是叮咛大家學道,要記好並遵守聖戒、聖定、聖智慧、聖解脫的四種微妙之法,然後轉道毗舍離國去時,又先在巴連弗城說法。
巴連弗城的佛教信者,聽說將近八十歲的佛陀,法駕親自前來說法,想要逢佛陀的人,不分遠近都抽暇趕來。佛陀端坐在一棵樹下,見到佛陀圓滿之相的人,沒有一個不感動,沒有一個不向前致最敬禮。
信者們商量,臨時搭一個帳蓬作大講堂,敷設法座,請佛陀說法,佛陀很歡喜接受他們的善意。
佛陀在臨時的大講堂中對大衆說法道:
“信仰我的教法的信衆們!你們信奉我的教法,第一要皈依叁寶,皈依佛陀、教法、僧伽,才是佛教的信徒。皈依叁寶以後要嚴持五戒,不亂殺、不亂取、不亂淫、不亂說、不亂吃,是爲五戒。受戒的人有五種功德:第一是所求皆能如願,因爲不正當的不求,第二是所有淨財益發增加,第叁是到甚麼地方都能獲得衆人愛敬,第四是美譽傳播四方,第五是死後得生天上;守此五戒者若再加多培植福德因緣和念佛,便能往生不退轉的西方極樂世界。若是不念佛又再犯戒,有五種損失,第一求財不能順利,第二就是得財也易散失,第叁到處受人輕視,第四惡名到處傳遍,第五身壞命終之時墮落地獄。”
除此以外,佛陀又說些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的教理,增強他們的信心,佛陀的觀機說教,聽的人沒有一個不感激。佛陀說完法後,大家都戀戀不舍的不肯解散,他們怕將來再不能逢到佛陀。
等到大家散去以後,已是更深夜靜,佛陀帶著阿難就在臨時的講堂中進入禅定。
第二天早晨,阿阇世王派大臣雨舍來訪問佛陀。
因爲阿阇世王和越只國因不愉快的事在一氣之下想發動戰爭,爲了對戰事有必勝的把握,阿阇世王想知道越只國的情形,很多的臣下告訴王說,佛陀在越只國說法很久,最好派人前去請問佛陀。
雨舍大臣奉了王命,他想到爲了要和越只國發動戰爭的事,去請問佛陀關於越只國的情形,實在是很不恰當的事。但王命是如此,雨舍想不告訴佛陀關于戰爭的話,只問些越只國的情形就好。
大智大覺的佛陀,並不是不知道雨舍的來意,佛陀等雨舍頂禮以後,先不向他講話,對著在身旁爲佛陀打扇的阿難問道:
“阿難!你見過越只國的人集合在一起談論過政治的事嗎?他們的政治是不是自由平等呢?”
“我聽過他們談論政治的事,他們的政治非常自由平等!”阿難回答。
佛陀點頭說道:
“是不錯的,越只國上下全國人民,非常團結,外國的侵略不會有勝利的把握。阿難!還有你聽到過嗎?越只國的人很有教育,從來不做不法的事,一切都很合禮度,你有聽這樣的話嗎?”
“佛陀!我知道越只國的教育非常普及,無論男女老少,他們都講求知識,都很守法愛國。”阿難明白佛陀的意思,順著佛陀的意思回答。
佛陀又再點頭說道:
“如果是這樣,老少都受教育,都知道守法愛國,他國的侵略,是不會勝利的。阿難!你還有聽說過越只國的人民,孝順父母、和睦鄉親、尊師重道、敬老恤貧,一切都合乎義理人情的話嗎?”
“佛陀!我知道越只國的民風很厚,他們都奉行佛陀的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的教法。”
佛陀非常歡喜的再說道:
“阿難!如果是這樣,他們的國家和人民以倫理道德行事,那就會平安幸福,不會畏懼外國的侵略。阿難!你還有聽說越只國的人民,信仰宗教、恭敬沙門,全國上下都講究道德的話嗎?”
“佛陀!我聽說過的,越只國的人民對佛陀的教法有著甚深的信仰,相信因果,受持五戒。”阿難知道佛陀的心,他不考慮的回答。
佛陀像是沒有別人在身邊,又叫阿難道:
“阿難!假使是這樣,越只國一定是國泰民安,他國的侵略者如要發動戰爭時,定有甚多的顧慮。阿難!你有聽說過越只國的人民,不說邪語、不談妄言、家庭圓滿、清淨無缺的話嗎?”
“佛陀!越只國的人民,慈顔愛語,我是知道的,他們私人的事,隱惡揚善,公家的事,大家討論得失。”
佛陀加重語氣說道:
“阿難!假使是這樣的話,公私分清,各人自愛,他國是不敢侵略的。阿難!你有聽說過越只國的人,喜歡供養沙門、多做功德慈善事業、樂于布施的話嗎?”
阿難恭謹的答道:
“佛陀!我們比丘都喜歡行化在越只國,在越只國的佛化事業,很容易推動。”
佛陀慈悲嚴肅的結束對阿難的問話,佛陀再說道:
“阿難!你和我到過越只國,知道那邊的國情,你和我的意思一樣,越只國不畏懼他國的侵略!”
大臣雨舍,聽到這裏的時候,非常佩服,實際上佛陀的話很含蓄。
像這樣給雨舍大臣的回答,真是一位大聖者的佛陀。
雨舍了解佛陀的意思,所以他作禮對佛陀告辭道:
“佛陀!我很懂得越只國的人民,同一信仰,同一思想,同一意志,同一行爲,他們全國上下團結一致,是不會被征討而亡國的。像佛陀說越只國有那七個條件,他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謝謝佛陀,你很忙,失禮得很,我先告辭了。”
佛陀知道這場戰爭可以避免,心中非常歡喜。
佛陀招呼阿難把巴連弗城的比丘、比丘尼、及皈依過的信徒,再集合到臨時講堂中來,佛陀要以住世的余力教示弟子。
比丘等都集合好時,佛陀對大家說道:
“諸善男子善女人!我現在要和大家說七不退法,你們好好谛聽,好好思惟,好好記著,甚麼是七不退法呢?
“第一、對正義的話要常常講。
“第二、上下和愛,彼此尊重。
“第叁、奉法作事,不要違背法製。
“第四、要尊敬學識淵博和努力弘法的比丘。
“第五、真心的信仰要堅固,主要的要有孝敬之心。
“第六、名利的事先人後己,財寶不要余留。
“第七、修學涅槃正道,不要順從欲情。
“這七不退法,不管男女老少都應共同奉行,世間是無常的,但法是不壞的。另有七法也要記住,照這個進行,長養善心,就不會違背法理。
“第一、事要求少,但做得要多。
“第二、態度沈靜,不好多言,說話仁慈,不出惡語。
“第叁、睡眠要少,不要懶惰,身常行慈,不害衆生。
“第四、爲大衆作事,不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
“第五、不要自贊毀他,意常行慈,悲愍他人。
“第六、不要和惡人同在一起,多親近善知識。
“第七、求法、守法、弘法,不忘真理運動。
“諸善男子善女人!我的弟子如能奉行此七不退法,千萬年後佛陀的教法一定會和日月同光,普救世人!”
佛陀懇切的叮咛,無非是希望在他涅槃以後,他的弟子聽到他的獅子吼聲,心能清淨,發起歡喜勇猛爲法之心。
佛陀第二天要離開巴連弗城的時候,問阿難道:
“阿難!巴連弗城是誰設計建築的?”
阿難回答道:
“這個城是雨舍大臣興建的,他是恐怕越只國前來攻打,爲了防備,所以建設這座城。”
佛陀聽阿難說後,對這座城下預言道:
“對啦!阿難!國防也很要緊。這個城很合乎正理,這個城是賢人住的地方,商業會繁盛,正法可實行,用來防守,不是用來侵略,敵人打來是不會破。如果將來城有壞的時候,必定是叁事當中的一事:一是大水的泛濫,二是大火的焚燒,叁是城中的人和敵人共謀,除此以外,巴連弗城是不能破的。”
佛陀渡過恒河,出了巴連弗城,雨舍大臣對佛陀深深尊敬,爲了紀念佛陀,佛陀走過的城門,就改名喬達摩門,佛陀渡過的河,就叫做喬達摩河。喬達摩,那是佛陀在俗時的另一個姓名。
佛陀到達毗舍離國的時候,各地的比丘弟子中有不少的人都趕來跟隨佛陀,佛陀帶領著他們,就在毗舍離國開布教的工作。
有一天,住在毗舍離國城內的一位女子,名叫庵摩羅,是當時有名的美人,而且家財萬貫,擁有良田奴婢不知其數,當她聽說佛陀和比丘們光臨到毗舍離國的時候,她很歡喜的乘著寶車,帶著侍女出迎佛陀和比丘。
佛陀過去就知道庵摩羅女的名字,人家都說她的魅力很大,現在遠遠的看她乘著華麗的馬車,打扮得花枝招展,佛陀就告訴諸比丘說道:
“諸比丘!你們看到前面來了很多的女人嗎?那個坐在車上的美女,她的聰慧麗色,很能燃起修道者的愛情之念。你們此刻要正心,用內省的工夫,觀察無常、苦、不淨、無我的真理,不要把自己的心給她奪去。”
庵摩羅女走到佛陀的座前,佛陀和比丘們端坐在樹下,庵摩羅女下車一看,佛陀的慈容,那佛陀的威德之光,頓時將她嬌媚的態度除去,她帶著純真的心情恭敬的以首接地,頂禮佛陀說道:
“佛陀!請慈悲接受信女庵摩羅的頂禮。”
佛陀等她禮拜以後,叫她坐在旁邊,佛陀說道:
“庵摩羅!你的心很純真善良,表現到面容上來的也是美貌端莊。你年齡很輕,積有財寶,具有女德,更增加你的美麗。而且,聽說你很信仰我的正教,真是難能稀有的事。男人有智慧,樂好正法,這沒有什麼稀罕,但女人意志比較薄弱,虛榮心重,愛欲情深,而能信仰正法,這真是可貴之至!
“在這個世界上,法喜之寶充滿在人間,但是那被一般人追求著的財和色,並不是不壞的寶,正法才是永遠不變之寶。赫赫威名的英雄,病的時候就會失去他的威武…
《釋迦牟尼佛傳 第四十六章 從越只國到毗舍離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