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叁) 國土嚴淨
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③,珊瑚④,琥珀⑤,砗磲⑥,瑪瑙⑦,合成爲地。
(這是略說極樂世界之所有)
這尊佛的國土,都是自然而有的七寶,如金、銀、瑠璃、珊瑚、琥珀、砗磲、瑪瑙等等,和合而成那裏的土地。
恢廓曠蕩⑧,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間入⑨。
其地廣大平正,空闊無礙,無有邊際,一切都互相間雜,彼此互入。
附記1:由這段經文,我們清楚知道,極樂世界的土地,平坦寬大,大到無有邊際。因此,我們不難想見,就是十方無量世界的衆生,一齊都往生到那裏去,也不會有人滿之患的。
附記2:極樂世界的地很平坦,這跟心態很有關系。我們這個世界的土地,有高有低,有崇山峻嶺,也有萬丈深淵,那是因爲世人的心不平,故地不平;極樂世界的人,心地清淨平等,因心平故地亦平。
附記3:“悉相雜廁,轉相間入。”這是形容極樂世界的一切,皆如《華嚴經》之所說那樣“一多相容”的境界,也是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是說諸法依衆緣和合而成之故,其中關系是相入相攝,無有障礙。易言之,即是諸法互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相應。以凡夫的心境看諸法都是相對的,一與一切、大與小,互相障礙,互不相入;在聖人絕對的心境中,一多大小,相涉相入,皆是無礙圓融的境界。故《華嚴經》說:“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馀,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
光赫煜爍⑩,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衆寶中精(11),其寶猶如第六天寶(12)。
(這是略說極樂世界七寶的莊嚴相)
極樂世界的七寶,都有大光明,且又非常地希奇華麗、清淨莊嚴。欲界第六天中之珍寶,乃娑婆世界中第一,但是極樂世界的珍寶,又超過了一切世界之珍寶,乃一切寶物中之極品。
附記:極樂世界的七寶,之所以乃寶物中之極品,因它不但有大光明,而且都是“悉相雜廁,轉相間入”,在一寶之中,互相間雜,彼此互入,一即一切。
◎注釋
①刹 佛刹。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約等于一個銀河系),叫做“一佛刹”。
②安樂 安樂世界,又叫做極樂世界,爲法藏比丘以無量功德所成就的淨土。
③瑠璃 青色的寶玉。
④珊瑚 産于海中,其色淡紅,屬水晶石的一類。
⑤琥珀 一種黃褐色的寶玉,系松樹的脂所變成的。
⑥砗磲 是海中貝蛤類,殼凹凸作波紋,其白如玉。
⑦瑪瑙 是寶石之一種,形如馬腦,故名。
⑧恢廓曠蕩 “恢廓”是廣大平正;“曠蕩”是空闊無礙。
⑨悉相雜廁,轉相間入 是互相間雜,彼此互入的意思。
⑩光赫煜爍 其光明很盛大。
(11)衆寶中精 衆寶中之精品。
(12)第六天寶 指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珍寶。
又其國土,無須彌山①,及金剛圍②、一切諸山③,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④。佛神力故,欲見則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這是略說極樂世界之所無)
在極樂世界,沒有須彌山、金剛大鐵圍山和一切諸山,也沒有大海、小海、大河、小溪,乃至溝渠、水井、山谷等等;但是靠著佛的威神力,誰想見則見。極樂世界也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之叁惡趣和八難,也沒有春夏秋冬之四季,氣候不寒不熱,永遠是那麼的涼爽舒適。
附記1:佛經說,虛空之中,世界無量無數,衆生亦無量無數。每一小世界的形成都是一樣的,中央有須彌山,四天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以金剛山大鐵圍山做外圍,中間有七山八海,成爲一小世界。這是每一小世界的組織情形。在極樂世界就完全沒有這種情況,甚至山河溪谷,叁惡道、春夏秋冬,都一概沒有。這是法藏比丘48願中,第1“無叁惡趣願”、第27“無盡莊嚴願”、第31“國土清淨願”及第32“國土嚴飾願”之功德所成就的。
附記2:佛爲什麼特地介紹極樂世界的地理、氣候和生物界呢?因爲要我們認清我們所生活的娑婆世界,充滿了缺陷和痛苦,以便生起強烈的出離心。我們不妨放眼看看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在地理方面,有崎岖難行的高山深谷,也有風波險惡的江河大海,不時都有山崩、地震、海嘯和陸沈的現象發生。在氣候方面,晴雨無定、寒冷不一,有時天晴久了,就造成五谷不生、餓莩遍野的旱災;雨水多了,又造成山洪暴發、江河決堤之水災。在生物界方面,動植物都不莊嚴,都有與生俱來的生老病死,還要面對種種意外災禍的發生,諸如瘟疫、車禍、沈船、空難、水災、火災、風災等等,簡直憂患重重,不一而足。尤其糟糕的是,許多衆生一來娑婆世界,立刻就墮落畜生、餓鬼、地獄之叁惡道中,受苦永劫。有的人遭遇八難(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狀況),一生都不得見聞佛法,不啻沈溺茫茫苦海,永無出期。所以佛在此特地介紹極樂世界之地理、氣候和生物,讓世人雖未往生,而心已響往之。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⑤,及忉利天⑥,依何而住?佛語阿難:第叁炎天⑦,乃至色究竟天⑧,皆依何住?阿難白佛:行業果報⑨,不可思議。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衆生功德善力⑩,住行業之地(11),故能爾耳。阿難白佛:我不疑此法,但爲將來衆生,欲除其疑惑,故問斯義。
(這是說行業果報的不可思議)
那時阿難聽了佛之所說之後,就請問世尊:“極樂世界沒有須彌山,那麼四大天王及忉利天依靠什麼而住?”佛反問阿難:“夜摩天,乃至色界天、無色界一切諸天,依靠什麼而住呢?”阿難答道:“因爲這些天的衆生所作的業不同,故其果報也不一樣,因而分別的住在各層之天中,這種業力果報是不可思議的。”佛即告訴阿難:“不但衆生的業力果報不可思議,諸佛的世界也是不可思議;極樂世界的一切衆生,由于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契入佛之大願海,具有很深厚的善根功德,他們即依自己的善根功德,及彌陀的本願攝持,故能安住在極樂世界中。”阿難對佛說:“我一點也不懷疑這種業力果報的道理,但爲了破除未來世愚癡衆生的疑惑,所以才提出來向佛請示的。”
附記1:讀了上面的經文,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業力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願力更不可思議。根據因果律,造什麼業,必得什麼報,而且是“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這裏經文說:“業力果報,不可思議。”但是淨宗九祖藕益大師告訴我們,我們多生多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其情形猶如被叁軍重重包圍,唯一的辦法就是突圍,憑念佛功夫,可以帶業往生,可以沖出重圍。念佛之所以可以“帶業往生”,因爲它可以化“業力”爲“願力”,業力雖不可思議,願力更不可思議。
附記2:說一個故事,以增加大家對“帶業往生”的認識和信心:從前有位國王,向一位法師請教:“念佛人真的可以帶業往生嗎?”法師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問國王:“大石頭放在水裏會沈嗎?”國王答:“必沈!”法師又問:“如果把大石頭放在大船之上,然後載到很遙遠的地方去,可能嗎?”國王恍然大悟,點點頭。這個故事即啓示我們:衆生造惡業,必然墮落叁惡道,就好像大石頭放在水裏必沈一樣;但是如果念佛,業雖重,亦可仗著彌陀願力威神的加持,帶業往生極樂,就好像把大石頭放在大船之上,就可以無遠弗屆一樣。
◎注釋
①須彌山 華譯爲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所以稱“妙”,諸山不能與之比高,所以稱“高”。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爲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爲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獨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在金山之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四大部洲即在此鹹海之四方。
②金剛圍 指金剛大鐵圍山,乃一小世界之最外圍。
③一切諸山 指環繞須彌山之七重金山,其名是雙持、持軸、擔木、善見、馬耳、障礙、持地。此七金山多爲聖賢神鬼所住。
④溪渠井谷 小溪、溝渠、水井、山谷。
⑤四天王 須彌山腰,住著四天王,各護一洲,其天即名“四王天”,是欲界六天中之第一重,東爲持國天,南爲增長天,西爲廣目天,北爲多聞天。
⑥忉利天 華譯叁十叁天,爲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宮殿在須彌山頂,天主名釋提桓因,居中央,他有叁十二個天臣,分居忉利天之四方,連他自己的宮殿,共有叁十叁個天宮,所以叫做“叁十叁天”,此天一晝夜,人間一百年。
⑦第叁炎天 欲界第叁重天,名炎天,也叫夜摩天。
⑧色究竟天 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
⑨行業果報 造業受果報。
⑩功德善力 指衆生的善根功德力。
(11)住行業之地 指極樂世界的衆生,依他們自己的善根功德力,及彌陀的本願攝持,故能安住在極樂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