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九 發大誓願▪P10

  ..續本文上一頁

  ③斯願 指法藏比丘所發的48大願。

  ④成等覺 成爲正等正覺的佛。

  ⑤大施主 給予一切衆生究竟圓滿的財、法、無畏叁種布施的人,叫做“大施主”。

  ⑥普濟 普徧濟度一切衆生。

  ⑦諸貧苦 一切的貧窮和困苦。

  ⑧離欲 遠離一切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裏是指叁無漏學之一的“戒學”。

  ⑨深正念 指無上甚深的禅定。四禅八定是世間的禅定,出世間的禅定才叫做“深正念”。這裏是指叁無漏學之一的“定學”。

  ⑩淨慧 由清淨心而生的智慧,也就是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的中道慧。這裏是指叁無漏學之一的“慧學”。

  (11)修梵行 是指修叁無漏學。無漏則清淨,故名“梵行”。

  (12)無上尊 至高無上最尊貴的佛。

  神力演大光②,普照無際土③,消除叁垢冥④,明濟衆厄難⑥。

   (此後3偈,都是誓以不思議身業及光明來求取成就佛之法身德)

   我誓以神通之力,演放大光明,普徧地照耀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消除一切衆生因沒有真實智慧而生起的貪、瞋、癡叁毒,及明智地濟拔一切衆生種種的疾苦和災難。

  附記1:由于前面有光明徧照十方願,所以法藏比丘再立此誓以求成就,其目的是要消除衆生的貪、瞋、癡叁毒,及由貪、瞋、癡叁毒而引起的種種痛苦和災難。

  附記2:所謂“貪、瞋、癡”,貪者貪愛五欲,瞋者瞋恚無忍,癡者愚癡無明。因此叁者能毒害世人的身命和慧命,故又名“叁毒”,這也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更可怕的是,貪爲餓鬼因,瞋爲地獄因,癡爲畜生因。有了貪、瞋、癡之因,必墮落餓鬼、地獄、畜生之叁惡道,一墮叁惡道,萬劫不複矣。

  附記3:我們多生多世輪回生死的根源,就是因爲沒有智慧,起貪、瞋、癡,造諸惡業,于是在六道之中,輪來回去,從未停息。佛法以輪回六道爲大災難,以墮叁途爲大險厄。世人一遇禍患或災難,就會感到很痛苦。佛法說世人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而災難,佛法說有叁災八難。叁災又有小叁災和大叁災,小叁災是住中劫時每一小劫所發生的饑馑、瘟疫、刀兵叁災;大叁災是到住劫壞時,所發生的火、水、風叁災,整個小世界就淪于災劫而毀壞了。至于八難,屬于叁途的難有叁種,即地獄難、餓鬼難、畜生難;屬于人道的難有四種,即盲聾瘖啞難、世智辨聰難、佛前佛後難、北俱盧洲難;屬于天道的難有一種,即無想天難。法藏比丘因此發誓,他要消除一切衆生上述種種的痛苦和災難,難怪他成佛之後,家家戶戶都念“阿彌陀佛”,人人都以無比虔誠的心敬仰他、歸依他,希望得到他偉大的願力的加持,離苦得樂!

  開彼智慧眼⑦,滅此昏盲暗⑧,閉塞諸惡道⑩,通達善趣門(11)。

   我要開啓衆生自性本具之智慧與能力,滅除他們現有之昏庸糊塗、盲目執著和暗昧無知,亦即一面把衆生通往叁惡道之途封閉塞住,另一方面又爲衆生打開一條通往叁善趣乃至決定成佛之門徑。

  附記1:這裏所說的“智慧眼”,乃指衆生本來就有的與佛完全一樣的智慧與能力,也叫做佛性。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立刻昭告世人: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執著就是這裏所說的“昏盲暗”。到底“妄想執著”是什麼呢?“妄想”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就是吾人在心中不停地分別人我、是非、善惡、美醜、愛憎等等的妄念;至于“執著”,也是很多,但歸納起來只有兩種,一種是執著五蘊色身爲我,叫做“我執”,另一種是不知萬法緣起性空,而執著其有實在的體用,叫做“法執”。佛經清楚地說:“我執不除,生煩惱障,障礙涅槃;法執不除,生所知障,障礙菩提。”煩惱障和所知障,總稱爲“惑障”,衆生無始以來,即因惑而造業,因業而受苦,因苦又再起惑造業,好像惡性循環一般。像這樣,我們本具的佛性怎麼能夠顯現?我們又怎麼能夠成佛呢?諸佛出世的本懷,即欲教導世人如何去除這種“妄想執著”而成佛。易言之,即欲教導世人若怕苦須不造業,欲不造業就須把妄想執著之惑除掉。法藏比丘與佛一樣,他立誓要“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暗”,也唯有這樣,才能使世人“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附記2:所謂“開彼智慧眼”,就是要幫助世人恢複本來就有的與佛一樣的智慧德能,也就是要幫助一切世人消除妄想執著,把本具之佛性毫無保留地顯露出來。佛法行者必須知道:佛性有如明月,妄想有如浮雲,雲開則月現,那是一定的道理。

  附記3:關于妄想,《楞伽經》有個比喻,它說:“譬如群鹿,爲渴所逼,見陽焰時,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這是說,世人愚癡無明,妄想執著,有如渴鹿見到陽焰(一種在炎陽底下所産生的水蒸氣,遠望似水),以爲是水,拼命前奔,結果白忙一場。《大莊嚴經》也說:“想如陽焰”,以喻妄想之不實際。

  附記4:這裏順便抄錄一則關于“執著”的小故事,以讓讀者見微知著,明白執著的害處:唐代大臣魯直(一說是宋朝的孫君谟),長髯過胸,有美髯公之名,皇帝也很欣賞。有一天皇帝突然想到一個很奇怪的問題,特地叫魯直來問:“但不知愛卿睡時,須髯是置于棉被之內呢,還是放在棉被外面?”魯直當下一怔,不知如何回答,因爲自己從來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當天回去,睡前就注意安頓自己的長髯了,哪知往日放在那裏都很自在,而今日放在棉被內也不是,放在棉被外也不是,真不知自己以往是如何安置它的。如是心煩意亂,一夜不能成眠。這個故事是說明,我們對任何事物,若不執著,便自由自在,一旦執著即自尋煩惱。

  功祚(12)成滿足威曜(13)朗十方日月戢重晖(14),天光(15)隱不現

   願我早日功德圓滿,威神和光明都無量無邊,朗照十方無量世界。日光只能照白晝,月光只能照黑夜,而我的身光卻晝夜常照。而且我的光明所到之處,天上的日光、月光和星光,全都隱沒而看不見了。

  附記:以上叁偈,是法藏比丘立誓要以不思議身業及光明遍照之功德, 來求取成就佛之“法身德”。法身乃諸佛之本體,諸佛都是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爲身的。

  爲衆開法藏(16),廣施功德寶(17),常于大衆中說法師子吼(18)。

   (這一偈是誓以不思議口業來求取成就佛之解脫德)

   我誓爲一切衆生開示佛法之寶藏,此寶藏即是淨土念佛法門,我會將這個令人成就無量功德的法寶,廣泛地施予衆生,讓一切衆生,即生成佛。當我在大衆之中說此法門時,一定有如獅子作吼,大衆信受,外道降服。

  附記:法藏比丘立誓要經常在大衆中,演說佛法,供養衆生。佛經常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他這樣經常說法利益有情,就是以法供養一切佛,當功德圓滿時,就能成就佛果的“解脫德”,即遠離一切之系縛,不受後有,而得大自在。

  供養一切佛具足衆德本(19),願慧(20)悉成滿得爲叁界雄(21)。

   (這最後二偈是誓以不思議意業來求取成就佛之般若德)

   願我說法度生時,或供養一切諸佛時,做到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心中不留絲毫痕迹,這樣稱性而修,必能圓滿具足一切之功德善根;也使到我在前面所發之48願,以及我現在以智慧來立誓勉勵自己的偈頌所說的一切,悉皆圓滿成就,讓我得以成爲叁界中最雄猛的大丈夫的佛。

  附記1:菩薩修行,度衆生也好,供養佛也好,都要做到意業清淨。要意業清淨,必須“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要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又須在修行時以“叁輪體空”作觀,例如修布施時,心中應起觀:能布施的我,接受布施的人,和我所布施之財、法及無畏,皆緣起性空,不執著我、人、施物之叁輪相。古德有說:“風吹翠竹,風過而不留其聲;雁渡寒潭,雁過而不留其影。”修行任何佛法,都應如此,該做的就做,做了之後忘得幹幹淨淨,心中不留一點痕迹,這樣才能做到意業清淨。其實,做了善事,越不存于心,所得功德就越大,所謂“空得越多,得就越多,不空不得,越空越得。”這就是著名的《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和“離相布施”的精華妙義。

  附記2:關于無住生心,應該做的就做,做了之後忘得幹幹淨淨,佛門有一個含義很深刻的故事如下:有一位道行很高的老和尚,帶著一個小沙彌回山去,途中遇到一個年輕女子,因天剛下過大雨,前面有一段路水深及膝,女子很想過去又過不去,顯得十分焦急。老和尚見此情狀,走向前去一抱,把女子抱到對面無水之處放下,繼續前進回山。小沙彌看在眼裏,耿耿于懷,認爲老和尚的行爲有違佛門清規,于是回到寺後,便問老和尚爲何抱女人,老和尚十分慈祥地問小沙彌:“我已經把她放下了,難道你還抱著她?” 

  如佛無礙智(22),通達靡不照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23)。

   願我證得和諸佛一樣自在無礙的智慧,對于諸法的性相、空有、因緣、果報、真俗等等,都能通達其事實真相,沒有不明白、不知道的。願我早日因圓果滿,其功德與樣樣都是最殊勝的佛一樣!

  ◎注釋

  ①神力 神通之力。

  ②演大光 演放大光明。

  ③無際土 無量無邊的國土。

  ④叁垢冥 “叁垢”就是貪、瞋、癡,“冥”就是冥暗、無明、沒有真實的智慧。

  ⑤明濟 明智的救濟。

  ⑥衆厄難 種種的苦厄災難。

  ⑦智慧眼 指衆生本來就有的與佛一樣的智慧與德能。

  ⑧昏盲暗 “昏”是昏亂,“盲”是盲目,“暗”是暗昧無知。

  ⑨閉塞 關閉塞住。

  ⑩諸惡道 指畜生、餓鬼、地獄叁惡道。

  (11)善趣門 指進入天、人、阿修羅叁善趣之門,乃至往生西方,不退成佛。

  (12)功祚 功德與福德。功德能令人了生死、出叁界;福德只能令人在此世間享受福報。

  (13)威曜 “威”指威神,“曜”指光明。

  (14)日月戢重晖 日光照白天,月光照晚上,不能晝夜都照的意思。“戢”收藏之義。

  (15)天光 天上之光,指日光、月光和星光。

  (16)開法藏 開示佛法之寶藏。

  (17)功德寶 指念佛法門能令人成就無量功德之法寶。

  (18)師子吼 獅子一吼,百獸懾伏。比喻佛金口所說之法,可使大衆信受,外道降服。

  (19)衆德本 一切功德的根本。

  (20)願慧 “願”是指前面所發的48願,“慧”這裏是指以智慧來勉勵自己。

  (21)叁界雄 指佛,因佛是叁界中最雄猛的大丈夫。

  (22)無礙智 指沒有障礙的佛智。

  (23)最勝尊 指樣樣都是最殊勝的佛。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九 發大誓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