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九 发大誓愿▪P9

  ..续本文上一页后人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多数人认为是指本经下文所提及的音响忍、柔顺忍和无生法忍。这三种忍是初地至八地大菩萨所证的三种境界。现在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立刻就能证得,可见弥陀名号功德,实在不可思议啊!

  附记3:许多人读了法藏比丘之48愿,当读到41至48愿时,心中颇感困惑,因为愿文说,我若成佛,他方世界一切菩萨,只要听到我的名号,立刻就能获得诸根具足、清净解脱三昧、定中供佛、生尊贵处、具足德本、住定见佛、得不退转、得三法忍等等,但许多人不但闻佛名号,甚至念佛几十年,也不见得到这些利益,是否言过其实?这是因为没有看清楚愿文,才会有这样的困惑。愿文明明说“他方国土诸菩萨众”,“他方国土”是指极乐世界以外之诸佛国土,这一点大家不会理解错,问题是出在“诸菩萨众”上面。须知,修行佛法的人,凡是能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又能作自利利他之行者,都可以叫他做菩萨,所以菩萨的范围很广。在大乘佛法中,自初信位至等觉,都叫菩萨,所以菩萨之间的果位、神通、智慧,差距很大。有的菩萨,将近成佛,有的菩萨,见惑尚未断,简直是凡夫。根据法藏比丘41至48愿之愿文来看,他所加持利益的对象,肯定是十方世界那些久已修行之菩萨,绝对不是像我们这些连见惑都未断的凡夫。这些久已修行之菩萨,因在长期的修行中,时进时退,实可怜愍,法藏比丘这才发愿要加持他们,让他们一听到万德洪名,立刻回光返照,而顿悟诸法实相。

  附记4:法藏比丘在老师世自在王佛面前,已具体地宣布他的48大愿。根据隋代净影寺慧远法师的说法,法藏比丘的48愿,可以分成三方面:一、摄法身愿(包括12、13、17三愿);二、摄净土愿(包括31、32两愿);三、摄众生愿(包括其余之四十三个愿)。从比例上来看,我们就不难发现,“摄受众生”才是48愿的主要内容。此亦显示,法藏比丘之所以发愿要建立极乐世界,目的纯粹是为了救度众生,他要一切众生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作佛祖。人人都跟他一样,将来成佛时,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样样皆无量、圆满!古德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我们在此要补充两句:念了无量寿经,才知弥陀伟大!

  附记5:有人批评说,此译本48愿中,独缺最重要之“莲华化生愿”,所以不是善本。徧查现存五种原译本(汉译、吴译、魏译、唐译、宋译)中,只有吴译在第二愿末端有提到“……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长大”之句,其余四译皆无“莲华化生”一愿,就连日本望西楼了慧之《无量寿经钞》亦无此愿。不列为48愿之一,决不等于往生者就不在莲花之中化生,何况本译本在谈到三辈往生时,就清楚指出:“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彼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如果要说重要,带业往生才是最重要,能带业往生,才能莲华化生,若不能带业往生,如何莲华化生?可是不但原译本中没有,就连后人新产品的“会集本”中也没有“带业往生”之愿,没有也不等于就不能带业往生,九品往生者,无一不是带业往生的。释尊曾吩咐读经或谈论佛法要依“四依法”(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看经若遇实有其事而无其文句者,依义不依语可矣,以免犯上有如本译本无“莲华化生愿”,有人便下断语说非善本之弊;或是以会集本来诋毁原译本,那是很不应该的事。须知,原译本乃依梵文而译,梵文又依佛之所说,乃依阿难尊者之“如是我闻”,若说其非善本,那是对佛、对佛经、对译者之一大不敬,实非智者之所为也。

  附记6:《无量寿经》的根本意趣就在48愿,而48愿中又以第18、 19、 20三愿为最关紧要和实惠,古今大德誉之为“摄生三愿”,因为第18愿强调念佛可以往生,第19愿强调发愿可以往生,第20愿强调回向可以往生,此三愿是一贯的,相辅相成的。此三愿的愿文,本译本简洁明晰,文约而义丰,词畅而理圆;后人的会集本,竟将三愿混淆,愿文又繁复,实在令人莫明其妙。

  ◎注释

  ①生尊贵家 生于尊贵之家,享受荣华富贵。

  ②欢喜踊跃 很欢喜、很想参与。

  ③具足德本 “德本”即善根,具足德本是指具足了一切能成佛的善根。

  ④普等三昧 “普等”是普遍、平等,“三昧”是禅定。普等三昧是说修定者在禅定中能普见诸佛。

  ⑤所欲闻法 所想要听闻的佛法。

  ⑥至不退转 达到不退转之地。

  ⑦第一、第二、第三法忍 “法忍”是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这里所说的三法忍,简称三忍,即:一、音响忍,由听到音响而悟解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这是说法藏立誓以自勉) 

   佛再告诉阿难,就在法藏比丘对佛及一切大众说出他心中的大愿之后,为了策励自己,随即又以十一个偈颂来向佛及大众宣誓,他一定要使他所发之愿,一一实现。他的偈颂是:

  我建超世愿①,必至无上道②,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④。

   (在其十一偈颂中,第1、2、3偈是法藏立誓务必愿满果满。)

   我(法藏比丘)已建立了超越一切世间的志愿,誓要成就至高无上之佛道。这48大愿如果不能圆满实现,我决定不成佛。

  附记1:法藏比丘所发的48大愿,乃集十方诸佛本愿之大成,又以成佛之后的名号来普度众生,这是诸佛所没有的。同时他愿求所要成就的佛,是超越十方一切诸佛的佛,所要成就的净土,也是第一清净的净土,像这样的愿,可以说“旷古未有”,所以偈颂说:“我建超世愿”。

  附记2:“愿”是推动一切行持的内发力量,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人就会不顾生死、不畏艰难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勇往直前,否则不因难而却步或半途而废者几希。兹举一个实例:中国唐朝之玄奘法师,到西天(印度)取经,途中涉800里流沙,粮水断绝,几至于死;但他为了实现西天取经的心愿,宁可向西方进一步而死,也不愿向东方退一步而生,终于抵达目的地,完成了西行取经的壮举,举世共钦!

  附记3:这位法藏比丘,的确“高才勇哲”,他非常明白,要成佛一定要发大愿,在发了大愿之后,又一定要依愿起行,使愿行合一,才能使所发之愿有实现的一天,所以他在发大愿之后,又发誓来勉励自己,誓要所发之愿,一一实现。所谓“愿为前导,誓为后鞭”,例如普贤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等,那只是“愿”,时空无尽,三业无倦地修行,那才是“誓”。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⑤,普济诸贫苦⑦,誓不成正觉

   我发大愿之后,在无量劫的长时中,如果不做一切众生的大施主,救济他们的贫穷和困苦,我决定不成佛。

  附记:此偈所说的“普济诸贫苦”之贫苦,不单是指一般所说的贫穷和困苦,它所说的“贫穷”主要是指众生没有福慧,“困苦”是指众生未断无明。没有福慧,则永远不能返璞归真,超凡入圣;未断无明,则永远因惑造业,因业受苦。法藏比丘悲愿无限,他发誓在无量的时空中,要做一切众生的大施主,帮助一切众生获得福慧,断除无明,如此襟怀,正如《华严经》所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太伟大了!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正觉

   直到我成佛时,我那超越十方一切诸佛的名号,如果有人听闻不到的话,我决定不成佛。

  附记: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通过十方诸佛的称扬赞叹,没有理由还有人听闻不到,那些听闻不到的人,因为障深慧浅,与佛无缘,是他自己充耳不闻罢了。有道是“佛不度无缘之人”,其实佛都是无缘大慈的,不是佛不度众生,而是众生不接受佛,奈何?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八难”之所说了。八难者,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离欲深正念⑨,净慧修梵行(11),志求无上尊(12),为诸天人师

   (这一偈是誓修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求功圆因圆。)

   我要远离一切世间的欲念,深入于正念之中,并以清净的智慧来勤修上述之梵行。我立志要成就至高无上最尊贵的佛以自利,及成为一切人天之导师以利他。

  附记:偈文所说之“离欲”是指修戒,“深正念”是指修定,“净慧”是指修慧,合而言之,就是修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此三学也是三乘出世圣道之总纲,亦即诸佛自利利他之三德的因,戒为断德之因,定为恩德之因,慧为智德之因。法藏比丘立誓修因以感果,说明他不是徒发大愿而已,而是坐言立行,一定要说到做到。

  ◎注释

  ①超世愿 超越一切世间的大愿。这里指不但超越声闻、缘觉、菩萨,而且超过诸佛。

  ②无上道 至高无上的成佛之道。…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九 发大誓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